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AI程式設計領域的領頭羊Cursor完成了1億美元的融資,並以26億美元的估值穩居行業第一,短短四個月內估值暴漲6.5倍。
不久前,創業公司Devin以“AI程式設計師”為宣傳點,在沒有任何產品正式釋出的情況下,就以20億美元的估值籌集了1.75億美元。
更早之前,谷歌在第三季度財報中披露,目前公司25%的程式碼已由AI生成。
AI的快速發展,讓許多傳統程式設計師感到擔憂。那麼,在2025年,AI真的會讓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消失嗎?
IT之家 4 月 5 日訊息,據外媒 TechSpot 當地時間週四報道,微軟首席技術官 Kevin Scott 預測,到 2030 年,95% 的程式設計程式碼將由 AI 生成。不過,他迅速澄清,這並不意味著軟體工程的工作將完全由 AI 接管。
他同時澄清說,這並不意味著 AI 將取代軟體工程師 —— 人類依然會寫程式碼,但這一變化會讓我們從程式語言的輸入大師,轉變為 AI 指令的引導者。

他認為,AI 並不會取代開發人員,而是將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工程師們將不再像以前那樣逐行編寫程式碼,而是更多依賴 AI 工具,透過提示和指令生成程式碼。在這種新的工作模式下,開發人員將專注於引導 AI 而非手動程式設計。
據IT之家瞭解,其觀點提出,工程師們透過明確提出需求,能夠讓 AI 處理大部分重複性工作,從而騰出更多時間專注於設計和解決問題等更高層次的任務。
Scott 也承認目前的 AI 系統仍有很多侷限,尤其是在記憶保持方面。他指出,現有的 AI 助手“過於事務化”,無法記住過去的互動,也難以隨著時間推移適應使用者的需求。
不過他也認為這只是暫時的,他預測未來的 AI 工具將在個性化和上下文感知方面做得更好,並且能夠透過學習過去的互動來提升效能。未來一年,AI 的記憶能力將大幅提升。
計算機專業還有必要讀嗎?
最近段永平在浙江大學的採訪發人深省,其中一段話的大意是:“學習的重點不是學習知識本身,而是學習學習的能力”。計算機專業要學習的永遠不只是程式語言,而是學習方法論,培養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如何在工作中做到“需求明確、指令明確、方案明確”。
很多人都聽說過Prompt工程中的一項技術——思維鏈(ChainofThought,CoT)。我們也知道,要用好思維鏈,需要很好地拆解任務,將一個複雜的任務分解成一系列可執行的步驟,然後一步一步地引導AI執行。

培養自己拆解問題的能力
拆解任務本身就不是一項簡單的能力。拆解之前,不但要對整個任務有清晰和全面的認識,而且要確保拆解後的每一個步驟都具有可操作性。
有人可能會問,AI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是不是就不需要人工拆解任務了,AI就能夠直接從頭到尾地完成任務?
人工智慧在未來的發展潛力無限,我們難以準確預測。但是,要AI在沒有任何輸入的情況下就完全理解人類的需求是不可能的,除非AI擁有讀心術,可以透過掃描大腦就得知你需要開發什麼樣的軟體,需要什麼功能、面向哪些使用者、具體需求是什麼、最終呈現形式是什麼?
即使有一天AI發展到如此程度,你會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AI管理嗎?讓AI替你做所有的決定,從而使自己喪失控制權?顯然不會。正因如此,很多人更傾向於掌握控制權。AI只是工具,而不是替我們做決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