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博士畢業
從象牙塔到雪域高原
迴歸生命的故土
仁增卓瑪是獲得
西藏自治區公務員個人“一等功”的
基層幹部
也是三尺講臺上“用靈魂喚醒靈魂”的
大學教師
從北大走向基層
在文字中共同穿梭時空
且聽她從西藏走出
又迴歸西藏的故事

新聞速覽
在西藏自治區全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之際,為表彰先進典型、弘揚奮鬥精神,激勵動員廣大公務員和公務員集體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為拉薩市達孜區經信和商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仁增卓瑪等15名公務員記一等功。(點選圖片檢視新聞原文)

△北大校友、拉薩市達孜區經信和商務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仁增卓瑪在西藏自治區公務員個人“一等功”表彰大會

北大是夢想一樣的存在,在其中求學的日子,是我人生中純粹、快樂、不可磨滅的印記。

本科畢業後,仁增卓瑪選擇前往基層工作。在一線的磨礪中,她發現自身對知識的渴求愈發強烈,於是決定重返校園。2013年,她開始攻讀碩士學位。自此,這個藏族女孩的人生軌跡有了新的走向。
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仁增卓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與滿足。畢業之際,在碩士導師的指導下,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備考心儀已久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開啟全新的學術之旅。
一次偶然的網路搜尋,她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曾志教授的“生命傳播”研究吸引。儘管對傳播學的學習日漸深入,但她從未想過“傳播”可以和“生命”聯動,抽象的理論與鮮活的生命在連結下迸發了新的意涵。
在好奇與興趣驅動下,她將師曾志老師視為自己博士求學的理想導師。備考過程中,她仔細修讀老師的每一篇學術論文,對其中涉及的文獻進行了深入拓展。憑藉充足的理論儲備,她順利透過筆試和麵試。當開啟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官網,看見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博士生擬錄取名單上的那一刻,喜悅、激動交織在仁增卓瑪的心頭。
初入師門時,面對博學多識的老師,仁增卓瑪自愧於學識的淺薄,甚至怯於與老師交流。然而,一次偶然獲得的寫作機會,拉近了她與老師的距離,讓她逐漸卸下心理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學術研究中。
2017年,師曾志教授帶隊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深入研究中國民間公益組織在國際災後重建中的角色。因為學業安排,她未能親身參與此次調研。作為調研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需要撰寫一篇高質量的學術報告。出於對她學術潛力的信任,師教授將這一任務交給了仁增卓瑪。接到任務後,她迅速梳理了團隊所有調研資料,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清晰的報告框架。在老師的指導下,她順暢地完成初稿。

△師門討論
經過反覆的探討和修改,一篇題為《告別平庸之善 呼喚行動之思——公益組織傳播與行動的一種可能》的學術論文發表,成為仁增卓瑪與導師開啟師生共探互動的奠基之作。
四年燕園求學時光,仁增卓瑪與師曾志教授亦師亦友。跟隨老師的腳步,潛心於“生命傳播”研究,靜心沉浸讀書、寫作,這不僅豐富了她的學術積累,更在這個過程中雕琢自我生命認知,重塑個體生命觀架構,更加坦然地面對生命的綿延與流變。

△仁增卓瑪和師曾志教授合影

無論做哪個方向,我一定要做跟西藏有關的事情。對這片土地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我自己而言,這是必須要去做的。

為了深入挖掘博士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仁增卓瑪毅然回到家鄉,與當地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整整待了六個多月”。儘管是土生土長的藏族姑娘,但多年的在外求學經歷讓她與故鄉的點滴日常日漸疏離。這一次,她將自己“捲入”這片土地,撿拾起曾不經意間忽視的風土人情。
進入田野的第一個月裡,每天都是全新的體驗。她曾騎著三輪車在鄉間小路上飛馳,也下地與村民們一同播種藏香草,導師看到她發來的照片,笑稱“簡直就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令仁增卓瑪難忘的是,全村人為考上大學的孩子舉辦的歡送會。煮米飯、獻哈達,“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淳樸民風在此刻具象化。

△田野期間和村民們共度節日
然而,當仁增卓瑪靜下心來,試圖將田野調查的點滴轉化為學術研究時,她卻陷入了思考:“該如何將看似零散的內容串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有價值的學術研究呢?”
到了藏曆四月,一場盛大的薩嘎達瓦節讓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對於藏族人民而言,這是一個殊勝的月份,它與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槃聯絡在一起。在這期間,酥油燈照亮雪域西藏的各個角落,僧俗信眾將藏香草放到高高的煨桑臺上焚燒,誦經祈福,行善佈施,寄託敬畏與感恩。
清晨,仁增卓瑪漫步於百餘年曆史的甘丹寺腳下,家家戶戶升起裊裊炊煙,夾雜著藏香草的芬芳,將整個村莊籠罩在一片神聖祥和的氛圍中。“為什麼不能以藏香草作為媒介呢!”那一刻,靈感在她心中閃現。甘丹香草作為一種植物,不僅是村裡面多數百姓的生計之源,更是藏族人精神信仰的文化符號。當藏香草的煙霧升騰,它承載的是一種連線,連線藏族人的生命、社會、文化、經濟與信仰。而這,不恰恰是“生命傳播”的核心嗎?

△和村民一起在拉薩街頭擺攤賣藏香
就這樣,從西藏走出的仁增卓瑪,在當地村莊間,聽見了家鄉的召喚。她果斷選擇以“藏香草”為媒介,採用人類學中民族誌研究的方法,深入探究這個藏族社群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
這是一個西藏的孩子,對“萬物皆媒”的生動刻畫。在良師益友的幫助和親人們的鼓勵下,六個月的田野實踐取得豐碩成果。論文不僅得到了導師的充分肯定,在教育部匿名評審中獲得4個優1個良的高度評價,為她的博士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段真真正正地“像一個藏族人”一樣生活的日子,給她帶去的,還遠不止於此。
駐村之時,仁增卓瑪發現了一戶特別困難的家庭。家中兩位年幼的孩子都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為了給孩子們治病父母不得不外出務工,家裡只剩年邁的爺爺獨自守護著兩個孫子。看到這樣的困境,仁增卓瑪心裡萬分心疼,她立刻與導師溝通導通,藉此聯絡上相關的公益組織。後來,在公益組織的幫助下其中一位孩子已經得到治療,現在健康茁壯地成長著。
直至現在,仁增卓瑪與村裡人都常有聯絡,每次回到村裡,仁增卓瑪都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溫暖,彷彿自己從未離開過。她用“維繫與交融”來收束自己的畢業論文,在藏族的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張力之間,她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程序中的韌性與活力,也找到了走向良善生活的希望與動力。



△博士論文寫作期間田野點拍攝
仁增卓瑪的選擇,不僅僅是一個個人的人生抉擇,更是對家鄉的一種承諾。
為博士畢業論文而回歸的六個月裡,仁增卓瑪得以理解藏地村莊的真實面貌。她見證了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感受到了他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這裡的生靈草木、風土人情,早已深深融入她的血液。自此她也堅定了紮根於此的決心,“把自我捲進去”,為藏族同胞做更多事情。
她與西藏,是緣分也是必然,是無言有情的責任、信念。以一篇畢業論文為引,她在藏區的故事未完待續。

我覺得,千百年來,我們漢藏人民一直都是手足連心、相互支援的。

11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屆博士校友仁增卓瑪獲得西藏自治區公開表彰,被組織記公務員個人“一等功”。深入西藏基層工作的數千個日夜,經歷無數次心與心的互動,她從身在故鄉的“異鄉人”,真正成為了在地的“故鄉人”。
北大博士畢業,再一次行走在基層的一線,經濟發展所需的“茶米油鹽”融入她生活與工作的“三餐四季”。從西藏走出的藏族女兒,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地區發展跳動的脈搏,現實發展的經緯逐漸向她敞開,原以為熟悉萬分的故土,卻恍然發現是一片充滿未知、挑戰與機遇的沃土。
著手工作時,縱使擁有豐厚的學識儲備,但初次接觸經濟工作的陌生,給她帶來了不小的阻礙。面對知識領域的空白,她花四年時間啃下了經濟學理論的書籍“大部頭”,在實際工作中,虛心地上著一堂又一堂生動的實踐課。
調任至達孜區經信和商務局,仁增卓瑪迅速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她結合此前在管委會工作的經驗積澱,深入調研考察,在組織支援下,對工作領域的難點進行了全面剖析,針對問題,帶頭制定了全新的思路方法。

△協調群眾反饋事宜
除了常規工作的統籌,面對數字化浪潮,她敏銳地捕捉到數字賦能招商工作的趨勢,創新帶頭推出“智投達孜”小程式,以數字化手段,為招商引資注入新的動力。
兩年來,達孜區經信和商務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主要經濟指標顯著上漲,超額完成了年度指標。同時,多家企業入選“拉薩好物”、“西藏老字號”企業名錄,提升了達孜區的品牌影響力。
做好一名基層幹部之外,仁增卓瑪還擔任了西藏大學的外聘副教授。她為研究生開設《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傳播學理論》課程,也給本科生教授《融合新聞學》。
北大讀博期間,老師的言傳身教對仁增卓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給學生們上好課,她絕不允許自己照本宣科,而是一點點朝著記憶中的北大老師的樣子而努力,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堅持閱讀與學習,不斷“輸入”,從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和西藏大學本科學生結課留影
課上,她耐心帶領同學們剖析專業書籍,幫助同學們實現“讀不懂”到“能夠進行《單向度的人》一類經典著作討論的轉變”。“仁增卓瑪老師,每次上完您的課,我總能收穫很多啟發,在人生低谷的時候,這些思考為我帶來了力量。”這是一位藏族女生在結課後發來的微信,字句間盡是感謝。恍然回頭,她的課堂會對一個個正青春的生命產生如是影響,恰如那句話,“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重回魂牽夢繞的故鄉,她具身融入西藏發展的滾滾洪流。故土深情的呼喚與神聖的使命感再次點燃她的赤子之心。帶著純粹、熾熱的鄉愁,她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西藏建設的浪潮,以一件件具體而微的工作,在這片白雪皚皚的雪域淨土上揮灑著熱血。
今年是對口援藏工作開展30週年,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西藏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仁增卓瑪的故事,是一段個人成長史,更是新時代西藏人才培養的縮影。
就像格桑花一樣,她希望自己能紮根於這片淨土,不畏於嚴寒,無愧於本心。



以仁增卓瑪為代表的數千北大人
從“一塔湖圖”的學術殿堂
奔赴祖國廣袤的基層一線
將小我之夢想匯入復興理想
北京大學校友會將陸續推出
“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系列報道
講述更多北大人在基層的故事

來源 | 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