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LensforKids
👦🏻 “爸爸,為什麼這個房子是一層圓的一層方的呀?”
🙎🏻♂️“中國古代的人認為天是圓的,蓋在方形的大地上,天山日月星辰,地上山川河流,因此建造了很多上層圓形,下層方形的建築,這就是天圓地方。北京北海五龍亭、大中寺大鐘樓、大高懸殿乾元閣都是這樣的建築,北京最著名的天壇祈年殿是三層圓形屋頂。”

圖源:楊爸《有趣的中國古建築》
這段對話是楊爸在社交媒體的第一個短影片,2020年6月,他上傳了第一條影片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以手繪加講解的形式給孩子們科普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冷門”影片會受到如此多人的喜愛。
最近,《黑神話:悟空》的爆火更掀起了一股“古建築遊”熱潮,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以此為契機,透過探索文化和歷史遺蹟,擁有一個不一樣的假期。楊爸也因此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距離楊爸分享第一條古建科普影片已經過去了4年,他分享了超過 350條給孩子的古代建築科普影片,手繪了600多張古建築圖畫,也收穫了超過200萬粉絲,受眾有孩子,還有家長、老師、導遊以及不分年齡段的古建愛好者們。

楊爸真名是楊大煒,今年45歲,41歲那年,他憑藉對古建的熱情,從設計師轉而成為一名給孩子科普古建的短影片博主,兩個兒子也成了他的工作夥伴,13歲的象象,常常出現在影片開頭,提出一些奇奇怪怪,但的確來自孩子視角對於古建築的疑問,8歲的郎朗則在影片結尾“吐槽”爸爸的講解。他的科普影片不僅吸引來了大批粉絲,也讓兩個孩子從覺得古建枯燥到越來越喜歡。
我們最近和楊大煒聊了聊,關於父子,也關於如何給孩子做古建築科普。

短影片,
是我們第三個孩子
出生於1979年的楊爸,家鄉是在湖北黃岡,從小就喜歡古詩詞和繪畫,1998年來到北京上大學,專業是視覺傳達設計。大學時期的一次因緣際會,他成為一位考古學者的助手,主要的工作是臨摹敦煌壁畫,他對於古建築的興趣在這項工作中逐漸加深,對建築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理解。
隨著這項愛好越來越深入,他還加入了古建文物小組“斯飛”。畢業後,因為喜歡老北京的古都風貌,他應聘到鐘樓附近的一所中學做了美術老師。再後來,他成為一名設計師。妻子是北京一所中學的美術老師,工作之餘,兩個人常常一起出去採風。
2011年7月,大兒子象象出生,三四歲時,象象自然而然地加入了爸爸媽媽採風的隊伍,楊爸會給兒子紙筆,到了目的地,他和妻子坐在臺階上畫,兒子就趴在地上畫,互不干擾。
2016年5月,小兒子郎朗的出生,三口之家變成了四口之家,多了一個小人兒會多些忙亂,但也會多一份快樂。生活逐漸趨於穩定的楊爸開始思考是否要從一名視覺設計師轉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象象跟爸爸媽媽在五臺山寫生
楊大煒:做了十幾年設計,隨著年齡增長,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如果不去嘗試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能老了就沒有精力了。
2017年,我在北京的衚衕裡租下一個空間,自費組織以古建築知識為主的文化沙龍,邀請一些朋友、老師為古建愛好者講述古代建築、書法、服裝、美術史等內容,賣票以維持平衡,實際上無法平衡。
我當時是希望以大眾易懂的方式傳播文化,但要求別人其實很難。後來又趕上疫情,居家小孩子都閒不住,我就拿了幾本古建的書給孩子一邊畫一邊講解,我妻子覺得很有意思,就拍下來發到家長群裡了,很多人喜歡,讓她多發一些這樣的影片。
後來還在群裡做了幾次公益演講,專門給孩子講解古建築知識。那個時候我也受邀給一些愛好者的群裡分享一些古建築知識,我很喜歡一邊畫圖一邊講解的方式,大家也覺得這樣很簡單易懂。這些算是我上傳短影片的一些前奏吧。
2020年5月,我身邊有兩個朋友嘗試做短影片,妻子建議我也試試,但當時我挺猶豫的,因為我畫畫不是最好的,講建築也不是最專業的,網際網路上有那麼多厲害的人,反正很多顧慮。但妻子一直鼓勵我,一開始我喜歡四處尋訪古建,我妻子也願意跟著我到處跑,雖然對她來說看古建築十分枯燥,但出去兜風也是快樂的。做短影片的主意和「楊爸圖說」的名字,也是她提出的,她更能從外部看到我的特點,短影片,可以說是我們第三個孩子。

2020年6月23日,我釋出了第一條影片,就是給兒子講解北海公園五龍亭的,沒想到只發了這一個影片就很快得到反饋,吸引了1萬多粉絲,有1萬粉絲是個坎兒,會給你信心。
其實我現在做的其實依然是做設計,我大學專業是“視覺溝通/傳達”,把複雜的事情用視覺的形式傳播給使用者,是我的工作,我現在做的科普也是一樣,把複雜的古建築、考古的知識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播給使用者。
“我的孩子不喜歡古建啊
我小時候也不喜歡啊”
相比於親子教學,把古建領域的專業知識傳達給知識啟蒙階段的孩子是一件壓力不小的事,在他看來,古建藝術相對小眾冷門是因為古建知識涉及歷史、文化、藝術等眾多學科,資訊龐雜,每一項又都需要時間和經驗的沉澱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和大部分人日常生活關聯不大,特別是小孩子,不容易引起興趣。小眾的知識引起大眾的興趣,往往需要創新、有故事,但建築本身可能很難承載太多故事,所以得引導孩子發散思維。

圖源:楊爸《有趣的中國古建築》
比如說他會給孩子講一根柱子怎樣演變成華表、牌坊、樓閣、城門、鐘鼓樓……也會把傳統的「斗拱」像積木一樣拆解,落到圖紙上,再像搭積木一樣還原。


楊大煒:有孩子前後我的生活變化可以說是巨大的,其實我原來並不是喜歡小孩的人,但自從做了父親我就愛屋及烏,喜歡所有的孩子。在我家老大出生後,一直到五年級,我基本不加班,大部分的週末都在陪孩子去郊外遊山玩水。娃超越了愛好成為排在第一位的,有娃後每天晚上都不能睡很好,也不能回家太晚,也不能出差太久,都是牽掛。但當帶娃成為必須,去哪裡,就是我可以兼顧了,在遛娃和看古建築之間也可以平衡,北京周邊的寺廟尤其是戒臺寺,人少、安全,是我經常去的地方,孩子在院子裡亂跑,我和太太在旁邊喝茶、畫畫。
我的孩子不喜歡古建啊,我覺得孩子都不喜歡吧,我小時候也不喜歡啊。但我孩子喜歡野外,我們常去的古建往往就在野外,這就各得其所了。我覺得這種東西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老大一兩歲開始我們就會帶著他一起去採風。與其說是帶孩子一起認識古建築,倒不如說是孩子陪我看,孩子沒法選擇,反正去哪都一樣,他可以在寺院裡抓蝴蝶、玩土、用木棍做遊戲,大點的時候,我們就帶他畫畫,我和妻子坐在臺階上畫,他就趴地上畫,隨便畫什麼,我不會要求他畫古建。我從來不主動給他講東西,孩子年齡不到的時候,灌輸會讓他反感。郎朗和哥哥性格不一樣,比較活潑好動,很難安靜坐下來畫畫,但上了一年級以後他也自然而然喜歡上了畫畫。


"我常常會開啟
「青少年模式」看推送"
楊大煒最在意的是知識的準確性。
他時常會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因為喜歡唐詩宋詞買了很多插圖書,但後來發現,那些插圖很多都是錯的,唐朝的人可能生活在清朝的建築裡,宋朝的人卻穿著明朝的衣服。
所以在講解古建築知識的時候他堅持訪古,給孩子講解的過程中最好讓孩子看著實物,他再透過圖畫將複雜的古建築結構一筆一劃拆解到紙上,做科普不僅僅是靠有意思博流量,怎麼把正確的內容傳達給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楊大煒:小孩子的記憶力特別好,我有一次把壼(kǔn)門讀成了壺(hú)門,我兒子聽到以後也跟著讀,後來我發現自己讀錯了,可小孩子記憶深刻,總改不掉錯的讀音,這件事情之後我在做影片的時候會特別小心知識的準確性,如果發現有哪條影片裡有錯誤的講解,即使播放量再高我也會刪除重錄。
我現在常常會開啟「青少年模式」看推送,很多關於科學、宇宙的內容,博主的思維非常開闊宏大,幾分鐘透露著巨大的資訊量,我希望自己能和這些科普大人一起,成為專業和大眾之間的一根紐帶,帶孩子們看更大的世界。
採訪/編輯:二郎,監製:Alg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