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的春天從來不是一覽無餘。在中國最大的喀斯特峰林萬峰林,油菜花猶如金黃色的河水,循著山的蹤跡漫向人們看不到的地方;在世界最大的湄潭萬畝茶海,低矮的茶樹像一張翠綠色的地毯鋪滿大地,以至於人們常說:“山的這邊是茶,山的那邊還是茶”;在古老的村寨與屯堡裡,人們繼續著數百年來的悠久傳統,一邊忙新一年的農事,一邊籌備那些只屬於春季的節日。
相較北方春天的奢侈,東部地區的慢熱,貴州的春天更像是我們苦苦追求的標準答案:梅花、櫻花、桃花、梨花、杜鵑花、油菜花……這些分別盛開的花兒不僅僅承包了貴州春天的美景,也為它的多彩帶去了最直白的解釋;梵淨山、武陵山、大王山、老王山、大婁山……這些坐落在不同方向的山峰紛紛穿上了春的外衣。所謂山花爛漫,大抵如此。

春日風光下的興義萬峰林。
當凡事加上了春天的字首,立馬變得迷人起來。在長達億萬年喀斯特運動的作用下,貴州以中國省份裡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姿態,以自己的方式接納著峰林、石林、峽谷、溶洞、天坑、瀑布的奇觀,並透過縣縣通高速、不斷重新整理的世界第一高橋、“支支串飛”這一系列更為現代人熟悉的方式,打通我們與春天的“最後一步”。

畢節百里杜鵑景區:
祭過花神,杜鵑花開

植物學家將世界範圍內的杜鵑花劃分出5個亞屬,百里杜鵑全部都有。作為貴州春天裡“名片式的存在”,百里杜鵑一共匯聚了41種野生杜鵑花,身處縣城都能望到杜鵑花盛開的樣子。它的吸引力光是從停車場的車牌裡就可見一斑——近有重慶、四川、雲南、廣東,遠有浙江、北京、東北和新疆。要知道,我們到的這天還只是清明假期前的工作日。

在百里杜鵑景區最火熱的時候,你真的很難分辨到底是花多,還是人多。
按照往年的經驗,杜鵑花的盛花期往往從三月底開始。而每年3月28日,也是水西彝族祭花神的日子。與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彝族不同,祭花神與火把節、彝族年並列稱為水西彝族的三大節日。它最早記錄在一本名為《祭花經》的彝語古書上。書中說:人們發現每年杜鵑花開的好壞影響了一年的收成,於是決定在杜鵑花的盛花期前舉行祭祀,以求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身為當地第16代布摩的黃承龍說:“根據我們的推斷,《祭花經》的成文時間大約在元代或明代左右。直到今天,我們也依然在按照書中的記錄請花神、祭花神、唱花神、送花神。”

正在主持祭花神儀式的黃承龍。
對於相信萬物有靈的彝族人來說,祭花神是春天最重要的節日。2016年起,百里杜鵑景區將3月28日定為固定的祭花神日,並向遊客開放。活動當天,由9位布摩率領的隊伍將從金坡景區出發,一路前往百花坪。這其中沒有任何演員,都是生活在附近,身穿民族服飾的彝族人。黃承龍也驚訝地發現:每年的人數都在變多,今年的人數不少於五萬人,“甚至不少人會預設祭花神之後,百里杜鵑的花才真的要開了。”

祭花神現場。
同樣是在今年,百里杜鵑景區首次在盛花期的時候舉辦了63公里和110公里人車接力花海穿越賽,讓400多位參賽選手過了一把“在杜鵑花海里暢快奔跑”的癮。在每天中午和晚上兩個時段,百里杜鵑景區也在不同位置安排了花仙子巡遊的表演活動,讓每一個因杜鵑花而來到這裡的人們留下關於春天最美好的記憶。

眾所周知的是,百里杜鵑景區的杜鵑花均為野生,很難在這片區域以外的地方存活。再加上它的盛花期只有一個月左右,如果要想把杜鵑花的盛景盡收眼底,就必須在“人從眾”的幾天裡來到這裡。為了讓遊客有機會把杜鵑花“帶回家”,同時也是為百里杜鵑景區帶來全新產業,一家以高山冷涼杜鵑人工培育基地為主的花卉科技園在此落地,所有品種都是由百里杜鵑上的品種雜交、培育而來。
從2020年建成使用至今,這家花卉科技園已經實現了人工延長杜鵑花期,並且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種植一年四季都能開花的杜鵑花。而就在我們參觀的短短半小時裡,就有兩三位慕名而來的遊客抱著一盆花上了車,十分滿足地將“只此一處的春色”點綴在自己的生活當中。

遵義湄潭:
在浙大西遷的地方,泡一杯春茶

遵義以東不到一百公里,在湄江河與湄水河“顛倒流河,匯為深淵,彎環如眉”的地方,小城湄潭就坐落在這裡。

茶,是湄潭最為著名的存在。
1919年,英國作家毛姆曾來到中國,一路沿著長江而上,從上海來到漢口,最後來到湄潭。幾年後,小說《面紗》問世,故事裡同樣出現了一個名為“湄潭府”的地方。
到了1939年,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應遵義縣長劉慕、湄潭縣長嚴溥泉的邀請,決定將一路西遷,顛沛流離的浙江大學遷址於此。1940年,浙大正式“落戶”遵義等地,其中文學院在遵義,而農學院、理學院、師範學院等院系則搬到了湄潭。

浙大農學院的學生在湄潭農場前拍攝畢業照。
浙大在湄潭,一呆就是七年。七年時間裡,這裡走出了“中國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數學家蘇步青、核物理學家盧鶴紱、農業教育家朱祖祥等在遵義生活學習過,日後成為兩院院士的52位專家教授。如今站在已經改為浙大西遷歷史博物館,石立濱館長對我說:“這座明代萬曆年間建成的文廟裡,有一間屋子就是當年竺可楨來到湄潭辦公起居的地方。”
湄潭的浙大元素之多,讓人甚至有種處身江南的錯覺。一切都如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貝時璋所說:“我的黃金時代在湄潭。”

1942年,浙江大學物理系學生周志成(右二)、許良英(左二)在湄潭合影。
1944年,李約瑟應邀來到湄潭視察時,硬生生將原本兩天的停留時間延長到四天,他沒想到“在如此偏遠的縣城裡,竟有這樣一所學術氛圍濃厚的大學……我可以毫不吝嗇地說,這裡是東方的劍橋”。

浙江大學農業研究所師生在湄潭從事農業研究工作(李約瑟拍攝)。
與此同時,民國政府在湄潭設立了民國中央實驗茶廠。新中國成立後,這座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國家級茶葉機構成為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院和國營湄潭茶廠,以“貴茶”的身份為國家發展賺取著彼時急需的外匯。
在保留相當完好,如今已經成為茶工業博物館的湄潭國營茶廠裡,我們依然能看到完整的木質紅茶精製生產線與各式各樣的木質、金屬茶葉機具。這些以今天的眼光看去稍顯簡陋的機具,其實都是當時的工人根據生產需要,參照外國茶葉機具模樣自主創新而成。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教育培訓辦主任王啟進說:“就連那些裝茶用的布袋子,都是茶場工人們一針一線地逢出來的。”

很少有人知道,貴州產好茶。圖為1959年貴州省採茶能手在省茶科所門前合影。
而在湄潭永興鎮,坐落著世界上最大的萬畝茶海。當人們問起這裡的茶到底有多少的時候,他們聽到的答案往往相同:一眼望去,山前山後,看得見的地方是茶,看不見的還是茶。

在湄潭縣永興鎮,湄潭萬畝茶海就坐落於此。
只有懂得欣賞春天的人,才知道貴州茶有多麼寶藏。在湄潭,浙大教授們曾經因為“思念西湖龍井的風味”,於是請來鄔錫得、葛順潮兩位製茶師傅根據湄潭苔茶的特點研製出湄潭龍井,今天則被稱為湄潭翠芽;在黔南貴定,當地產出的雲霧茶在乾隆時期被定為貢茶,建國後則改為“貴定雪芽”。哪怕是對茶沒有那麼敏感的年輕人,當他們來到鳳陽“茶海之心”,走進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廣袤茶海,靜靜感受春天的氣味;抑或是一頭扎進貴安新區的羊艾茶場,在望不到頭的翠綠色裡尋找“最出片的角度”,此時此刻的春天就化身成茶的樣子,緊緊包裹著每一個前來賞春的人。

上茶山,是獨屬於貴州人的春日限定遊玩方式。

貴州:
滿眼望去,盡是春意

如果說去貴州避暑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休閒生活方式,那麼去貴州賞春就恰恰是當代生活裡,還沒有被更多人意識到的“寶藏旅行”。靜與動、慢與快、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每一種為人稱道的生活方式都能在這裡找到獨屬於貴州的春日限定款,更重要的是:去貴州過春天,最不需要糾結的就是什麼時候出發——因為每一個方向,都有春天最美的樣子;每一個在貴州停留的日子,都是滿分春天。
春天的黃果樹瀑布,少了一絲洶湧,多了一分靈動。在每一個不經意的轉角和瞬間,山間的野花正跟著春天的節奏悄然開放。野桃花、櫻花與新綠的枝丫一起,點綴著這座巨瀑周邊的峽谷風光。

此時此刻的西江千戶苗寨,正隨著桃花的盛開變得熱鬧起來。梯田之上,新綠初上,屬於春季的多彩開始在寨腳漫開,就連遊客也都成為景色的一部分,共同組成貴州春天最靚麗的樣子。

到了荔波的小七孔,穿行在密林與巖谷之間的漳江河水,在春天變得尤其溫婉澄澈。如果適逢一場春雨,河面蒙上一層微霧,水色則在陽光的照射裡呈現出冰藍與翡翠的漸變,如夢幻一般。

位於黔東南的鎮遠古鎮,像是一幅由詩意與歷史交織的水墨畫。作為王陽明進入貴州的第一站,這裡見證了心學思想的生根與發芽,也以其自身的古樸與硬朗默默詮釋著“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本質。

在赤水丹霞,春天被解釋成紅與綠的極致對比。當貴州最大的瀑布從巖壁上一瀉而下,帶起一陣陣霧氣的同時,也把赤水丹霞的地貌沖刷得更加鮮亮。那些紅巖赤壁與初生的嫩綠植被相互映襯,就好像是某種異世界的存在。

如果說貴州的春天是一場山川合奏,那麼梵淨山便是音色最悠遠的一處。春日的梵淨山,不喧囂,不炫技,而是一種內斂的存在。與猴群偶遇,在雲海穿行,每一種體驗都成得上絕無僅有。

旅行的意義,不是去重複某一種生活,而是打破某種既定的印象,在全新的體驗裡領略生活的萬千風采。貴州春天,很明顯就是這樣的存在。開啟社交媒體,住在城市的貴州人正循著春天的足跡,徒步走向山頂,擁抱一整個春天。
作為不折不扣的山地運動大省,耐不住性子的年輕人熱衷於在貴州解鎖“春天裡的第一場山地運動”。從山地腳踏車到攀巖,從高橋高空彈跳到戶外探洞,他們或飛至高空,俯瞰雄偉的喀斯特地貌,或深入貴州大地的紋理當中,在億萬年形成的景觀裡領略時間的意義。不論換成哪一個視角,關於貴州春日的美都是那麼特別。

去了貴州,才知道春天從來不是一覽無遺。
即使你只是臨時起意的遊客,落地貴州的同時點上一杯上春山,身體自然會在熟悉春天味道之後告訴你正確體驗貴州春天的方式。從香椿到蕨菜,從羊肉粉到豆米火鍋,從酸湯到烙鍋,從洋芋粑到洋芋粑……光是憑著數不勝數的美食,春天的滋味就已然具象起來。
當然,更不用提貴州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2025年3月,習近平先後到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陽市等地考察調研。在肇興侗寨門口,身著民族盛裝的村民唱起侗族大歌歡迎總書記。在侗鄉特色產業基地,他也觀看了蠟染工藝流程。習近平強調: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貴州歷史底蘊深厚,紅色文化豐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對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對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紅色舊址,要加強系統性保護。

像十三年才舉辦一次的苗族鼓藏節,不僅僅是當地人的盛會,更會吸引無數遊客前來。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主要城市的春季長短排行榜裡,貴陽的春天不多不少,恰好長達100天。藉著這個奇妙的巧合,貴州將“一百天的春季,一百分的美麗”定為春季傳播主題,向全國各地的遊客發出邀請,前來貴州領略“滿分春天”的奧義,體驗獨屬於貴州的春山、春花、春茶、春味。
作為全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存在,貴州省同樣沒有停下向前的腳步。這一週,貴州省文旅就將來到長三角地區開展文旅產業招商活動宣講,從而對自身的旅遊產業進行升級迭代,讓“多彩貴州”的名聲更加響亮,為接下來的每一個春天帶來更多美麗。
在這個山花爛漫的季節裡,《三聯生活週刊》與三聯生活實驗室也將目光放在了當下色彩最豐富,話題最火熱的旅遊目的地——貴州之上。剛剛過去的一週,我們已經向大家展示了《去貴州,過一個“滿分春天”》的“正確方式”。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也將繼續和大家一同,去到貴州春天的更多角落,呈現2025年的滿分春天。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丨王昊天
作者丨王鐵砣
圖片來源丨視覺中國、百里杜鵑景區、浙大西遷歷史陳列館、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畢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發條陳、蔣鑫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