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總是少數人,掌握著大多數財富。
我們的鄰居,新加坡,某種程度上正是這句話的生動寫照。
不到600萬人口。國土面積還沒上海浦東新區大。人均GDP卻位居亞洲第一。
1965年獨立時的新加坡,還是一個連淡水都要依賴進口的貧窮小國。短短60年,它是如何飛速成長的呢?
坐在家裡,不過是紙上談兵。只有到現場,才能撥開迷霧,找到答案。
《問道全球·新加坡站》的第二天,我陪同企業家們,正式開始了對新加坡企業的參訪。
一大早,我們去了一家做得特別成功的電商企業,收穫頗豐。但是很遺憾,對方想保持低調,就不展開了。
下午的參訪,我覺得太值得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來和你好好聊聊。
我們一行人,馬不停蹄去了兩個新加坡的科技孵化基地,BLOCK71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瞭解新加坡科技創新的起源,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短短半天參訪中,我看到了3個改變未來的技術。
技術很厲害,但更讓我驚訝的是,這些技術都已經找到了很好的商業化路徑。
在新加坡,創新者不僅在做研究,更在賺錢。
不敢說在這麼兩天能有什麼深刻的洞察,但我還是整理了一下所見所聞,提煉出了10點感悟。今天,斗膽分享給你。歡迎批評指正。


不愁論文完不成,更愁“錢太多花不完”
新加坡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它在科技創新上的佈局。
如今,新加坡的創新生態系統,總估值已經到了驚人的144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全球平均水平的6倍。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去年新加坡排名第四,僅次於瑞士、瑞典和美國。

這個"彈丸之地",到底是如何迅速變成亞洲創新引擎的?
李顯龍從英國劍橋畢業,唸的數學和計算機專業。當他開始政治生涯的時候,就額外注重推動新加坡的數字化轉型。
當上總理後,他時不時還會在臉書平臺上更新自己的程式設計程式碼。比如2015年他做了個數獨解讀器,還虛心說自己的程式碼過時了。

(當時媒體熱評:“不會程式設計的網紅不是好的總理”)
在這樣的總理帶領下,新加坡整個國家的發展,被注入了數字化基因。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新加坡的數字基礎設施已居全球前列、在亞洲排名第一。新加坡擁有全球領先的固定寬頻速度,大部分政府服務可在線上完成,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網路連線。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人和我們介紹說,自從1991年新加坡推出了首個國家科技計劃之後,每過五年,會繼續迭代推出新的“研究、創新與企業”(RIE)規劃
政府對科研、創新、企業的投資資金方面,每過五年原本是20億、20億地加。等到李顯龍上任後,投資資金直接翻倍。從60億到139億,再到261億……
就像李顯龍的那句名言說的那樣,“如果你願意工作,而且肯努力,我們會提供援助。”這不是空話,而是拿出了真金白銀的支援。
所以也有在新加坡做研發的科研人員,開玩笑說:不愁論文完不成,更愁“錢太多花不完”。
就拿過去五年,新加坡政府推出的“智慧2025計劃”來說。
這是全球首個政府統籌的智慧國家發展藍圖,在先進製造、貿易與連通性,人類健康與潛能,智慧國與數碼經濟,以及城市解決方案與可持續發展這四個領域裡,為科研人員和企業家提供了大量支援。

(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參訪的PPT)
其中最讓我在意的,是他們對促進各方科研局和企業的合作的格外重視和支援。
我認為,要讓一個組織具備研發和創新能力,最核心的是保護創新。怎麼保護呢?
除了昨天我們聊到的各項基本保障,比如“居者有其屋”,就可以安心去做科研。比如創新思維從娃娃抓起,小學有專案式學習、中學有創客實踐、高中有創業體驗計劃等等。最核心的,還是得讓參與創新的所有人,真正能夠從創新中受益。
通俗點說,就是要讓他們能賺到錢。
只有這樣,創新才能真正持續下去。但是,具體是怎麼做?光是說個2025計劃,太抽象了。
那麼,不如看一些創新的技術,以及他們如何變現的吧。
這次參訪,我們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看了三個技術。
腳氣。牙齒。檢測。
請讓我一個個和你分享。


哎,難搞的腳氣
一提到腳氣。嗯。我似乎已經看到螢幕前的你皺眉了。
腳氣、腳癬聽上去簡單,但這已經是一個長期困擾醫學界的難題了。
5個人裡就有1個得。一個得了還傳染倆。
這倒黴的皮膚病一得上,就是漫長的反覆和折磨。以往,只能去市面上買各種抗菌劑、抗生素來防治。
但是這些東西,用了不太好。
我們見到的第一家公司Trisafe,就在解決這個難題。他們的專案源於一個有趣的科學發現:用大分子殺菌。
什麼是大分子殺菌技術?
大分子,只停留在皮膚表面。殺菌,則是透過破壞皮膚表面細菌的細胞壁來物理殺菌。
這個原理聽起來簡單,但是解決了長期困擾醫療界的問題:複發性的皮膚疾病,如何有效防治且減少副作用?
傳統用的抗菌劑、抗生素,都是小分子技術。
傳統的小分子產品,在感染防控時就會遇到2個問題:1)造成抗藥性;2)有副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用久了不管用了,或者,進入血液迴圈,造成刺激過敏等等副作用。到最後都還是讓患者承擔更多的痛苦。
聽Trisafe創始人分享,他們的大分子抗菌技術,能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
腳癬由細菌感染引起,他們的噴霧能30秒起效殺菌。並且由於大分子無法穿透皮膚,不會進入血液迴圈,安全性極高。
又因為足夠安全,就能去開發需要長期使用的預防性產品。患者可以不用頻繁把它洗掉。它就永遠地停留,持續發揮作用。
而且,如果你以為只能治治腳氣、腳癬,那就太限制想象力了。既然可以做到這麼好的感染防控效果,為什麼不能和各種機構、企業合作,做出更多產品呢?

(多方託舉的Trisafe)
跟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技術,然後跟企業家以及相關機構搭線,從而實現了“從實驗室走到市場”的順利變現。
另外,還可以和其他創業者合作。創業者用股份換取專利許可之後,能把這個技術開發成各種應用場景的新產品。
比如,更好的殺菌效果的洗手液。比如,傷口護理、預防褥瘡感染和醫療器械消毒的噴霧。
這個公司的想法,被多方託舉,迅速落地,接著又快速佔領了50%的市場。
真漂亮。
這是第一個技術。


在椅子旁列印你的牙齒
不知道你去種植過牙嗎?做完種植以後,可能要戴一個牙冠。
這個牙冠,傳統診所通常要等2周、甚至4周才能拿到。
因為它的生產流程非常繁複。印模、包埋蠟型等等每一步,都要精確細節和細緻操作。於是,需要很多受過專業訓練的齒科技師,來進行操作。
所以當醫生拿到手上的時候,已經過去一兩週了。
第二家公司,Star3D。他們可以把這一兩週,縮短成最多2到3小時。而且,只需配備1位齒科技師就夠了。
因為,3D列印技術。
不用送到別處,直接就在你看牙躺著的椅子旁邊,用3D印表機給你打印出來。
哦?3D列印?這聽上去並不是一個多麼新的技術,而且往往都比較昂貴。他們有什麼特別的嗎?
有。Star3D的總經理跟我們介紹時,強調了兩個詞:客製化。數字化。
每個人的牙齒不一樣。這天然是一門要為客人量身定製的生意。
比如,傳統診所會用印模來獲取客人的牙齒的精確模型。一塊軟軟的泥,在你的牙齒上摁壓,等它略固化,就拿出來,讓它繼續塑形,然後根據這個模型,來進行後面的操作。
但是這樣做,有損耗,而且製作週期很長。怎麼提效?用上工具。
這個牙齒印模的步驟,可以透過口內掃描來蒐集資料,然後傳輸到電腦上。3D列印,本就是一個客製化技術。你想要什麼形狀,再根據資料建模,3D打印出來就完成了。

為了簡化步驟,可以用口掃和3D列印。為了提高性價比,印表機也經過特殊設計和改造。
客製化。數字化。明白了。
但是到這裡,還不是最難的。
眾所周知,3D列印最讓人頭疼的,是:材料。
軟了不行。硬了不行。有毒不行。
所有的齒科產品,都需要特定材料。傳統的,有的可能用氧化鋯,有的用金屬做牙冠。但是這些,在當時都沒有現有的3D列印材料進行替代和匹配。
但沒關係。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有材料啊。
傳統牙冠材料是陶瓷,雖然堅硬,但可能磨損其他牙齒。但是研究院科學家研發了一種樹脂材料,硬度接近真牙,且成本更低,非常適合製作牙冠。並且,獲得了專利。
公司就可以把專利配方的使用買來,應用於牙科診所。讓它去透過非常多安全測試,來確保它在口腔內不會產生毒素。然後把這些齒科材料以醫療器械來進行註冊。
基於最初的基本材料,又能繼續進行研發出適合假牙、種植牙、永久冠等不同需求的材料。
這些,都可以在治療椅旁直接列印,立刻安裝。大大簡化流程,十分高效。
真正的創新,不是把技術束之高閣。而是讓它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同時讓創新的人都賺到錢。
所有創新的人裡面,尤其有一類人應該賺錢:科學家。


讓科學家賺錢
第三個技術,是Anor公司的無損檢測技術。
傳統的檢測方式,往往會破壞產品,取出一些樣本送去檢查。那什麼是無損檢測呢?顧名思義,就是不用損壞,就能把材料、部件、元件的缺陷檢查出來。
Anor公司,就是用一個叫做太赫茲的技術,來達到無損檢測的效果的。
檢測,往往是第一個環節。
隨著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複合材料在被使用。對於這些複合材料的檢測,就一直都是困擾著工業界的難題。
想象成黃金就好理解了。有的當鋪為了驗金,還會挖一小部分去融化檢視成分。這時候你內心是不是就會想,要是可以不破壞我的金條就好了。
咄!挖多了真肉疼。
但是這個技術,你能想到,當鋪老闆也能想到。為什麼還是沒有呢?因為無損檢測技術,門檻不低。
射線、超聲、磁粉、滲透……都是看不懂的中文字。要從這裡面創新,不僅需要理論知識,還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
就拿Anor公司的太赫茲來說。
這是一種亞微米量級的光譜檢測技術,用的是一種介於紅外和微波之間頻段的電磁波。
當這種光波照射到物體表面時,會產生反射,而不同物質的反射特徵各不相同。透過分析這些反射,就能判斷出物體內部的成分。
但是圖譜怎麼看?檢測如何設計?這些在交付給客戶的時候,客戶又有無數理解和操作門檻。
所以,還需要搭配上一個好用的軟體,來變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這又是一個,很有同理心的商業發現。
Anor在交付的時候,提供給客戶的是一個“跨模態的演算法”。而且,客戶可以透過他們的雲計算軟體平臺,來訂閱服務。

換句話說,不論是光譜還是影像,還是聲音等等感測的資料,可以在演算法中進行遠端分析,在客戶那邊直接顯示結果。客戶還能訓練出來適配他的應用的模型演算法。
想做出這樣的技術,還能和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資料等等結合起來,那你得邀請來科學家的幫助才行。
Anor公司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材料所一起,合作了7年的時間,才把一系列太赫茲光譜硬體推出。
他們還和新加坡衛生科學局的毒品實驗室有5年的合作,為的是針對新型的精神類藥物能快速進行檢測。又跟新加坡的新科工程合作,對飛機的表面塗層進行研究和檢測。
如何邀請?總不能讓人為愛發電。更好的辦法,是你得給出合理的好報酬。
太赫茲技術,是A*STAR的一位博士發明的。
這項技術極具商業價值,因此就有Anor這樣的創業公司提議合作,以技術許可的方式用股份換取使用權。
這樣,研究院作為孵化器獲得創業公司股份,隨後投資人注資,創業專案順利推進。最終不僅獲得新一輪投資,還成功上市。
孵化器出售所持股份,賺取收益,再投入下一輪研發,形成良性迴圈。
一項好技術,不該只有一種用途。真正的價值,在於發現它的無限可能。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能讓科學家也能從中獲利。


讓每個參與者都獲利
看完了三個技術,你是什麼感覺?
我有一種很深的感悟:讓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能獲利,才是推動國家創新的關鍵。
比如,第一個大分子抗菌技術。
他們針對糖尿病患者,研製出一種抗菌保溼霜。糖尿病足變嚴重,甚至會需要截肢。
糖尿病最初的症狀是皮膚乾燥,就很容易破皮,然後感染。如果可以用上這個保溼劑,破了不會感染,就能加速癒合。
根據Trisafe創始人給的資料,用上有他們抗菌技術的保溼劑,能減少50%發展成嚴重糖尿病足的風險。這就真的是救命的產品了。
不僅僅是患者,他們的所有合作方,都很開心。
他們跟新加坡食品局合作,做預防魚蝦爛鰓病的產品,獲得了相應的研發基金。又因為應用廣泛,還得到了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的創新基金支援。
公司開心。政府機構開心。患者開心。合作的其他創業公司也開心。
在第二個齒科創業公司的分享中,我留意到這位總經理提到最多的,是他們做事情的目的:“是研發和商業化結合。”
不再是聞之色變。終於,有人認真地帶“商業化”玩了。
第三個做無損檢測的公司,更是找到了一種讓科學家也能獲利的辦法。
股份換專利使用,給科研人員體面的報酬,讓申請基金的流程不再繁瑣……
當創新的發起者,被政府、大學、企業等等無數雙手高高託舉起來,技術和收益達到一種美妙的平衡。
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創新。
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新,真的能夠落地,造福更多的人,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真好。
所以。所以。尤其是要託舉創新者。
不光是說說而已,要設立專門的機構做好橋樑。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做法,就很有啟發性。


真金白銀的支援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全稱是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所以簡稱A*STAR。
前面聊到的Star3D、Trisafe和Anor,就是我們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參訪的時候看到的。他們的一些核心技術,就是A*STAR來孵化的。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專注於科研的大學部門,裡面有很多科學家在進行前沿技術研究。
但,它派上的用場,遠比大學部門大多了。
A*STAR統籌管理20多個科研機構和國家實驗室,涵蓋生物、材料等多個領域。
開篇我們提到的,新加坡政府五年一期的“研究、創新與企業”(RIE)規劃,會對A*STAR提供持續的經費和政策支援。
到了現在,新加坡對創新科技的投資,已經從之前的20億,穩定到250億新加坡元了。
其中相當部分,就是由A*STAR來執行。

所以,說它是許多新加坡創新企業的輸血管道,都不為過。
不僅僅提供資金、技術的支援,它還像一個“超級連結中心”,竭盡全力幫創新者去連結各種所需的資源。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大分子抗菌技術,是初創公司Trisafe和A*STAR以及國家皮膚中心,共同孵化的。
而且他們不僅一起研發出技術,還一起協力去獲得各方幫助:
需要大量的資料的驗證,就交給第三方機構做測試; 需要發表論文,交給科研人員做研發,給科研人員報酬; 需要大量資金,就交給投資機構和各種局; 還可以一起去跟政府申請基金,幫政府機構解決難題; ……
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A*STAR就像是一家世界一流的商業化辦公室。
不僅是新加坡境內,A*STAR的超級連結,還放眼全球。
讓跨國公司容易進來,也讓自己的企業更容易出去。
比如,A*STAR常常會和跨國公司合作,在新加坡共建聯合研發實驗室,定向攻克產業技術難題。
又比如,他們在中國建立了蘇州工業園,在蘇州設立了“A*STAR夥伴中心”,還把創新專案落戶到廣州知識城。
這樣的A*STAR帶領下的企業,也擁有著這樣的基因。
就拿前面的齒科企業Star3D來說。
除了在新加坡,他們已經佈局到了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馬來西亞,都已經有客戶開始使用他們的技術和產品了。並且從2019年開始,他們的列印系統會在中國和新加坡同步上市,貫徹“同步雙市場”的戰略。
你不是說我新加坡是“彈丸之地”嗎?在A*STAR的推動下,新加坡初創企業的舞臺,遠不止於新加坡。
除了A*STAR,我們還去參訪了另一家,同樣讓人震撼的創新孵化基地:BLOCK71。


資本中介
BLOCK71,是一個位於新加坡的創業孵化中心。
如果說A*STAR像是輔助小樹茁壯成長的肥料,那麼BLOCK71就像是一片撒滿種子的花園。
它是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聯合發起的專案,聚集了大量充滿天馬行空創意的優秀學生。他們來自新加坡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等大學,在這裡創業。
一走進來,就像是回到了校園,活力和生機撲面而來。

A*STAR的資金支援,更多來自於政府。BLOCK71,更多來自企業,政府也會幫忙提供基礎設施和政策扶持,高校則負責提供人才、貢獻研究資料。
誰能想到,這個孵化出了好幾家獨角獸企業的地方,最開始,還只是一片工業區。差一點,就要被拆除了。
直到2011年,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機構、媒體發展管理局和新電信創新投資公司站了出來,三者合作,才把這片工業廢墟,打造成了一片創業天堂。
隨著發展,又生長出BLOCK73、BLOCK79等設施樓,更好地來支援初創企業。

嗯。具體怎麼個支援法呢?BLOCK71,扮演著一個資本中介的角色。
一隻手,透過搭建投融資對接平臺,吸引創投機構關注入駐團隊。
BLOCK71的初創企業,主要是透過公共資金來撬動私募資本,從而獲得的早期“活水”。
不僅是本地的活水,還有全球的資本。
拿BLOCK71首批孵化企業智慧芽(PatSnap)舉例子。它後續的B輪是美國風投領投,D輪則引入了中國和國際基金。
根據NUS Enterprise的統計,已經有900多家投資者,投資過BLOCK71孵化的初創公司,其中超過8成,都是新加坡以外的海外投資者。
另一隻手,則負責培養、吸引創業者。
比如,創業投入有個大頭,就是租金。BLOCK71透過Plug-In@Blk71專案,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辦公空間,還有共享工作區和小型私人辦公室,來匹配不同創業階段和創業需求的初創公司。
兩手一合,定期舉行投資路演、創投見面會等活動,這樣創業者有機會結識天使投資人、風投基金,獲取融資指導和機會。
在這樣的氛圍下,來這裡創業,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假設你是一個充滿創意的大學生,帶著你的點子,搬進了BLOCK71。
最開始,你來這裡可能只是為了省租金,但很快會發現,隔壁是你需要的供應商,樓上是你的潛在的客戶,而走廊遇到的,可能是未來的投資人。
在BLOCK71裡走著,不禁感慨。這麼多的資金,這麼多的參與者,為什麼他們對於新加坡這片土地,這麼熱忱呢?
我從A*STAR的同學口中,得到了一個答案:因為,他們十分注重智慧財產權。
不對,不止十分。是100分、1000分地,注重智慧財產權。


保護智慧財產權
什麼是智慧財產權呢?
簡單來理解的話,智慧財產權指的是保護創作者“智力勞動成果”的民事專有權利。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評比,新加坡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是亞洲第一,世界排第二。
A*STAR的同學給我們介紹說,新加坡擁有非常好的數字法律框架。
李顯龍在任總理的時候,大力發展的數字化轉型起了大作用。新加坡的數字基礎建設做得非常好,那麼,那些專利、商標、版權、商業機密、積體電路布圖設計等等智慧財產權,都能被有效追蹤。
那,為什麼智慧財產權這麼重要呢?因為,它是一項重要的資產。
我跟你講個小故事,你或許就能理解了。
谷歌和微軟,曾經打過很久的官司。導火索,是一個“小小的”影片編碼專利技術,H.264。
起因是,微軟透過收購一家小型通訊公司,掌握了H.264相關的核心專利。然而,谷歌卻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樂呵呵把這套技術,做到了自己的商業系統裡。
微軟就告谷歌,要求停止侵權並賠償。谷歌不樂意了,又不是我一個人這麼做,你看,還有這麼大一圈沒有獲得H.264授權的公司也在用。於是一起抱團,針對微軟。
好巧不巧,谷歌認為微軟也幹過沒授權就使用專利的事。於是,谷歌就收購了一個擁有微軟所沒有專利的小公司,去告微軟。
我壞,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吵來吵去,最後,兩邊只能用相互授權的方式,達成了暫時和平。
當然,因為篇幅有限,我把故事簡化了。但是你可以看到,如果手裡沒有專利儲備作為籌碼,恐怕只能被迫賠償並妥協。
所以,智慧財產權保護,能增加公司博弈籌碼。
不僅如此,智慧財產權往往能撬動多輪收入。
比如之前聊哪吒的時候和你分享過,從影視票房到產品周邊,再到主題公園。一個好的智慧財產權,能讓公司的變現多元化。
所以你看,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科技,促進創新,最終一定要保護好智慧財產權。


為什麼不能抄?
我相信,你也一定在某處看過,總有人會理直氣壯地說:“為什麼不能抄?這樣能讓更多人用上這個東西。”
甚至,當一個東西從無到有被創造出來,還總要面臨有人指責創新者,“賺了太多錢”。
一個地方缺乏創新,核心原因其實就是,創新者賺不到錢。
日子過得不好,甚至揹債,家裡妻離子散。這樣的創新者,誰愛當誰去當吧。反觀那些抄襲者,輕輕鬆鬆大撈一把,過上了好日子。
朋友。如果所有辛辛苦苦的創新,都可以被免費挪用。如果創新者苦哈哈,求告無門,沒有法律保護,沒有現實保障,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創新成果很快被抄襲。
那麼,還有誰願意去做那個辛勤創新的人呢?
歸根結底,要想激勵一個人去做某件事,必須讓他因這件事獲得實際收益。
這才是最根本的邏輯和動力所在。
所以,不能抄。要保護起來,狠狠保護起來。


明天,繼續
文章裡我說,商業的公理,就是“消費者總希望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
但是,怎樣才能做出“更便宜更好”的產品呢?得追求創新和效率。
想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創新和效率必佔一樣。而其中最最猛的,是科技。
科技是第一推動力。
同樣價格更好的東西,以前做不到,現在能做到了,靠的就是科技。
是是是。平時我們也總是聽著,說要促進科技發展,要提升創新水平。
但是具體到底什麼是科技,什麼是創新,還是很抽象。
所以,得多出來看看。去看那些具體的,認真打造科技的公司,到底在做什麼?怎麼做的?

一具體,就深刻。
問道新加坡第三天,我們將繼續去參訪那些,早早駐紮在新加坡,特別有意思的公司。
明天,你還來嗎?
P.S.
天氣,暖和起來了。是時候,出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陸續去到了沙特、阿聯酋、日本、墨西哥、越南、印尼、美國。
2025年,我們也會繼續走在問道中國、問道全球、問道內心的路上。
此刻,我們正在新加坡,看這個地域狹小、天然資源匱乏、人口大約只有600萬的小島國,是怎麼在世界舞臺上脫穎而出的。
3月28日晚上19:00,我會在劉潤影片號直播間,與你毫無保留地分享我在新加坡的所見所聞。
歡迎你點選下方“預約”按鈕,來直播間坐坐。

接下來的6月28日-7月7日,我們會去到英國。看看“世界第一城”的美譽,究竟從何而來。

8月14日-8月17日,我們會去到吉林。見山,見水,見自己。直到我們,找到內心的答案。

8月30日-9月7日,我們會去到非洲。看看那片最狂野的土壤裡,開出了什麼樣的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問道內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45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