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3月10日報道,在美國工作多年後,核物理學家劉暢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職。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in the United States, nuclear physicist Liu Chang, whose research has been crucial in the journey to achieve fusion energy, has left Princeton University for a position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Beijing.
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網站最新資訊顯示,核物理學家劉暢已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Last month, Liu joined the Institute of Heavy Ion Physics at Peking University's School of Physics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ccording to a post on his new department's social media account.

據介紹,2011年7月,劉暢獲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士學位,2017年2月獲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系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加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劉暢主要研究領域為等離子體物理與核聚變,重點關注磁約束聚變裝置中逃逸電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相關的物理問題,包括託卡馬克裝置中的破裂現象、逃逸電子的產生和耗散機制,以及高效能數值模擬程式碼開發。
Liu's research has centred mainly on plasma physics and nuclear fusion. In particular, he has focused on solving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hysics of runaway electrons – a kind of energy leakage – and other energetic particles in 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 devices.
據介紹,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核事業,1955年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北京大學成立了“物理研究室”,在國內高校中首先建立了核學科。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五千多名高水平人才,其中包括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西北核基地司令錢紹鈞等25位院士,被譽為“核科學家搖籃”。為適應改革開放與學科發展需要,1983年5月17日經國家教委批准,在原技術物理系(初期為“物理研究室”)設立重離子物理研究所。
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是我國核技術及應用領域重要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來源:新京報 政事兒 南華早報
推 薦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