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答主評審團簡介:
@姚蔚銘:紡織品化學工程師,輕化工程(染整方向)專業畢業,一直從事功能性面料及衝鋒衣面料開發;
@青沙雨:馬拉松跑齡 11 年、越野跑等戶外運動愛好者,2023 年新知答主,知乎跑步話題優秀答主。
本次測評產品由知乎出資支援答主完成測評全程,確保內容不夾帶私貨、不含任何商業廣告植入。
寫在前面:願你三冬暖,願你春不寒
非常感謝 @知乎好物100 的邀請,本次測評,我們選擇了這兩年風很大的衝鋒衣進行測評,希望能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和專業裝置,給你可靠的保護——無論颳風下雨,亦或騎行登山,無論天冷地凍,亦或披荊斬棘。
衝鋒衣,作為專門應對戶外極限環境而設計的功能性夾克,通常具備防風、防水、透氣、耐磨、保暖等多重功能,能在惡劣多變的天氣和地形條件下,保障穿著者的安全與舒適。
美國國家公園曾統計過自 2003 年以來的 12,337 次搜救行動,發現令人陷入困境的常見因素之一,即未能選擇合適的戶外服裝。
研究發現,在寒冷天氣中,如果以 70% 最大攝氧量(通常為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長跑、騎行等)運動,是足以預防體溫過低的;但是當這一指標降至 30%(散步、緩慢騎行、熱身、放鬆)時,務必穿上防風衣物!
正因如此,衝鋒衣也被視為「戶外戰甲」,幫助我們對抗來自大自然的各種挑戰——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挑選一款衝鋒衣,以獲得真正的保護,更好地面對與大自然的每一次接觸和較量。
隨著戶外運動融入生活,衝鋒衣也變得日常通勤化,甚至被稱為「打工戰服」。曾經只在高山、雨林中見到的專業裝備,如今已經來到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衝鋒衣來通勤,也是想利用它的功能性,應對突發和多變的天氣情況。
但是,同一類別下的衝鋒衣價格跨度可以從百到千,要想從中挑選一件適合自己需求並且價效比高的衝鋒衣,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近年的新聞,時有報道國內外品牌多批次衝鋒衣不合格,大多是長著衝鋒衣樣子的夾克,它們彼此間的執行標準各有不同。
真·衝鋒衣:GB/T 32614-2023《戶外運動服裝 衝鋒衣》(對衣服的防水效能有嚴格的要求)
假·衝鋒衣:FZ/T 81007-2022《單、夾服裝》、FZ/T 81008-2021《茄克衫》、FZ/T 73061-2019《針織茄克衫》等等
另一方面,新衝鋒衣的執行標準 2023 版替換了 2016 舊版,對沖鋒衣的透溼率(讓體內汗水排出的效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麼,面對現在市面上熱銷的衝鋒衣,我們想知道——
– 從幾百元到近萬元,衝鋒衣的價格到底差在哪裡了?
– 對戶外愛好者來說,是否有實測足夠硬核的「救命衣」?
– 想在
通勤或上學時遮風擋雨
,哪款比較推薦?
– 既想日常穿通勤,又想週末穿去徒步、爬山、露營,能不能同時滿足?
– 想挑一件給步入
中老年的爸爸媽媽,哪款保暖舒適,價效比也很高?
– 能不能專門為女生挑一款修身的衝鋒衣?
今天我們這篇硬核的答主評審團測評,就要回答大家上述問題!
1. 衝鋒衣:這些核心功能很重要
挑選一件衝鋒衣,需要關注以下幾點功能,這也是它不同於普通衣服的「值得買」和「更貴」之處:
1.1 防水效能
防水性是衝鋒衣最基本的功能,GB/T 標準中,對沖鋒衣的定義是防水衣服(Water Resistant Garments)。這是因為戶外常見多雨或潮溼環境。衝鋒衣的防水效能,通常由「水柱壓力」來衡量,其數值越高,防水效果也就越好。
在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官網上,也特別提示了戶外的安全指南,其中特別提到需要攜帶防雨衣物,並且一旦衣服被淋溼,需要及時更換。
1.2 防風效能
強風不僅會加速空氣對流造成體溫流失,還會使人的體感溫度更冷(風寒效應,Wind Chill Effect),從而增加凍傷或體溫過低的風險。因此,防風性好的衣物能有效減少體溫流失,保持身體的舒適和溫暖,在高山、寒冷地區和大風環境中尤為重要。
而衝鋒衣因為防水透溼膜的存在,真衝鋒衣都可以滿足優異的防風效能。這也是衝鋒衣和夾克的關鍵區別之一。
1.3 透溼效能
透溼效能,是高強度運動所必需的。運動時,人體會產生大量汗水,而如果衣服不能有效排汗,溼氣會積聚在衣物內,導致不適甚至寒冷。透溼性好的衝鋒衣,往往使用高透氣材料,確保汗水迅速蒸發,讓我們在戶外運動時也保持乾爽舒適。
上述三點,通常在材料階段就已經能做到三合一了。有研發人員將面料與微孔膜層壓,有的則使用親水塗層塗覆面料,讓面料防水和防風的同時,也能透氣透溼,可參考下圖:
1.4 耐磨耐用
戶外環境常常有尖銳物體、岩石、樹枝等的摩擦,因此耐磨耐用也很重要。通常來說,優質的衝鋒衣會使用高強度面料,具有更強的抗撕裂和耐磨性,從而有效應對惡劣環境中的摩擦和拉扯,延長使用壽命。對日常通勤的打工人來說,這也意味著買一件可以穿更久!
1.5 保暖效能
由於戶外環境變化快,晝夜溫差大,因此良好的保暖性也很重要。
不過沖鋒衣的面料相對較薄,本身無保暖性。通常都是透過防止風的穿透,減少保暖中間層的熱對流來實現輔助保暖,從而可以有效抵禦外界寒冷,保持我們的舒適和安全。
1.6 靈活舒適
設計優良的衝鋒衣,會採用彈性面料和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剪裁,可以讓穿著者在登山、滑雪等高強度活動中自由運動,避免因衣物束縛造成的不適。靈活的設計能夠提供更好的活動範圍和舒適感,適應各種複雜的戶外環境,如下圖所示:
所以,在這裡就可以回答一開始的疑問:
能不能專門為女生挑一款修身的衝鋒衣?
答案是:不能。
因為衝鋒衣需要適合運動,因此在動態測量下,修身設計就不要想了;如果遇到修身款,日常可以穿著通勤,但別穿著去戶外了。
好,接下來就進入實測環節了!
考慮到戶外的極端天氣和情況,本次專業測試也會開啟極限屬性的測試,幾百塊的衝鋒衣可能經不住;再加上作為跑步和進山愛好者的我們,日常穿著最多的就是硬殼衝鋒衣——所以,本次測評將會以硬殼衝鋒衣為主,透過非常硬核的「實驗室拆解」和「資深愛好者戶外實測」兩種方式,來進行測試。
2. 15 件衝鋒衣,準備進考場!
在測評選品方面,我們參考了目前消量熱度高的品牌,以及訪問一批專業的戶外運動愛好者購買偏好,最終選定並採購了 15 款當前市面上比較受歡迎的硬殼衝鋒衣。
以上是我們從網上公開資訊查到的每件衝鋒衣的防水和透溼引數,從引數對比來看,駱駝喜馬拉雅的防水等級是最高的(33550mmH2O),而透溼率最高的是伯希和的北極星PRO(32000g/㎡/24h)。
對這些資料在測評之前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它們的真實表現究竟如何,還是需要透過實際的測試之後才能確定。
3. 實驗室實測:專業、真實、可信
所有實驗資料支援回溯、復現。
先上實驗室資料!
這次實驗室的拆解內容非常非常非常的乾貨且硬核,不單單只是簡單的測水壓和透溼。
還有極端的砂紙耐磨測試。
甚至我們還用上了「電子顯微鏡」,看看衝鋒衣最核心的「防水透溼膜」各家用的到底是什麼材質。
3.1 拆前先看細節
在正式的拆解前,我們先吐槽吐槽每件衝鋒衣的做工瑕疵問題,真的要感嘆一句:「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這 15 件衝鋒衣中真正做到全壓膠的只有 3 件,剩下的 12 件衝鋒衣口袋部位都沒有壓膠。
什麼是「全壓膠」?
衝鋒衣是由面料縫合拼接而成的,所以針線縫合處需要壓上膠條堵住縫隙防止雨水穿透,所以只要是縫線處都要全部壓上膠條防住雨水。口袋部位殘留的針線接縫非常明顯也就是說下雨天口袋會進水,口袋裡面不能儲存怕水的電子產品或者關鍵物品等等。
真正能做到整件衣服都不會漏水的只有:始祖鳥-β Jacket、凱樂石-MONT X、駱駝-三防超級衝鋒衣。
始祖鳥和凱樂石針對口袋處的縫線漏水問題,在縫線後採用的是雙面膠粘合工藝,這個方式能有效堵住針眼的漏水問題,當然工費也會更加貴些。
400 多元的駱駝是直接縫了個工藝最簡單的內兜,沒有多餘的拼接線,自然也不會有口袋漏水的情況了。
剩下的 12 款衝鋒衣不知道是專業度的問題,還是想省錢的原因,口袋部位都沒有做壓膠,雨天必然會有漏水的情況。
不過針對這樣的瑕疵問題有 4 個品牌要著重的提及下:
第一個是「MONTBELL-雨舞者」,它其實是知道自己口袋設計的工藝有下雨天會漏水的問題,所以它在口袋的下方加了個「導水槽」,漏進來的水可以再漏出去不會積攢,挺有意思的。
第二個要提的就是駱駝的高階線「駱駝-喜馬拉雅」,口袋不僅沒有壓膠而且左側口袋配的防水拉鍊既不能自閉和又沒加防水帽,讓整個口袋形成了兩個漏水點,讓口袋的作用打大折扣。
第三個要提的就是「攀山鼠-阿薩神族」,這件衣服的設計是把口袋和腋下透氣孔合二為一,口袋開啟就是一層網布,但它的口袋是沒有壓膠的!其他衣服最多是口袋漏水失去裝載價值,而這件衣服是壓根就防不住雨水,這麼大的縫紉線孔日常穿雨水也能很容易的鑽進來,失去了衝鋒衣最基本的防護價值。
第四個就是「拓路者-雪鷹」,這件衣服的防水拉鍊採用的是閉合拉鍊,不需要防水帽,有更好的一體性。但是「拓路者 雪鷹」的自閉合拉鍊有點奇怪,雖然上面印著YKK,但接頭處的縫合和另外兩條自閉合拉鍊不同。
最關鍵的是「拓路者-雪鷹」用的 YKK 防水拉鍊幾乎沒有形成擠壓閉合的防水效果,平放在那就有很大縫隙,和其他衣服的 YKK 防水拉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比。很奇怪 emmmmmm…..YKK 的防水拉鍊的工藝差到這水平了嗎?
同樣採用到自閉合設計的還有「始祖鳥-β JACKET」 、「探路者-HIMEX 33」,因為這本來就是 YKK 為始祖鳥開發的專利拉鍊,23 年專利到期現在大家都能用了。
說完了「漏水」這項重大的設計缺陷問題外,就到了關鍵的拆衣實測環節了,直接將衣服從中對半剪開!
一半做洗滌前測試,另一半在模擬家庭洗滌 5 次後自然晾乾再測試。之所以模擬 5 次,是因為衝鋒衣在洗滌 5 次後會對衣服效能有重大影響。我們會詳細的評測每件衣服面料的防水性、透溼性、耐磨性以及防水膜材質。
3.2 耐磨效能測試
測試裝置:MESDAN-LAB 馬丁代爾平磨儀
測試方法:按照 GB/T 21196.2-2007《紡織品馬丁代爾法織物耐磨性的測定第2部分試樣破損的測定》,選擇用目數相對粗糙的 360 目水磨砂紙作為磨料,在 9kPa 的壓力下測試。每款產品耐磨性對比各摩擦 300 次。
相信不少朋友看到過沖鋒衣廠家宣傳自己的面料有多麼多麼的耐磨,摩擦 3 萬次、4 萬次、5 萬次後都沒有破損甚至還有更多的。
姚工今天告訴你——這個都是忽悠小孩子的!
摩擦摩擦肯定要有對應的摩擦物的,那這些經歷幾萬次摩擦的衝鋒衣面料是和什麼磨的呢?
答案估計都能逗你一笑——那就是柔軟的「羊毛」!
我們穿衝鋒衣在山林裡穿梭,主要擔心的是被岩石的摩擦破損,所以我就按照 GB/T 21196.2-2007 用砂紙磨料作為磨磨料來進行耐磨性檢測。不過這個標準起草的過早至今仍未修改,其中規定的是 600 目的水磨砂紙還是比較細膩。
為了能更好地模擬在山林裡穿梭的實際情況,我選擇用目數相對粗糙的 360 目水磨砂紙作為磨料在 9kPa 的壓力下測試。
每款產品耐磨性對比各摩擦 300 次,看看那些宣傳耐磨幾萬次的面料到底誰在裸泳。
在馬丁代爾平磨儀的摩擦下,每個面料會沿著「李莎如曲線」均勻的公轉+自轉的方式在砂紙上摩擦。
下圖就是 300 次摩擦後的實際情況,對比非常誇張:有的完全沒破損到防水膜,有的只破碎了一部分,而有的直接磨「消失了」!
沒有損傷到防水膜的有以下 4 款:
– 「始祖鳥 BETA JACKET」的面料耐磨性確實很強悍,在極輕的重量密度依然有著出色的耐磨破性。
–
比較意外的是價格只有 500 多元的「迪卡儂」竟然沒有破損,用料確實很實在!
– 「李寧-CF 萬龍甲Breath」和「安踏-風暴甲」也沒有破損,不過它們的面料重量密度也相對較高,整衣重量也更為沉重。
部分破損的有以下 7 款,分別是:
「駱駝-喜馬拉雅」、「拓路者-朱雀」、「駱駝-三防超級衝鋒衣」、「MONT BELL-雨舞者」、「拓路者-雪鷹」、「探路者-HIMEX33」、「凱樂石-MONT X」,它們在面料邊緣都有部分的摩擦破損,有傷到防水透溼膜。
完全破損的有以下 4 款,分別為:
– 「伯希和-北極星 PRO」摩擦後表層面料已經消失完全暴露出防水透溼膜;
– 「伯希和-山野 2.0」、攀山鼠-阿薩神族」、「THE NORTH FACE-TNF SUMMIT」3 款摩擦後表層面料已經完全消失了,連防水膜都看不見了……
由這個實驗也可以看到,耐磨性和材料本身、面料厚度都有關係,錦綸比滌綸更耐磨,面料越厚的更耐磨。不過始祖鳥以極輕的 131g/㎡ 的克重依然沒有任何破損,確實很強。
3.3 防水效能測試
商家在詳情頁裡總是提及的水壓是用這個裝置測試出來的(靜水壓測試儀)。
面料四周會被壓緊,然後下方會慢慢注入水,儀器會檢測到多少壓力下面料兜不住水爆開。
為了更好的模擬實際的消費者穿著過程,測試洗後水壓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按照國標 4N 水洗方式洗滌,有兩個原因:
1)洗滌時間太短只有 15 分鐘。
2)洗滌劑潤溼力太弱和家用洗衣液效果相差太大。
標準洗衣粉配方源自 1993 年,潤溼力和清潔力很差。
所以我採用的洗滌方式是水溫常溫、45 分鐘洗滌 5 次、漂洗 2 次、輕柔脫水、自然晾乾、使用常見的洗衣液。
在水壓測試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每款衝鋒衣宣傳的數值和實際測試都很接近,到了對應的水壓才爆掉,但是!有些面料在撐爆前就已經發生了滲水潤溼的情況,這在實際穿衣過程中就已經算作漏水了。
所以我們以「面料內層潤溼」時的水壓記錄水壓資料,這 15 款測試的水壓如下:
可以看到除了「THE NORTH FACE-TNF SUMMIT」外,都能達到國標 1 級衝鋒衣的要求。也能看到很多衝鋒衣洗滌後防水效能是會下降的,所以衝鋒衣的每一次洗滌都會損傷其效能。
但是在測試過程中,有 4 款衝鋒衣面料的水壓資料波動很大,尤其是在洗滌後,防水數值忽高忽低,分別是:「拓路者-朱雀」、「伯希和-山野 2.0」、「伯希和-北極星 PRO」、「拓路者-雪鷹」。
說明核心的防水膜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導致靜水壓不穩定,在穿著時也會出現漏水,文章後段會有詳細的電鏡圖針對這種情況分析。
很多知友在買衝鋒衣的時候,都喜歡攀比面料防水數值的高低,但它決定的是衝鋒衣的上限,而真正決定防水下限的其實是「膠條接縫處的防水」!
我們也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測試,發現結果真的大跌眼鏡:
面料防水效能和膠條接縫處防水效能,最好的竟然都是「駱駝-喜馬拉雅」。
同時,除了「THE NORTH FACE(北面)-SUMMIT」外,其它款膠條數值也基本上都滿足國標 1 級的要求。所以「THE NORTH FACE(北面)-SUMMIT」本質是一件「風殼」,輕薄便攜,防風透氣,但防雨水效能並不可靠。
大部分衝鋒衣膠條接縫處的防水數值都遠不如面料,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衝鋒衣漏水都是從膠條縫紉線處,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所以吹面料的防水意義不大,膠條的防水能力才決定著衝鋒衣的下限。
百元價位的「伯希和 山野2.0」、「駱駝 三防超級衝鋒衣」、「拓路者 朱雀」比很多千元衝鋒衣膠條防水還好,是因為這三款衝鋒衣其實是兩層面料,膠條可以直接和TPU膜緊密貼合,對壓膠工藝要求不高。
當然兩層面料衝鋒衣,必須要掛一個「裡子」,保護防水膜不被摩擦。
更關鍵的它是一層「遮羞布」,壓膠條藏在裡面看不見,壓好壓壞消費者無法的得知。所以多加一層布還能省下不少的做工成本。
剪開裡子就能看到,被串色的膠條、七扭八歪的做工,所以好的衝鋒衣都是三層面料,膠條工藝肉眼可見還能減輕很多重量。
但在面對真三層面料壓膠時,就更加考驗製衣廠的工藝了。
必須要讓膠條上的膠水透過內襯和膜緊密貼合,否則壓膠條只是做個樣子浮在襯布上,沒有對面料的接縫處形成閉合防水。所以高階製衣廠會透過多次補壓的方式,讓膠水儘可能的粘緊,當然也會使得做工成本明顯提高(更耗時間和人工)。
其中「拓路者 雪鷹」出現了膠條資料不穩定情況,忽高忽低,說明壓膠不均勻,不過依然是滿足國標的要求的。
這裡還要吐槽下「李寧 萬龍甲Breath」和「安踏 風暴甲」,膠條是壓緊了防水OK,但是膠條視覺感壓的真的好醜。
關於壓膠條工藝,還有個關鍵的知識點,那就是「溢膠法壓膠」。
膠條的邊緣會有膠水滲出,這不是瑕疵,反而是非常優質的工藝體現,例如「始祖鳥 β Jacket」就有著很漂亮的溢膠工藝。
溢膠工藝有兩個明顯優勢:1)讓膠水更緊密貼合,減少不穩定性;2)減弱膠條的稜臺感,避免穿著、洗滌過程中膠條被摩擦刮起。
以下 5 款衝鋒衣有做「溢膠工藝」。
現在有些做假鳥的工廠也知道懂行的人會看「溢膠工藝」,市面上隨即又出現了「仿溢膠膠條」。
和真的樣子一模一樣但幾乎沒有任何防水效能,所以大家在分辨時可以用手扣一扣,膠條的稜臺感越弱,使用起來更耐用。
3.4 透溼性測試
接下來就是衝鋒衣和雨衣之間劃開差距的「透溼性」,能不能在防護雨水的同時又能讓體內的汗水排出。
在這裡敲黑板:
雖然都是衝鋒衣,但防水透溼用到的原理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 2 大類:擴散透溼和直接透氣。
擴散透溼:汗水會慢慢潤溼防水透溼膜然後轉移到面料表面。本質是一個會慢慢漏水的塑膠袋,就像夏天吃小龍蝦一樣,手套明明沒有破但一會拿下來,油脂已經穿透了塑膠膜。
擴散透溼的衝鋒衣也是類似的原理,雨水無法立馬穿透,同時因為面料表層有防潑水功能,面料表層乾爽,這樣體內溼氣可以慢慢從內潤溼透出到表面。
以下 10 款衝鋒衣為不能透氣的擴散透溼(防水膜材質已標出)。
第二種工藝是直接透氣,即防水膜中存在著奈米級的纖維組成的孔隙,所以「水蒸氣」可以直接自由透出。
同時微孔膜中豐富的比表面積配合著材料的低表面能,便能對雨水的穿透形成強大的阻力,難以潤溼進入,從而達到防水效果。
通常來講,能夠直接透氣的衝鋒衣穿在身上透溼量高體感也最舒服,以下 5 款衝鋒衣有「直接透氣」效果(防水膜材質已標出),分別是:「李寧-萬龍甲 Breath」、「THE NORTH FACE(北面)-TNF SUMMIT」、「拓路者-雪鷹」、「伯希和-北極星 PRO」、「安踏-風暴甲」。
在很多衝鋒衣的商品詳情頁中會展示自身的透溼量有多好多好,上萬的比比皆是,其實這個對消費者沒有多少參考價值,因為透溼的測試方法有 4 大種。
每個透溼方法下的數字各有不同,但它們其實都來自同一塊面料,所以在不表明測試標準的前提下攀比透溼數值沒有任何意義。
其次我們國標衝鋒衣標準中是用「倒杯法」來測試透溼的,一整杯的水直接接觸面料,這在實際穿著情況中是不現實的,而且這個測試方法對於 PU/TPU 這類擴散透溼的防水膜有極大的優勢,總是測試數值很高,實際穿著悶汗的體驗。
所以這次 15 件衝鋒衣的透溼測試,我選擇使用「氯化鈣正杯吸收法」這也是日常休閒服裝、內衣測穿著悶不悶汗的主要方法,非常貼近實際的穿著體驗。
測試裝置:YG501D-II 透溼試驗儀。
測試標準:按照GB/T 12704.1的a)組試驗條件。「氯化鈣 正杯吸收法」面料正反面都測試。
從結果可以看到換了測試方法後,那些本來宣傳上萬透溼的結果很多都是墊底的,也和實際上身體感一樣並不舒服。能夠直接透氣的衝鋒衣也情理之中的名列前茅,穿著舒適感高。
而售價相對低端的衝鋒衣,透溼性效能普遍不好,高階的衝鋒衣面料都是在防水的同時儘可能提高透溼效能,這才能和雨衣劃開本質的區別。
大部分衝鋒衣洗滌後會發生防水下降透溼升高的情況,這也是防水膜在洗滌過程中破損導致的,其中「拓路者-朱雀」的洗後透溼提升明顯,近乎 100%,說明防水膜發生了明顯破損。
也對應了耐水壓洗後下降明顯的結果,說明防水膜的耐用性不好。
為什麼都是衝鋒衣但彼此間透溼能相差這麼多,這其實和防水膜材質微觀結構有很大的關係,這 15 款衝鋒衣就用到了 5 種完全不同的膜材,為此我還拍攝了不同膜材的電子顯微鏡圖。
PU/TPU 膜:沒有孔隙只能擴散透溼,所以透溼數值都墊底。
被水溶脹的 TPU 膜
PU 膜相比 TPU 膜多了可降解的特點,當然這個降解也會發生在穿著過程中,效能壽命下降快。PU/TPU 膜的防水透溼核心原理:哪面溼就往哪面乾的地方轉移。如果面料防潑水失效,下雨天時面料側更溼潤,那這個透溼過程就會反過來,不停的衣服內轉移。
所以防潑水失效也等於PU/TPU這類衝鋒衣透溼失效。
奈米靜電紡膜:奈米纖維組成了豐富的孔隙,這讓衝鋒衣帶來了極好的透氣性,舒適度最高。
不過豐富的孔隙也使得防水性成為難題,這也是「THE NORTH FACE(北面)-TNF SUMMIT」(0級拒油)防水效能墊底的主要原因。
「李寧-萬龍甲 Breath」有著明顯好於的北面的防水效果,是因為做了更低表面能的改性(5級拒油),低表面能改性是為了抵消洗滌後,洗滌劑殘留在奈米結構中導致的潤溼問題。
單組份改性ePTFE:把家裡修水管的生料帶水平拉開,拉到要破但又不破的時候,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制作好了「GORE-TEX面料」了,微觀下也是奈米纖維組成的豐富孔隙,所以可以透氣穿著起來也很舒服。
但拉伸膜聽著簡單,實際上就是放竄天猴和發射火箭的區別。
「拓路者-雪鷹」以及「伯希和-北極星 PRO」採用的 eVent 藍標材料(4 級拒油)相比「安踏-風暴甲」的 Aerovent 材(6 級拒油)改性程度低,再加上可能為了強化透氣性導致拉伸過度,區域性區域甚至出現了斷裂破損的情況。
這也解釋了「拓路者-雪鷹」和「伯希和-北極星 PRO」在測試防水時資料不穩定忽高忽低。而「安踏 風暴甲」的 Aerovent 材料拉膜均勻度更高並且有著更低的表面能改性效果,防水效能的保持也很出色。
雙組分(改性) ePTFE:雙組分指的就是 ePTFE+PU 材料的組合,PU 滲入 ePTFE 的部分可以形成完美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防水性和耐用性得到了極大提升,但也因為有 PU 的存在所以並不能直接透氣,舒適性不如單組份改性和靜電紡。
以下衣服均採用 GORE-TEX 面料,但其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拉伸情況截然不同。
「探路者-HIMEX33」拉膜程度高且均勻(5 級拒油)、「凱樂石-MONT X」(4 級拒油)和「MONTBELL-雨舞者」(0 級拒油)膜未完全拉開,孔隙率低。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探路者-HIMEX33」的透溼性更好,膜拉伸的縫隙更加大。以及「MONTBELL-雨舞者」為什麼洗滌後防水性下降更明顯,也是因為沒有做低表面能改性導致的。
PU+ 雙組份 ePTFE 膜:「駱駝-喜馬拉雅」選用的防水膜材質極為少見,像是三明治的結構,一層很薄的PU再加雙組份ePTFE的特殊形式(極其少見)。
而且 ePTFE 膜的拉伸度很低,有孔隙但不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駱駝-喜馬拉雅」的防水效能如此強悍,但透溼性又相對一般只比 TPU 膜略好。
雙組份ePE膜:「始祖鳥 β Jacket」採用的是 GORE-TEX 最新出的「雙組份 ePE 膜」,很新穎的材料主打比含氟的 ePTFE 更環保,從防水效能來看也確實很強,不過透溼性不如傳統 GORE-TEX。
3.5 實驗室測評小結
經過這次超硬核的實測拆解,最後總結下
– 買衝鋒衣認防水數值、透溼數值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它們是任人打扮的;
– 面料防水好≠面料接縫處防水好,而膠條處的防水效能決定了整件衝鋒衣的防護下限;
– 面料能承受住特定水壓才爆≠之前水沒有滲出,對於 PU/TPU 材料的衝鋒衣,防水數值反饋不了真實防水效能;
– 學會理解衝鋒衣不同防水膜的特性更有意義,不同的材料適合不同的應用場景。
3.6 小彩蛋-雪友可關注
在衣服對半剪開的過程中,我也把順道一不小心把「RECCO 雪崩救援器」也對半剪開了,這個產品有用,但只針對「滑野雪」可能存在遇到雪崩的小眾知友,在這 15 件衝鋒衣中,以下三件裝載有「RECCO 雪崩救援器」。
在發泡綿中包裹著一層「塑膠晶片」,如果你滑野雪時一不小心被埋在雪裡了,那救援隊就會用特質的訊號發射器搜尋,RECCO 中的塑膠晶片就能反射對應的訊號,讓救援隊發現你:
不過要補充的是,其中只有「拓路者-雪鷹」有「雪裙」設計。
雪裙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風貫穿的作用,以及摔倒時防止雪侵入身體的效果。不過也有滑雪不會摔的老手覺得雪裙增加重量會成為它的負擔,所以雪裙基本上都有可拆卸拉鍊供選擇。
在這 15 件衣服中,還有「探路者-HIMEX33」「凱樂石-MONT X」有雪裙設計,雖然沒有 RECCO 但已經足夠滿足商業滑雪以及日常通勤時防風保暖的效果。
4. 戶外實測:資深愛好者真人反饋
任何產品都不僅僅是科技和材料的堆疊,一件成熟產品的最終落地,必然是需要以人為本,不然也只是紙上談兵的樣子貨罷了。
作為服裝品類的分支「衝鋒衣」也是如此,一件合格的衝鋒衣,不僅要保證功能性的各類引數滿足標準、符合出廠的產品宣傳,也必須得滿足實際場景使用中,適應使用者對產品的主觀需要,比如外觀設計、穿著感受等等。
尤其是長時間穿著運動時的舒適性極為重要,跑過馬拉松的人都能體會到,一件不合適的裝備,哪怕是很小的原本可以忽略的問題,在經歷一場 3-4 小時的連續奔跑後,也會給跑者帶來極為痛苦的負面影響,更何況是一件要陪伴戶外參與者在山野中,以「天」為單位共同進退的貼身裝備呢。
所以我們在選購時,不僅要關注面料和工藝,也要關注這些衝鋒衣在實際場景中的表現,這也是我們大張旗鼓組織了一場「戶外實測」的目的。
4.1 首次接觸評價
在進行戶外測試前,我們先向所有志願者一一展示了這些衝鋒衣,並由志願者們透過現場觀察和試穿等方式對這些衝鋒衣有一個初步感受。
首先,我們向志願者展示了所有的衝鋒衣款式,並逐一講解了每件衝鋒衣的面料、引數和特點,在志願者們對這些衝鋒衣有了初步瞭解和試穿之後,從每件衝鋒衣的外觀、重量、設計、工藝、舒適度等幾個維度方面進行統一打分,最終我們彙總了每一項的平均分數 。
透過首次評分對比,志願者們對「THE NORTH FACE(北面)-TNF SUMMIT」初步評價最高。
同時衝鋒衣的工藝水平和舒適度也是大家最關心的。畢竟衝鋒衣作為一件功能型服裝,工藝水平決定著其防風透溼程度,而舒適度則直接影響到穿著體驗。
4.2 戶外實地測試
戶外測試階段,志願者們主要針對衣服的防風、透溼、耐磨抗撕裂以及舒適感受等方面進行實際體驗。
為保證安全,組織者和領隊提前進行線路探測,最終選擇了上王村-黃裕溝-黃裕寺村的路線,這條路線全長 12km,爬升將近 850 米,路況包括機耕路、溯溪路段、林間土路和雪地,整體難度適中。
我們隨機為每位志願者分配一件衝鋒衣,並安排志願者們從秦嶺山下出發,徒步前往山上海拔約 1200 米的黃峪溝,往返全程約 12 公里。
體感實測:防風效能
當日氣溫為 2 攝氏度,志願們透過在徒步登山的過程中親身感受所穿衝鋒衣的防風表現。
其中,攀山鼠阿薩神族、駱駝三防超級衝鋒以及伯希和山野 2.0 防風效能較差,志願者明顯感到衣服出現透風和體感寒冷的情況。
耐磨測試:穿越箭竹林
在到達目的地前,志願者又在附近的一片較為茂密的箭竹林行走穿梭,透過衣服表面與竹子的枝幹不斷摩擦、刮蹭,來感受衝鋒衣的耐磨程度。最終,大多數衝鋒衣表現良好,並未出現明顯劃痕。僅有安踏風暴甲和伯希和山野 2.0 兩件衝鋒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劃痕,甚至有起毛的現象。
透氣透溼:讓試紙說話
為了更準確的測試每件衝鋒衣穿著一段時間後的透溼性,出發之前,我們給每位志願者的衝鋒衣內都貼上了多張氯化鈷試紙。
等志願者們抵達第一個目的地後,我們查看了每件衝鋒衣內氯化鈷試紙的反應,其中透溼表現最為良好的衝鋒衣是 montbell 雨舞者和探路者 HIMEX 33,不僅試紙顏色變化很少,而且兩名志願者身體和所穿衣物也幾乎沒有潮溼感,相對乾爽。但這裡面北面 SUMMIT、拓路者朱雀、迪卡儂 MH500 以及伯希和山野 2.0 的表現卻非常拉跨,志願者從裡到外所有上衣全部溼透,並且氯化鈷試紙變化基本也已呈現最大引數。
不過這些也和個體身體差異有很大區別,montbell 雨舞者和探路者 HIMEX 33 都是女生穿著而北面 SUMMIT、拓路者朱雀、迪卡儂 MH500 以及伯希和山野 2.0 為體型健壯的男生。所以越愛出汗的人更應該關注面料的透溼性。
其次還是要說的,衝鋒衣的透溼是相對於雨衣來說的,比常見的夾克依然悶熱,所以腋下排汗拉鍊是硬核戶外場景的標配,可以即時散熱散溼,只靠面料透溼是不現實的。
氯化鈷試紙:
一種在實驗和工業中常用的試紙,遇水會發生水合反應,生成六水氯化鈷,從而引起顏色的變化,乾燥時呈現藍色,當吸收水分後變為粉紅色,這種顏色變化的特性使得氯化鈷試紙可以作為溼度和水分的指示劑,在實驗和工業中常用。
舒適性:適合戶外的設計剪裁
除了效能之外,在舒適度方面,此次參與測試的拓路者朱雀和雪鷹兩件衝鋒衣的表現也不及預期。
據志願者敘述,其在運動過程中肢體展明顯受限,並且有較強的束縛感。希望品牌今後可以在版型設計方面有所改善。
4.3 戶外實測小結
測試結束後,志願者們再次對所穿衝鋒衣的感受進行了評分。
經過一番戶外的實地考驗,最終始祖鳥 BETA、montbell 雨舞者、凱樂石 MONT X 以及探路者 HIMEX 33 的表現也得到了認可,而駱駝三防超級衝鋒與伯希和山野 2.0 兩件衝鋒衣,在效能方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另外透過氧化鈷試紙的表現可以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運動後,所有衝鋒衣內部的試紙顏色變化都很大,只有幾位女生的試紙顏色變化相對較低,但同樣也到達了 70%-80% 之間,這也應證了衝鋒衣作用於功能性使用場景的特點:
1.場景適配:衝鋒衣首要作用是防風防雨,但市面上所有的主流衝鋒衣,無論怎麼宣傳透溼效果,也是基於防雨的基礎上相對的透溼,即使是透溼功能再好的衝鋒衣,也無法像普通衣物一樣透氣。
日常場景尤其是冬季內層衣物較多的情況下,穿衝鋒衣活動就是容易覺得悶熱;
2.個人體質差異:衝鋒衣最終的透溼表現,除了環境,也取決於使用者自身的出汗量大小。出汗量大的人,活動狀態下減少疊穿的衣物,
根據自身情況、運動強度和天氣溫度搭配合適的內層服裝,才能更有效的平衡衣服內外的溼度。
4.4 志願者建議
同時,其他志願者們也提出了自己對於所穿衝鋒衣的意見和建議,例如:
– 李寧 CF 萬龍甲的設計過於機能風,部分設計在戶外運動過程中會比較累贅,缺乏包裹感。比如口袋裝了東西后,活動幅度大時會牽動整個衣服不斷晃動;另外口袋拉鍊底部的空隙在大雨時可能會進水。
– 凱樂石 MONT X 領口設計過高,抗汙能力有待提升,同樣的運動過程會顯得比其他衝鋒衣更髒。
合格的衝鋒衣抗汙能力,主要都來自於面料的防潑水處理,效果都近似,只是部分顏色會比較顯髒。不過野外活動,依舊建議選擇亮色的衣服和裝備,萬一在野外需要救援,明亮鮮豔的顏色方便搜救人員更加容易的發現我們。
– 北面SUMMIT防風帽建議增加收口拉繩。
但使用這件衝鋒衣的志願者被誤導了,這件衝鋒衣的風帽拉繩設計不太一樣,並未放在前側,而是隱藏在了脖子後面,其實有不少款式的衝鋒衣都會把風帽抽繩設計在脖子後面,比如攀山鼠阿薩神族,但是第一次遇到這種設計的使用者,就會感到措手不及。
– 探路者HIMEX 33衣領建議增加排氣口,防止水蒸氣在領口凝結。
– 攀山鼠的阿薩神族款式設計會與女生很友好,容易出片,但是袖口處的鎖釦設計,起初會覺得很新穎和特別,但經歷一段時間的運動後會自動變鬆,無法持續性鎖緊。
– 伯希和山野 2.0 悶汗問題嚴重,作為日常穿著沒問題,但完全不建議戶外運動時選擇。
儘管這件衣服的各項引數達到了國家標準,但是實際使用中志願者給出了非常低的評價,一方面不可排除主觀因素,另一方面我們猜測是工藝製造方面的問題,這件衝鋒衣使用的是 TPU 膜材料,真實的透溼效能近似雨衣,以至於戶外實測結束後的當晚清點服裝時,這件衝鋒衣整體還是溼的。
綜上可以看出,服裝在設計時,面料研發和實際使用,確實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否則有可能出現引數達標,但使用者使用不滿意,或者完全發揮不出服裝效能的情況出現,產品不能脫離實際。
資深的戶外愛好者,對於戶外裝備還是有很多細節要求,希望戶外品牌能繼續努力,多多加油!
5.
選購結論
5.1 硬核戶外場景
硬核戶外場景衝鋒衣是你的保命工具,要能夠防護住暴雨的穿透以及不怕被岩石摩擦的面料。同時都要標配「腋下拉鍊」,因為光靠面料透溼是不夠的。所以推薦以下 4 款。
– 「始祖鳥-β Jacket」和「凱樂石-MONT X」幾乎沒有任何缺點,該有的工藝一個不缺,始祖鳥的做工,可以被稱為「工業藝術品」,很精細當然價格也非常貴。而「凱樂石-MONT X」更具有價效比,因為採用的是雙組份改性 ePTFE 面料,防水透溼的效能比「始祖鳥-β Jacket」更高。
– 「探路者-HIMEX33」唯一的瑕疵就是口袋未做壓膠,有雨水灌入口袋的風險,其餘效能都很硬核。
– 「駱駝-喜馬拉雅」是所有衝鋒衣裡面料、膠條接縫防水效能最高的,也是這 15 件衝鋒裡面最能面對極限暴雨情況的。美中不足的是有兩處瑕疵,口袋未做壓膠以及有一處口袋未採用防水帽,駱駝的設計師坑了材料開發,其餘效能都很硬核,價格也是唯一不到 2000 元的。
5.2 輕戶外+日常通勤
偶爾的徒步戶外或者把它當做偶爾會遇到下雨天的通勤場景穿著,通常不會面對較大的雨水也不需要堅固的面料。
而衝鋒衣的透溼只是相對於雨衣,比日常夾克要悶不少,日常通勤場景下因為需要更長的穿著時間,所以更需要關注面料透溼性不悶汗的特性,否則日常穿著體驗很差,根據這些需求推薦以下 4 款。
– 「MONT BELL-雨舞者」整體設計輕盈且耐磨,但美中不足的是洗滌後接縫處的膠條水壓明顯下降,無法放心的在硬核戶外穿著,同時因為採用的是「雙組份 ePTFE」材質,所以是不能直接透氣的,通勤舒適度略差,不過透溼性也明顯好於 低端衝鋒衣的 TPU 材質近 1 倍。
以下 3 款均能直接透氣,輕戶外以及雨天通勤舒適度更高。
– 「李寧-萬龍甲Breath」和「安踏-風暴甲」偏向於潮牌設計,整體重量相對硬核衝鋒衣更重,不過對於通勤來說百來克的差距可以忽略。
– 「伯希和-北極星PRO」有專業衝鋒衣的輕重量和柔軟的穿著舒適度,同時壓膠工藝穩定接縫防水數值很高。但由於是“單組份改性ePTFE”膜材存在拉伸過度的情況導致面料洗滌後區域性水壓不穩定,以及面料耐磨破損效能較差,這都導致無法適合硬核戶外,但作為輕戶外和日常通勤來說足夠且很舒服。
5.3 低價且可靠
「迪卡儂-MH500」和「駱駝-三防超級衝鋒衣」採用的均是透溼性相對很差的 TPU 膜,穿著體感近似雨衣,當然這是由整件衣服的成本售價所決定的,這個價格也很難有透溼表現好的面料。
這兩件衣服的做工用料完全對得起銷售價格。
「駱駝-三防超級衝鋒衣」採用的是低端衝鋒衣常見的雙層面料壓膠+掛里布的形式,而「迪卡儂 MH500」硬核·衝鋒衣標配的三層面料壓膠,而做的比很多千元級衣服還要精細到位。
第一次買衝鋒衣可以從這兩款嘗試體驗,不會踩坑買到會漏水的衝鋒衣。
5.4 價效比不足
額外要說的是「THE NORTH FACE-TNF SUMMIT」。
作為一款 4625 元價位的衝鋒衣但它並不能有效防護雨水,只能稱為是一件「風殼」,輕薄防風用的。因為「THE NORTH FACE-TNF SUMMIT」選用的是未改性的奈米靜電紡(0級防油)。
這種材料的特性和 GORE-TEX 白標一樣,不具備洗後防水的效能,只擅長防風。
「THE NORTH FACE-TNF SUMMIT」作為一件「風殼」是很優異的,輕薄、防風、透氣。但是 4625 元的價格買一件風殼使得價效比很低。
其實這件衣服的產品定位和其他 14 件衝鋒衣都不同,比較兩極分化,志願者的主觀評價階段,這件衣服在設計、版型、工藝、重量方面的評分都很高,但是在實驗室檢測的表現又很墊底。
它是 TNF 專門為精英越野跑運動員設計的超輕量化衝鋒衣,越野跑作為一項極為小眾的極限類戶外運動,講究的就是山地快速穿越,這項運動的愛好者,尤其是需要爭分奪秒的精英運動員,對於裝備的主要訴求就是重量要輕,無論是衝鋒衣、跑鞋、揹包、頭燈,減少的每一克重量都是有價值的。
這也可能導致了品牌在設計產品時,為了儘可能滿足輕量化需求而不得不犧牲掉一些其他的功能,同時作為專業運動裝備,價格也會水漲船高且不耐用,所以這類產品大多並不適合大眾能夠參與的其他場合。
*以上為正文,作者為「答主評審團」成員@姚蔚銘、@青沙雨。
「答主評審團」由知乎官方組織招募、邀請。
入選答主需要滿足:在行業內有紮實的行業經歷和豐富的經驗積累,或在學術上,如科學科技、醫學、人文社科、設計等方向上有專業深耕,或在某垂直方向或品類下,有深度研究和長期使用與創作,內容創作受到使用者好評。
「答主評審團」成員需要在官方組織下,以個人形式或官方組隊形式,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對某一品類產品的橫評測評,為知友提供專業可信賴的消費決策建議。
「答主評審團」將週期性以滾動招募形式,持續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