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色彩是中國文明的胎記,我們正在尋回它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憑欄垂絳袖,倚石護青煙”……三百年前,曹雪芹用詩文和傳統色彩渲染“紅樓夢宇宙”:賈寶玉品題的怡紅快綠,黛玉喜愛的雨過天青,邢蚰煙詠唱的綠萼紅梅,賈母鐘愛的軟煙羅的銀紅色,無一不華貴典雅;三百年後,一部名為《尋色中國》的紀錄片,用同樣繽紛的傳統色彩驚豔了我們。4月8日,這檔中國傳統色彩人文紀錄片在北京舉辦首映禮暨主題論壇,4月11日起,每逢週五18點,將在騰訊影片上線。
由貴州茅臺獨家冠名、陳曉卿導演團隊製作打造的這場視覺盛宴,歷時一年跨越山海,以鏡頭為筆、色彩為墨,勾勒出一幅華夏文明的色譜長卷,以獨特視角呈現出東方傳統色的浪漫。
從敦煌壁畫的丹砂硃紅,到故宮綢緞的香色暖黃;從曲醅發酵的“鞠塵”古意,到生肖酒瓶上的“柘黃”尊貴,《尋色中國》不僅是一場視覺的朝聖,更是一場文化的尋根。曾經,中華傳統色彩或被遺忘,或被誤讀,這部紀錄片不僅重拾華夏東方審美文化,更透過色彩的故事,重尋中華文明的胎記,探尋中華文明的本色與本源。
傳統色彩
刻入中國人基因的視覺表達
大自然本來的顏色可能有億萬種,經過光的折射變換成七彩世界。而人眼能辨識的顏色要少得多。每層視網膜上約有六百萬個能感受色彩的視錐細胞,視錐細胞透過吸收不同波長光線並向大腦傳遞訊號,最終產生色感。理論上人眼可分辨約 100萬種顏色。但實際生活中,人眼通常僅能辨識數千種常見顏色。 
而復現眼睛看到的色彩就更難了,古人最初的色彩體系註定會比較單調。考古學家發現,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儘管已掌握礦物顏料的研磨與調膠技術,可以把赭石、炭黑、白陶土按比例調和,但彩陶的色彩僅為黑白紅三種,這些陶器也成為最早的“色彩教科書”。
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
直到周代,青、赤、黃、白、黑五色體系才正式確立,對應五行、五方、五帝,形成中國“天人合一”的色彩哲學。在歷史演進過程中,顏色被賦予了新的象徵和意義,甚至代表著哲學乃至宇宙觀——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用硃砂紅、石青、藤黃、鉛白描繪天地人三界,色彩的分層即是宇宙觀的具象化。
湖南博物院藏馬王堆漢墓出土辛追墓非衣帛畫
莫高窟第220窟的“阿彌陀經變”中,菩薩衣袂的石青如天空倒映,弟子袈裟的硃砂似晚霞燃燒,構建出出塵而又安詳的佛國世界。大唐盛世的色彩不僅是視覺語言,更成為情感的載體。 
而紫禁城的營建堪稱色彩的盛宴。宮牆的“正紅色”以硃砂、桐油、礦物顏料調和,歷經六百年不褪;琉璃瓦的“明黃色”選用含鐵量高的陶土,經高溫燒製而成……色彩儼然是皇權的視覺圖騰。
色彩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視覺堆砌,而是中華文明數千年沉澱的視覺密碼:《周禮·考工記》中,色彩即權力秩序;《天工開物》中,色彩即工藝智慧;《紅樓夢》裡,色彩即命運詩學;《芥子園畫譜》中,色彩即哲學意境……從帝王冕服的“玄衣纁裳”,到故宮建築的朱牆黃瓦,五色體系至今仍在定義“何謂中國”。
每個朝代、時代都有自己的“代表色”,朝堂上,皇族和權貴所推崇的,往往會成為全社會的“主流代表色”,如秦朝的“黑”,唐朝的“黃”,宋朝及明朝則推崇“赤”等,以及當代中國的主色調中國紅。代表色象徵著主流的審美與價值觀,同時更是權威與儀禮對外輸出的象徵。
北京故宮紫禁城萬春亭藻井
赭石、唐緋、赤金、鵝黃、螺黛、石綠、絳紫、嫣紅……這些美麗的名稱是根植於土地與心靈的色澤。《尋色中國》的鏡頭呈現的美麗色澤,不僅是五光十色的表象,更是祖先對天地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對永恆的追尋——這,便是刻入中國人基因的視覺表達,在時光長河中永不褪色。
點選觀看影片
一群“色彩偵探”
打撈失落的東方色譜
今天的人們已經不太會辨識傳統色彩,比如很少有人能分辨茜紗色和黛青色到底是什麼顏色。豐富繽紛的傳統色彩或者失傳或者被誤解,急需接續斷裂的傳統。
過去談到傳統色彩,大多是根據文字史料解讀,憑頭腦主觀想象。陳曉卿團隊走遍中國各地,尋找紅花、緗葉、藍染、青瓷等眾多色彩,紀實地拍攝色彩及其背後人物的故事。
從《鬼谷子下山》所代表的元青花的極致美感,到西藏唐卡畫師描繪的五彩斑斕;從植物染色的“絳紗染茜”,到礦物提取的“紫礦描金”,《尋色中國》將色彩拍成流淌的史詩,更讓我們感受“國色”面紗下的百態眾生。
陳曉卿還提到,中國匠人和日本匠人殊途同歸,都喜歡用“口浸”的方式來感知色彩:中國匠人畫佛頭青、蠟染時都會舔一舔;日本的紅花染匠人,用梅子水和草木灰把紅花餅化開之後,也要用嘴嘗一下。以身試色,體現了工匠和藝術家對色彩的虔敬。
《尋色中國》的鏡頭中,用人呈現著色彩的故事。而紀錄片的背後更有一群為色彩痴迷的人。
文化學者、中國色彩專家郭浩,耗時十年從典籍、文物中打撈出384種古色,著成《中國傳統色》系列。他研究和考證傳統色的過程,彷彿是開啟一封封祖先的情書,每一抹色彩皆是文化的密語。
李路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與團隊一起,常年研究山西高平舍利山腰的開化寺大雄寶殿內的建築繪畫(為目前國內唯一完整儲存的宋代建築彩畫與壁畫),首次系統性揭開了北宋工匠如何用色彩“造光”“造空間”的千年奧秘。
中國絲綢博物館國際交流部主任、研究館員劉劍,深耕於染料科技考古與傳統色彩科學重建,歷經上千件紡織品文物的染料檢測,揭開了一系列神奇而迷人的動植物染料的面紗,尤其是他及其團隊成功複製了“五彩夾纈”和“乾隆色譜”,讓傳統色有了新生命。
還有色彩領域眾多在默默耕耘的專家……茅臺支援的“東方傳統色彩計劃”,則為這些孤勇者提供著堅實的後盾。
精美的視覺語言背後是攝製組《舌尖1》一般的精益求精。在敦煌洞窟拍飛天衣袂時,陳曉卿要求攝影師苦等一束斜光,彷彿要復刻唐代畫工握著的那盞油燈照進來的光亮。
正如陳曉卿導演在首映釋出會上的總結:“我們故事更多的是在講,中國色在不同的考古土層下,經過一層一層的掩埋,我們想呈現它穿透了這些土層長到外面的東西。”色彩是傳統的,而紀錄片透過新穎的講述方式,把傳統色彩中穿透時光的生命力打撈和展現出來。
重建東方傳統色彩的“四梁八柱”
《尋色中國》拍攝期間,也將鏡頭對準茅臺酒的制麴車間,光線透過蒸騰的熱氣,為這些發酵中的曲醅蒙上一層朦朧。這些發酵的曲醅,正是“鞠塵”色。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莉說:“當我們聽到‘鞠塵’這個名字,我們會感覺穿越到千年前,看到工匠在制曲,在這裡,色彩就變成了一種技藝的傳承和流淌。”
茅臺“鞠塵”色的曲塊
傳統色是中華文明的胎記,而酒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脈,二者異曲同工。2024年,中國流行色協會與茅臺聯合釋出2024年度東方傳統色“緗葉色”。這一年裡,茅臺將這一主題色及其周邊色應用到產品開發和品牌推廣中,展示了東方傳統色的時尚基調和傳統文化的新活力。
告別了“緗葉色”,2025年迎來了“絳紗年”。作為“中國酒文化的極致”,茅臺始終秉承“順天敬人,明理厚德”的核心價值觀,力求為保護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新貢獻。
2025年度東方傳統色釋出會現場
在茅臺集團支援下,“東方傳統色彩計劃”正在積極展開,彙集專家、學者、藝術家和匠人等多方力量,在古建築、紡織品、玻璃器、漆器、玉器、陶瓷、壁畫與傳統繪畫八個領域,助推傳統色彩的復興與活化利用。
茅臺還將支援更多的科學家們研究復原傳統色,從色號、人文內涵、製作方法等方面架起東方傳統色彩的“四梁八柱”,並將傳統色彩充分運用到生產生活中。深知這一過程之艱難、之重大意義的王莉,也說“希望東方色彩計劃有更多關注和支援”。
近年來,網際網路上流行“中華血脈覺醒”,指人到了一定年紀,積累了一定閱歷,會自發欣賞老祖宗們傳下來的藝術形式。在諸多力量的推動下,中國傳統色彩在年輕群體和更廣泛的人群中開始“血脈覺醒”。
茅臺當然率先垂範,甲辰龍年生肖酒上覆現了“柘黃色”,呈現出盛唐氣象和皇家氣派;乙巳蛇年生肖酒則以“絳紗”為魂,既有《紅樓夢》的纏綿悱惻,亦合五行中“巳屬火”的熾烈;還有“紫礦”色的“笙樂飛天”文化酒等佳作。年輕人會猛然發現,傳統色才是頂級“情緒價值”。這或許便是刻入基因的視覺記憶——它沉睡在《詩經》的“青青子衿”裡,蟄伏於李清照的“綠肥紅瘦”間,最終在茅臺酒瓶的絳紗色、故宮文創的香色絲巾上,被突然喚醒。當東方傳統色從典籍滲入生活,從本土漫向世界,每個中國人都已明白:我們不僅是色彩的繼承者,更是那條五色長河本身。
從色彩出發,茅臺將目光瞄向更廣闊的傳統文化天地,希望推出“四尋計劃”:《尋色中國》紀錄片和“東方傳統色彩計劃”,致力於傳統色的發現、恢復與保護;“尋古中國”,致力於文物的修復、遺產的保護;“尋醴中國”,會把古籍裡的美酒的文化、歷史、技術挖掘出來,同時支援善本再造;“尋味中國”,將把酒的風味與人文價值、科學價值結合在一起,呈現國人的味覺圖譜……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將中華傳統文化挖掘得更好、傳承得更好。
《尋色中國》先導片的最後一幕,鏡頭掃過茅臺車間、敦煌壁畫、故宮綢緞,最終定格在一瓶絳紗紅的茅臺酒上。或許某天,當你的指尖輕撫過那抹“絳紗紅”,指尖觸碰到的不止是色彩,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三千年的東方浪漫。
這場呈現東方浪漫的色彩“文藝復興”,正如同一圈圈漣漪,正在擴散到更遼闊的天地。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 作者丨方禾
設計排版丨咕咕
圖片來源丨視覺中國、尋色中國、貴州茅臺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