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有多愛砸電視?

From:beebee公園
ID:wastepark
美國人的電視機是脆弱的。
它比婚姻更容易破裂,比比特幣的牛市還要短命。
它穩居客廳C位,見證著無數家庭故事,但它本身就是故事裡最先領盒飯的那個龍套。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電視機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是資訊的視窗,是家庭的中樞,是客廳的靈魂。
但在美國,它的命運被賦予了更英勇的使命——動不動就挨砸的受氣包。
一切失敗和失意都可以被液晶碎片帶走,砸完電視的瞬間,世界就再次恢復了公平和正義。
它的地位是家電中的蜉蝣。
人們開開心心買回去,帶著憧憬掛在牆上,甚至不惜刷信用卡分期付款。
可一旦心裡有半點不爽,它就是第一個被拿來發洩的出氣筒。
電視機是用來陪伴的,也是用來犧牲的。
它是家庭裡用來背黑鍋的上品。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臺電視機在憤怒中慘死,死狀千奇百怪、五花八門。
資料顯示,美國每年約有50萬起電視機相關的破壞事件。
可你要問為什麼這幫老美那麼愛砸電視,沒人能說得清。
根據統計,96%的美國家庭都有至少一臺電視。
而且,這些家庭平均擁有2.3臺電視(2019年資料)。
如果你認為這只是普通的娛樂消費,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電視早已成為美國文化和社會的一部分。
平均每天,美國人花費在電視上的時間約為4.2小時。
對比一下全球其他國家,美國在電視消費上的時間遙遙領先,足見電視已經成為美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問題在於:當98%的美國家庭都能接觸到所謂的“娛樂”,73%的人表示他們對電視節目感到“厭煩”或“沒興趣”,這一點透過市場調查資料得到了驗證。
體育比賽是電視的頭號死因。
每年的超級碗,是數千萬臺電視機最膽戰心驚的日子,因為它們知道,自己在這一天隨時可能變成電子垃圾。
如果你自己是一臺75寸的索尼OLED,你只想安靜地播放比賽,結果別人一腳踢丟的關鍵球,卻成了你的突如其來的索命符,你能不絕望?
“砰!”
球賽輸了,因為四分衛的一記關鍵傳球沒到位。
55寸的三星卻成了當晚最大的輸家。
美國球迷的怒火,比黑命還貴。
他們痛罵球隊,砸的卻是電視。
“該死的裁判!”
一瓶啤酒砸向電視。
酒花四濺,裁判的臉成了馬賽克。
“這都不進!”
一把椅子橫飛過客廳,螢幕應聲而裂。
在憤怒的體育迷面前,電視成了被送上刑場的替罪羊。
唯一的罪名,是忠實地播放了一場比賽。
體育比賽屠殺了一半的電視機,電子遊戲幹掉了另一半。
沒人會承認自己玩得菜。
絕對不是自己技術不行,不信你看我用4K螢幕發誓。
“砰!”
吃雞被小學生虐了。
一拳下去,電視成了戰場上的無辜士兵。
被自己人一槍爆頭,死得毫無尊嚴。
在遊戲裡輸掉比賽已經夠恥辱了,而真正的失敗是你還得再花1500美元買新的。   
“這尼瑪是外掛吧!”
扔向螢幕的手柄,激發了電視最後的哀嚎。
“我居然被12歲的小孩打爆!”
對於電視機來說,現實世界遠比遊戲更殘酷。
“這破逼遊戲再也不玩了!”
第二天就去百思買搞了臺新的。
人類的憤怒是暫時的,但機器的裂痕卻是永久的。
無數螢幕在怒火中灰飛煙滅,是一場場現代版的瑪雅獻祭。
為遊戲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尊嚴,還有一臺價值2000美元的電視。
美國人的電視機就像好萊塢明星的戀情。
熱烈、高調、每個人都喜歡看,但也短暫、脆弱、隨時準備碎裂。
顯示屏上最後停留的畫面,就這場人機融合的遺像。
它忍辱負重,卻不堪一擊。
電視機天生就是一頭待宰的肥豬。
人們花大價錢把它請回家,然後再用一場說翻臉就翻臉的暴怒把它送走。
它看遍世間百態,但卻看不透人心。
砸電視的行為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
當時美國社會對電視的影響力產生質疑,部分人透過砸毀電視來表達對媒體控制的抗議。
砸電視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一種對這種文化符號的反叛。
社會學家約瑟夫·威爾金森曾指出,砸電視不僅僅是在摧毀物理實體,更是在摧毀象徵美國夢的虛擬屏障。
這種行為象徵著美國人對電視節目所傳播的資訊、廣告的不滿,體現了他們對資訊過載的反抗,然後逐漸演變為一種文化傳統,代代相傳。
你見過哪個國家的人會把55寸4K彩電當一次性用品使的?
你見過哪個地方的二手交易網站,每天都有被砸壞的電視機低價出售?
賣家的標題全是“螢幕有點裂,但還能聽聲音”。
在社交媒體上,充滿了數不清的電視機慘劇。
電視的慘烈命運,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社交貨幣。
這種行為不僅滿足了人們對關注的渴望,也強化了砸電視作為一種社交行為的普及性。
美國Up主的電視機測評有一個額外環節,那就是測試這款電視的抗砸程度。
警局的報案記錄裡,充滿了電視被砸引發的家庭糾紛。
“我丈夫因為湖人隊輸了,把我們的電視從陽臺上扔了下去。現在樓下鄰居要告我們。”
“我兒子因為在遊戲裡輸了,把電視掀翻在地,現在客廳裡到處都是玻璃渣。”
“我老婆在看真人秀,我只說了一句‘這節目有什麼好看的’,她就一拳砸碎了電視。”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砸電視是一種“替代性攻擊”行為。
當人無法當面表達對某人或某事不滿時,砸電視成為一種間接的發洩方式。
電視機的易碎性,使其成為理想的宣洩物件。
玻璃螢幕的破碎聲和碎片的飛濺,提供了強烈的感官刺激,幫助個體維持對暴力行為的潛在需求。
電視的存在,是透過不斷播放聲音和影像來塑造現實。
它用這種方式給觀眾餵食著各種資訊。
電視代表著一種聲音,但觀眾並不總是樂意聆聽。
這種衝突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內耗。
它傳遞的資訊,不是讓你思考,而是讓你迷失在沒有盡頭的虛假映象裡。
你看那些家庭成員聚在一起,神情麻木,目光盯著螢幕。
電視給了他們陪伴,但帶來的只是另一種孤獨。
你終於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該活在虛構的影像裡,不該被外界的無形力量牽引。
你要做的,是讓自己從這個“資訊霸凌”的迷宮裡逃脫,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電視讓你成為它的奴隸。
而當你舉起手中的錘子,那一刻,你才真正自由。
你砸掉的是束縛,砸掉的是讓你活在別人的劇本里的枷鎖。
砸爛電視,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本文授權轉載自beebee公園轉載此文不具有任何商業宣傳性質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悅禾旅遊JoyTravel 誠意推薦。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啦,
置頂公眾號變成了星標,
加了星標,
才能不錯過我的每一次推送和福利呀。

加星標方法

美西
郵輪
邁阿密

夏威夷
美國簽證
阿拉斯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