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現在大街上的“養蜂人”越來越多了。
防曬面罩遮住大半張臉,寬簷帽壓到眉骨,長袍防曬服包裹全身,連指尖都用特製手套武裝——

這並非科幻場景,而是夏季國內街頭的日常景觀。
十年前防曬,靠的是出門撐把碎花傘,最多往臉上塗點防曬霜;後來“物理防曬”興起,冰袖、面罩成了標配。
而如今的防曬人已經發展到,連腳踝都要套上防曬襪的程度,誓要把夏天變成一場全民“陽光躲貓貓”,躲得越徹底越好。

然而,過度防曬帶來的問題也在顯現:越防越黑的皮膚、維生素D缺乏、骨質疏鬆……
防曬的初衷是“不要變黑”,但如今的防曬,好像把正常的生活也一併“防”了出去。
我們正在用“防曬”的名義,把自己和陽光徹底隔離開來。

早年說到防曬,人們的印象裡只有太陽傘、防曬霜,最先讓人們意識到防曬裝備也能迭代升級的,應該算是“臉基尼”了。
“臉基尼”一詞最早出現於2012年,起初它是為游泳愛好者準備的,因為人們游泳的時候確實沒法打遮陽傘。而臉基尼可以直接戴在頭上,在防曬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游泳時被海蜇蜇傷。

“臉基尼”剛一齣現的時候全網嘲笑,因為這個造型實在太像“銀行劫匪”。但後來人們意識到,“形象糙概念不糙”,防曬確實應該從裝備做起。
現在網上的防曬裝備黨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硬核防護派。尤其這兩年商家打出的各種全包裹的防曬概念,直接彌補了活人不能變成木乃伊的遺憾。
以臉部防曬為例,遮住鼻子以下已經不夠了,現在需要的是包裹全臉的防曬面罩,只在眼睛處開一道縫,能看見東西就行;而防曬帽不僅要擋臉還要把脖子全都遮起來,主打個“不放過一寸肌膚”。

覺得呼吸不暢?別急,有的面罩在鼻子部分做了分離,輕鬆解決人們想呼吸就呼吸的基本生存需求。

有的防曬服做成了長袍款:面罩、冰袖、手套,一站式搞定,一件更比五件強。網友調侃這一派防曬黨“主打一個木乃伊式,一米開外,人畜不分”。
還有的防曬愛好者走上了藝術之路,甭管戴在臉上的是什麼,反正是有東西在人臉和陽光之間建起屏障。
防曬效果也先不管,只要出片效果好。比如有人喜歡帶貓貓狗狗風格的面罩,在街頭等車的時候還能順便拍個短影片。


更有人另闢蹊徑,主打一個純天然,他們選擇和夏天深度接觸,把荷葉呼臉上,一秒cos蚊子。
這樣的防曬風格很受騎行黨的歡迎,當然圍觀網友也很喜歡。說這才是短影片最初的樣子,誰都可以發影片,包括蚊子。

“黑白無常”風也是有的,從上到下,凡裸露皮膚的地方都被遮擋起來,而黑白經典配色,能讓人在夏天感受到一股從心底自然而生的涼意。

如果在整體造型上下功夫,帽子加長袍可以組成極致的防曬搭配,走在路上可以輕鬆規避掉99%的社交——因為沒人想和你說話。

所以,下次當你在街頭遇見“全副武裝黨”和“行為藝術派”時,不要驚訝於他們的穿搭。因為如今防曬裝備的升級戰,逐漸演變成了一部內容豐富的“人類對抗紫外線腦洞簡史”。

當然,人們把自己裹成“行走的防曬堡壘”時,這背後少不了商家們的推波助瀾。畢竟有焦慮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的地方就有“黑科技”。
電商平臺上的“防曬衣”十件有八件都是有噱頭的——航天級防曬塗層、冰絲涼感、奈米防曬因子、UPF2000+……這些聽起來簡直就像科幻大片裡研發出的產物。
可以一旦大家將防曬的希望寄託在這些科技和數值上,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科技其實連最基本的標準都沒有。如果數值造假,消費者就會成為最大的冤大頭。
就有人揭秘商家會在直播間用紫外線感應卡測試防曬衣的效果,這個看似有效的方法其實只是營銷把戲——

只要肯花錢,包裝袋上的“UPF”想印成多少都可以,看似專業的檢驗報告,只需要提供企業名稱、產品圖片和需求資料,然後錢到位就搞定一切。
央視此前就曝光了某些防曬衣,商家宣稱的防曬效果與實際完全不符,消費者自己更是難以辨別購買的衣服是否達到防曬標準。
更坑人的是,有些防曬衣甲醛、熒光劑超標,而皮膚直接接觸這類物質會出現過敏發癢、長紅斑的問題。
還有些防曬衣面料根本不透氣,夏天穿會加重悶熱感。防曬效果沒搞清楚,先把人給熱中暑了。

而前不久,“防曬面罩越戴越黑”登上熱搜。原因是,第一批防曬面罩的受害者已經出現。很多使用者發現,自己戴防曬面罩本是想讓臉部白皙的,怎麼卻越用臉越黑呢?而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其實關於這種現象,有專家解釋過,因為防曬面罩上面的一些光敏性物質會附著在臉上,如果不及時清洗,光敏物質會讓臉吸收更多紫外線,以至於越變越黑。

還有人發現,自己一旦戴上防曬面罩,面部的皮膚狀態就更差。因為影響皮膚的,不只有“光”,還有“熱”,戴著防曬面罩出門臉部整體溫度過高,依舊會導致面部皮膚出現老化。
發現了嗎?我們看似在用各種高科技防曬裝備解決一個“曬”的問題,而事實上卻製造出了很多新的問題。結果就是,東西越買越貴,錢越花越多,防曬的基礎問題卻沒有解決,只是完成了一場防曬裝備的“軍備競賽”。
消費者被“曬黑焦慮”與“曬老恐懼”裹挾,心甘情願地為虛幻的“科技”買單。市場喧囂背後只剩下商家對人們“陽光恐懼”的利益收割。

不少人說,當下的防曬裝備大戰就是當代人一場酣暢淋漓的“服美役”。
這背後當然有“一白遮百醜”的古老審美規訓,還有深植於國人心中最直接的恐懼——變老。

如果你搜索陽光、曬等相關的內容,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紫外線對皮膚衰老的巨大影響。比如下面這個流傳甚廣的皮膚故事——
美國一個69歲的長途卡車司機的面部差異巨大,因為他的左臉靠近車窗朝向太陽,長年累月下來,左臉就變得更黑,皮膚問題與另一邊臉比也明顯更多,兩邊臉相差十幾歲。

網上還能找到大量對比圖片,讓個人曝光在無形的資訊轟炸中,將變老的焦慮與防曬的需求強繫結,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不防曬就等於變蒼老”,而接下來就是防曬產品的售賣時間了。

不得不說,“一白遮百醜”這套老話流傳多年,早幾年福澤的也根本不是防曬衣,而是化學防曬產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防曬霜。
早幾年更多的測評博主喜歡做的是,在後背上畫上九宮格,然後塗抹各種各樣的防曬霜測試,看看哪款效果最好。

也不知具體從哪一年開始,防曬霜作為化學防曬的代表口碑一落千丈。
不少人開始在網上鼓吹物理防曬就是比化學防曬強,化學防曬副作用巨大,還有的說防曬霜裡的某些物質不僅不能防老,還會加速皮膚老化……
直接把防曬霜釘在了智商稅的恥辱柱上。
而市面上的一些防曬霜果然也不是很爭氣。有的防曬物質劑量明顯不足,有的沒有檢測到防曬劑,用這樣的產品反倒會造成皮膚損傷,比如皮膚曬紅,或是出現水泡等等。

再加上不少年輕人不喜歡防曬霜塗在皮膚上黏膩的感覺,這兩年,物理防曬的風頭逐漸壓過了防曬霜,大家開始穿防曬衣、戴防曬面罩,就連做防曬霜測評的博主,也都改做防曬衣測評了。
而防曬衣的“美役”實在比防曬霜重得多,最典型的特徵就是“防曬自由”正在變成新的“不自由”。
說到底,“極致防曬”背後對映的是我們對“完美膚色”的執念,是對容貌的焦慮。我們的焦慮情緒不斷被各種各樣的商家、營銷號連翻挑起,人們因為焦慮為自己添加了無數的裝備,將自己武裝到牙齒。
而本該屬於陽光的季節,卻只屬於防曬用品了。

當然我們不是要一杆子打翻所有防曬產品。
防曬是必要的,過度暴露在陽光下確實有健康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就明確指出,過量紫外線輻射是皮膚癌(如黑色素瘤)及皮膚光老化的主要元兇。
但是,當防曬走向極端,就會孕育出新的健康隱患。有媒體報道,這兩年中暑的患者的數量有明顯增加,其中不少都是由於“過度防曬”導致的重度中暑。
他們把自己包裹得過於嚴實,以至於不能通風透氣。人體的皮膚無法正常散熱,排汗不通暢,在炎熱的夏日中暑就會分分鐘會發生。

此外,過度防曬導致的最大問題,其實是人體維生素的缺乏。
一位26歲的李女士因為長期“全副武裝”地防曬被確診為骨質疏鬆,醫生初步判斷與她的過度防曬密切相關。

人體約90%的維生素D需要透過陽光照射皮膚而合成,而維生素D能夠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長期缺乏維生素D很容易導致缺鈣和骨質疏鬆。其實塗防曬霜並不會對個體維D合成造成影響,真正影響比較大的就是硬防曬。

事實上,防曬和曬太陽根本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有人總結一天中的紫外線指數,其實我們普通人並不需要時時刻刻將自己和陽光隔離。
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後,如果能讓手臂、腿部等部位暴露在陽光下10-15分鐘,就能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而此刻紫外線並不強烈,不用擔心曬傷。
我們其實忘了:陽光並不是毒藥,相反它恰恰是大自然的能量。

有沒有發現,如果今天心情低落,只要出去曬曬太陽,就會振作很多。迎著朝陽散散步,能提升一天的精氣神兒。
我們老祖宗的養生傳統是很遵循四季流轉之道的,到了夏天一味地逃避太陽、躲進空調房,可能並不是對身體的保護。
畢竟夏天的正確開啟方式,應該是讓皮膚曬到恰到好處地遇到陽光,不是讓防曬衣變成我們的第二層皮膚。在防曬與健康之間找到平衡,才是對身體最負責的態度。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飈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