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收藏哦~
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晶片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面臨摩爾定律逐漸逼近物理極限的挑戰。可重構晶片(Reconfigurable Processing Unit,RPU)作為一種創新型架構晶片憑藉其高超的能耗利用率、卓越的靈活性以及強大的可擴充套件性,正成為後摩爾時代突破算力瓶頸的關鍵路徑。其核心原理在於動態配置硬體資源,實現演算法與硬體的協同最佳化,在人工智慧、邊緣計算、資料中心等諸多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以下,我們從全球視角解析其產業化程序。

國外:多元技術路徑並行發展
在全球範圍內,可重構晶片的產業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技術路徑。從IP整合到單晶片的演變,可重構晶片逐步成熟,並在消費電子、航空航天、資料中心等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
賽靈思,作為FPGA行業領導者,最開始嘗試將可重構IP集成於其FPGA產品中。2018年,其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Versal系列自適應計算加速平臺(ACAP)FPGA產品。這款產品內部嵌入了先進的CGRA可重構計算IP,為DSP處理能力帶來了革命性的提升。Versal系列不僅具備了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還實現了低功耗執行,這使得它在市場上迅速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主要定位於資料中心和高階智慧駕駛應用,Versal系列的高效能計算能力和節能特性,使其成為這些領域內的熱門選擇,滿足了市場對高效能、能效比的需求。
在消費電子與車載領域,韓國三星電子積極將可重構加速器整合到 8K 高畫質電視和 Exynos System-on-Chip中,藉助可重構架構實現了影片解碼、AI 影像增強等功能的動態最佳化。三星的可重構技術已經廣泛覆蓋消費電子、通訊裝置、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
在資料中心和航空航天這兩個關鍵領域,Intel和PACT公司同樣積極佈局,分別將可重構技術應用於各自的專業領域,充分展示了可重構晶片在不同行業中的創新應用潛力。Intel 於 2022 年正式啟動 Xeon 處理器整合可重構計算單元專案,透過巧妙的動態資源調配手段,有效提升了資料中心的能效比。相關測試資料顯示,產品單位算力功耗降低了 40%,為資料中心的節能增效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 PACT 公司的 DRP(動態可重構處理器)和 DAPDNA(動態陣列處理器)已經在衛星載荷和軍事通訊系統中得到了實際應用。其中,DAPDNA-2晶片透過獨特的互連結構,實現了 16Gbps 的高吞吐率,並且重構時間大幅縮短至毫秒級,極大地提升了系統的響應速度和效能。
隨著技術演進的不斷成熟,可重構技術從IP化整合逐漸發展為單晶片模式。在人工智慧領域,美國的 SambaNova 公司憑藉其自主研發的 “可重構資料流單元(RDU)” 技術,成功推出了 SN40L 晶片系統。這一晶片系統具備強大的效能,能夠支援高達 5 萬億引數模型的訓練,並且單節點序列長度可達 256k+。在推理效能方面,其 8 晶片配置展現出了驚人的實力,為英偉達 H100 的 3.1 倍,而總擁有成本卻僅為後者的 1/10。在商業模式上,SambaNova 別具一格,提供從晶片到模型部署的全棧解決方案。其客戶包括阿貢國家實驗室、埃森哲等知名機構和企業,精準瞄準企業私有資料的大模型定製需求,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國內:清微智慧 —— 自主創新的領跑者
作為國內可重構晶片產業化的核心代表,清微智慧依託清華大學積體電路學院長達近 20 年的技術積累,自 2018 年成立以來,已構建了覆蓋雲邊端全場景的產品矩陣。
技術優勢奠定領先地位:資料流驅動的可重構架構,消除了指令解碼和分支預測等指令開銷,將超過 80% 的硬體資源集中於核心運算環節,能效比優勢突出。以清微智慧雲端TX8為例,該系列產品採用混合精度計算、資料流驅動、執行時重構,能效比可達傳統GPU架構方案的3倍。除計算能效高外,可重構計算在雲端裡還有一個特別的優勢,就是它的高擴充套件性,清微智慧的資料流計算實現了跨scale-up和scale-out域的統一體系,可重構晶片、板卡、伺服器之間無交換機直連擴充套件,單超節點規模達到4000卡。而面向邊緣端計算的TX5系列晶片,支援AI – ISP 和 Transformer 最佳化,在智慧安防、機器人、工農業檢測等應用領域,實現高精度低功耗的影像處理能力。搭載了清微智慧TX5晶片的邊緣智慧攝像頭產品,在夜間場景下,晶片自動將76%算力分配至低光增強模組,目標識別精度保持98.5%以上,顯著提高了智慧攝像頭的夜間識別能力。
商業程序加速市場滲透:截至 2024 年,清微智慧晶片的累計出貨量已經突破二千萬顆大關,其客戶群體廣泛,涵蓋了阿里、中國移動、國家電網等眾多行業頭部企業。TX8 系列晶片,憑藉系統成本及能效優勢,已在多個智算中心完成部署,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底層的算力支援。而TX5系列應用已遍佈安防、能源、工農業檢測多個領域。
生態構建助推行業發展:依託清微智慧多年軟硬體研發技術打造開放平臺,提供一整套從演算法到應用的全棧式加速工具,實現從深度學習演算法到硬體的高效對映,為開發者和各類應用提供統一的開發工具包和程式設計介面,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和合作夥伴加入。另外,清微積極推動可重構計算技術標準化工作,加速可重構計算技術產業化程序。
產業化趨勢與挑戰
技術演進:資料流架構成主流趨勢
縱觀國內外,資料流驅動架構已成為創新突破的一個主流方向,空域計算和近存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有效突破了儲存牆的限制。清微智慧的 TX8 系列與 SambaNova 的 RDU 單元均採用 Mesh 網路來實現算力的線性擴充套件,實踐也充分驗證了資料流架構在平行計算場景中所具備的顯著優勢,在大規模資料處理和複雜演算法運算中,資料流架構能夠更加高效地排程硬體資源,提升計算效率。
生態建設:從封閉走向開放
三星透過搭建平臺,降低晶片開發門檻,吸引了更多企業參與到晶片定製開發中來。Intel 則透過開放 Xeon CGRA SDK,積極吸引開發者加入,為可重構晶片的應用開發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這些舉措標誌著行業正逐步從以往 “單一廠商主導” 的封閉模式,向 “生態協作” 的開放模式轉變。然而,當前可重構編譯工具碎片化問題突出,缺乏統一程式設計正規化,不同廠商的編譯工具之間難以相容,開發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適應不同的工具,這成為制約生態發展的關鍵瓶頸。
應用拓展:雲邊協同深化
在邊緣端,可重構晶片憑藉其低功耗的特性,迅速在智慧安防、工業物聯網等領域實現了廣泛滲透。例如,海康威視的智慧安防裝置中搭載了清微 TX5 晶片,影像處理能效比得到了 3 倍的提升,在保障安防監控效果的同時,有效降低了裝置的能耗。在雲端,Sambanova 的可重構晶片部署至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其效能和能效相均超越傳統 GPU,為雲端大規模資料處理和複雜模型運算提供了更強大的支援。
總結與展望
可重構晶片正重塑全球算力格局:國內企業在細分市場成功建立了競爭優勢;國際巨頭則憑藉技術聯盟和完善的生態佈局,搶佔行業發展的制高點。
展望未來,產業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構建開放統一的可重構程式設計標準,為開發者提供便捷的開發環境,促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創新;其次,開發兼具高靈活性與低功耗的混合粒度架構,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對晶片效能的多樣化需求;最後,推動可重構技術與存算一體、Chiplet 等前沿技術的融合創新,進一步挖掘可重構晶片的潛力。唯有成功突破技術瓶頸與生態壁壘,方可實現後摩爾時代的算力跨越。
DeepSeek的技術突破引發行業高度關注,其與可重構計算晶片的架構級適配值得關注。下一篇章,我們將從計算正規化、通訊效率、資源利用率等維度深度探討,硬體架構與演算法如何透過雙向適配實現效率躍遷。
END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80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