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事件的更多內情

悲劇總以相同的方式反覆發生。

繼去年8月四川龍漕溝7名遊客死亡的慘劇之後,黃河三門峽再傳悲情。
大年初一(1月22日)下午,天氣晴朗,很多遊客來到三門峽大壩下游的河灘上游玩,一些人甚至踏著石塊走到了河道中央。
下午4時10分左右,河道水位突然上漲,其中一些遊客來不及撤走,造成部分人被河水沖走。其中還有幾名小孩。
一對情侶,互相擁抱著站在岩石上,水已經淹沒到他們的膝蓋,還在不斷漲高,也不知後來怎麼樣了。
官方通報,截止23日7時,事故已造成2人死亡7人失聯。有關部門仍在全力搜救。
01
關於事發地
該地距三門峽市區約40公里,距離黃河大壩風景區約一至兩公里,開車半小時,為網紅打卡地。
因河道岸邊有淺灘和小沙灘,網友戲稱為“馬爾地夫三門峽分夫”。
有目擊者對媒體稱,事發地附近有“水深危險禁止下河道”的警示牌,也有圍欄,大壩一路上也有好幾個寫著“水深危險”的警示牌,但是有人破壞了圍欄,到河道里拍照、玩耍。
1月7日的《三門峽日報》曾報道,“1月7日下午,一個在社交平臺上的熱門打卡地、被網友戲稱為馬爾地夫‘三門峽分夫’的地方遊人如織。
該報道稱,“該地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游兩三公里處,沿黃一號旅遊公路北側,因交通便利、河水清澈、岸有沙灘,吸引了眾多遊人到此欣賞黃河美景”。

下面是三位IP為河南的網友,對事發地情況的補充。
02
突然漲水
這個問題很重要。接受紅星新聞採訪的一位親歷者稱,”差不多6分鐘左右,河水上漲到了大約1.8米,因為我的身高是1.75米,我被完全淹沒了。”
自喻“比較熟悉河道的情況”這位朋友說,很多人都跟他一樣“考慮到冬天河道不會漲水就下了河道”,可惜,意外還是不期而至。
毫無疑問,各方資訊都可以確認這段河道“突然漲水”。
03
水是怎麼漲起來的?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對紅星新聞記者表示,事發地由三門峽市地方開發,不在樞紐局工程管理區域內。
對於是否發生網傳的“放水”一事,其稱他們是在執行上級排程部門的指令,“而且不是放水,是機組正常的排程執行”。
該工作人員說,他們每天都會執行河南省排程中心的指令。“每天都會有排程情況,我們都要按照他們的要求來執行。”
何為排程指令?
網上通用的解釋:指上級值班排程員對排程系統下級執行值班人員釋出的必須強制執行的決定,包括值班排程員有權釋出的一切正常操作、調整和事故處理的指令。
其具有嚴格的紀律性、強制性,是“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拖延或提前”的硬性命令。
至於這個“排程指令”,是否對春節河道的“遊人如織”有預判,是否可根據這個預判作出調整;緊急情況下,具體執行者是否可採取應急措施,這個需要水利專家和有關部門來共同回答。

下面這位IP為上海的網友,建議放水時用安裝喇叭的無人機巡視河道。不知道可行性有多少。
04
小結
悲劇已經釀成,現在說什麼都成為馬後炮,但對後來者,還是應該進一步警醒。

這件事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規則與破壞規則的問題
綜合各方資訊,事發地不僅有警示牌,也有圍欄,但是一些遊客朋友卻視若無睹。
日常生活裡,打破規則時常被認為是“勇敢”、“不走尋常路”的表現,從而得到一些人的鼓勵;而破規者,也從“破規”本身得到更大的快感和刺激。
但是破規也是有風險和代價的,有時它的代價,很可能跟這次被河水沖走一樣巨大、慘烈。
二是個人的風險意識和風險判斷能力。
都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作為當地人,肯定知道大壩每天是會定時放水的,所以在遊玩的時候,成年人應該時刻有一顆警惕心,不能因高興而忘形。這是風險意識。
看到洪水來的時候,要不顧一切地逃命,而不是怕打溼鞋子和衣服,或者索性驚異失措呆若木雞,從而錯過逃生的機會。這是風險判斷和執行能力
三是責任區分。

河道不是遊玩地,這個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遊客應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有責任。

但是行人撞紅燈,司機不能不踩剎車往上撞;政府眼見這地方成了網紅打卡地,成為“三門峽的馬爾地夫”,而不進行更嚴厲的風險防範……
且等官方通報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