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仍在被魯迅預言著的一生:

Sayings:
今天是 10 月 19 日,魯迅的忌日。

很多人提到魯迅時,給出的反應都是:

遇到得太早了。

在沒有經歷過生活,也尚不懂得多少道理的年紀,對於魯迅的印象只是“很長很難背”的課文作者。

但幸運的是,這也給我們留足了時間,去體會那些故事。

我們都在某個長大後的時刻裡,突然讀懂過魯迅。
所以今天,我們想和你一起重新去看一看那些當初費了很大勁才背下來的句子,以及那些後來讀懂了他們的瞬間。
它們發生在近 100 年前的“當時”,卻一次次精準地擊中了,此時的我們。
❶ 
魯迅,初代小鎮做題家,小鎮刻早家@VAN
❷ 
小學被我媽唸叨著魯迅為了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早”,我心想又是一個別人家刻苦的孩子。長大才發現誤會了迅哥,這篇文章甚至都不是他自己寫的@九梨
長大後我的早,是早八的鬧鐘,工作群的置頂。@貝葉斯
幼年魯迅:在桌子上刻“早”。成年魯迅:“今天極熱,上半天玩,下半天睡覺罷。@Clara
小時候只讀懂在桌上刻字了,長大了才明白,想說的其實是“不管能不能做到,先要把口號喊出去。”@Fs
❶ 
小時候不懂這句話的高深莫測,覺得是魯迅在湊字數。長大後失眠孤獨的夜裡,才知道了這句話傳遞出的孤獨落寞@兔子
❷ 
換工作時才突然讀懂了這句話,看起來有很多選擇,實際上這份是為了生計,那份也是為了生計@輕袖善舞
調休時的我:今天是週五,明天也是週五。@lvy
當初學的時候看解析,說兩棵棗樹代表的是不斷湧現的抗爭者。但長大後才明白,不斷湧現的只有抗爭失敗的無奈。往這個方向走不通,另一個方向也走不通。@小白喵
這就是“我有兩個空錢包” 和 “我有兩個錢包,一個是空的,另一個也是空的” 的區別,只可意會。@Elaine
❶ 
他小時候有多像英雄,後來的那句“老爺”就有多痛。@曉倩
❷ 
以前以為自己是魯迅,後來才明白自己是閏土@zhen
去年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才發現大家好像都變了好多,境遇更不相同。期間一個老同學熟練地向另一個人喊著“劉總”然後敬酒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閏土。@Le vein
過年回家看到以前帶我玩的堂姐,變得胖了一點,領著孩子在四處認人,已經是一個頂合格的大人了@碎花裙
當時課文裡只寫到小時候的分別,導致我一直還期待著他倆的重逢。後來才知道,那可能是最讓人難過的一次重逢了@李子
❻ 
請記住被生活壓垮之前的我吧,我就要彎下腰去了@Zoe
❶ 
這句話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力量,鼓勵著我嘗試了許多第一次@YJN
❷ 
上學的時候學校裡有條穿過草叢的捷徑,一開始知道的人不多,後來越來越多人走,乾脆走成了一條正常的小路。@Beatrice
備考的時候就一直想起這句話,“考試原本是沒有的,只是考的人多了,便有人考上了。”那既然有人能考上,為什麼不能是我?@紅兔子
魯迅先生,我們現在遇到了新的問題,走這條路的人太多了該怎麼辦?@露露
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我無憂無慮的童年到我永遠在備考的往後@日不落
❷ 
小時候只是覺得那個老師迂腐陳舊,只知道讀書。但後來自己有了孩子後,竟然也有過幾個瞬間,會有“他只要把書讀好了就行”的念頭。@ATree
百草園的那些娛樂活動我沒玩過,但三味書屋我倒是待到了現在。@雨薇
有一次喝醉之後,想起很多以前的事兒,得意起來。朋友看到,說我搖頭晃腦的像三味書屋裡的那個教書先生。那時沒覺得什麼,酒醒後卻忘不掉這句話。@不若
我每次教到這篇文章,按照教參告訴學生們“中心思想”的時候,就會陷入恍惚。我和那個教書先生又有多大區別呢?@歡顏
❻ 
長大後有點理解那個老師了,我不敢說“只有讀書”是錯的,但也不敢說是對的。@Allen
❶ 
小的時候喜歡看社戲,看的是熱鬧,長大了看的卻是一個個悲劇的人生劇本@Cheerio
❷ 
以前一起玩的小夥伴是怎麼消失的呢?書裡沒寫,生活裡也不知道。他們就是這麼消失了,回老家成家了,去了遠方打工,或者什麼地方。@Normal People
我對裡面“玩到很晚回家,看到媽媽站在橋頭等我”的情節記憶很深。它總是讓我想起很多個晚上,開著燈在客廳等我回家的媽媽。@晶晶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阿呆
有一次自己出去玩,路過以前和朋友一起吃過的一家店,進去發現沒有以前好吃了。想和朋友分享,卻突然發現早就沒了聯絡。可能是我記錯了吧,也許那個時候本就是這個味道@小葉
❶ 
嘲笑,共情,成為@海風
❷ 
有一次同事問我,“資料下降”還能有什麼說法,我說“勢能減弱”,“階段性觸底”。說完我倆都笑了,這不就是“茴”的四種寫法嗎@little的快樂
老舅給失業的我介紹工作,一個當地的小公司當文員。猶豫了好久,最後被別人搶走了。不知道心裡在不甘什麼,但現在想想只是覺得活該。@等待里昂
我留學結束的那年回家過年,親戚們都在起鬨,“從國外回來的高材生,不得在外國大公司上班啊?”其實我連工作都找不到。那一刻才覺得,自己和被眾人鬨笑撈不到秀才的孔乙己有什麼區別?@Pluto
孔乙己,恐亦己。@Violet
❻ 
過得再差,分期都按時還,和誓死不欠酒錢的孔乙己共情了。@momo
❶ 
小時候“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長大後成了“其”,突然都理解了。@代代
❷ 
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總會想起以前錯過的一些事情,忍不住反覆唸叨反覆痛苦。為我以前對祥林嫂說的壞話道歉,放下真沒那麼容易@Kkkk
世上祥林嫂多,但在背後嚼舌根的人更多。@木兆
以前不懂祥林嫂,是因為沒有經歷過,只是後來掙扎過也努力過但還是一切無果之後,也就懂了。這時要是還能有點抱怨的力氣,是很了不起的@素心
對待一個最底層的遭受苦難的人,“差不多得了”是一種很殘忍的態度。@Siu
❶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❷ 
讓我想起我的保潔阿姨,有一次上門給我帶了一小包吃的,說是前段時間回家的時候從老家帶來的,讓我嚐嚐。@Sya
學這篇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細節,說長媽媽是不識字的,她是怎麼買到“三哼經”的,其實是很困難的。這個細節我一直記到現在。@玉面
讓我想起食堂那個看我瘦瘦的,所以打飯時總是多給我放肉的阿姨,想起那個我半夜下班回家,提醒我晚上要注意安全的中年保安,想起很多關心過我的陌生人@伯克斯
❶ 
精神勝利法幫我撐了很久,但我知道不能一直這樣下去@晚風
❷ 
上學的時候每次沒考好,我都會表現出一副我沒好好考的樣子。那個時候的班主任跟我說,“你這樣,最後吃虧的還是你自己。”後來就學到了阿Q這篇,才明白她的意思。@M腦殼
小時候讀只想笑,怎麼會有那麼傻的人,這樣能安慰到誰啊。長大後的我:“很好,失敗是成功之母。”@三月
突然發現,魯迅筆下的很多人,我們是始終不知道姓名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沒有名字,代表了他們可以是所有人@欣然
以前讀阿Q:他怎麼只會精神勝利。現在讀阿Q:他只剩精神勝利可用了。@邢也
之前看到有很多國家的那種照片,繁華的首都市中心,但是旁邊緊挨著的就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貧民窟,每次看到時都會想起魯迅先生的這句話。@音符
❷ 
朋友圈裡有人慶祝自己上岸了,緊接著下面那條是另一個人說自己沒考上@Baobao
小時候是讀不懂這句話的,只是覺得描繪的這個場景確實很吵。但後來越長大越意識到,人和人是真的很難共情的,而且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真的很大。@三好青年
❶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當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演講。小時候只記得娜拉出走的結局必然是墮落或者回家,長大後才知道重要的是後半段,女性要掌握經濟大權,才有可能真正獲得“解放”和“自由”。
❷ 
最近很多人在討論諾貝爾文學獎韓江的作品《素食者》,讓我想起了出走的娜拉。好像女性的獨立是一個延續了很久的問題,一直有人在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人類行為觀察學家
決定離開原生家庭,逃出那個有毒的環境的那一刻,才懂了娜拉究竟面臨著多麼困難的現實@阿鄭
出走是簡單的,難的是出走之後怎麼辦。@Break
❶ 
小時候覺得這句話很酷很叛逆,拿它當了很久的 QQ 簽名。後來我 18 歲沒考上 985211,22 歲考研沒上岸,現在快 30 歲沒存款也沒結婚,但我四處旅行走遍了很多地方,主流的那條成功規矩的路,走的人多,便對@freedom
❷ 
工作後總聽到一句話「大家都這樣」大家都 996,大家都熬夜加班,大家都沒走,大家都在陪客戶喝酒,大家都送禮……大家都這樣,便對麼?@螞蟻
前年當了媽媽,生下了一對龍鳳胎,每次下意識給妹妹買粉色,給哥哥買藍色,讓哥哥堅強、男兒有淚不輕彈,讓妹妹溫柔可愛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句話。@優絲
寫在最後:

如果讓已經初步窺探到生活真相的我們,重新去選擇在那個一無所知的年紀,最想遇到哪樣的價值觀。

很多人的第一選擇,依然會是魯迅。

因為儘管那時背得很痛苦,但那些生澀的句子卻在往後的日子裡,

為我們佈下了一條最堅固的底線

關於人性,關於善惡,也關於生活。

或許讀懂魯迅的那一刻,多少是帶點痛苦的,但這已經是經過預告的,成長的最小代價了。
在往後的日子裡,這樣的時刻還有很多。
但有魯迅早早為我們備好的這份說明,人生的路總還是敢去走一走的。
屬於你的那個讀懂了魯迅的時刻是什麼呢?也歡迎你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
晚安。
撰稿:拂曉星
實習:交交
設計:雲圖
責編:許無
晚禱時刻  
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
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
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
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狹谷,火坑,
都由我自己負責。
——魯迅《野草》

 也許在以後,
 還會有更多讀懂魯迅的時刻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