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電影大佬,折戟

“京圈電影大亨”於冬,近來的日子不太好過。
近日,博納影業的一則公告,披露了其董事長於冬,以及副總裁齊志,曾兩次違規佔用公司非經營性資金,且未按規定披露這些資金的使用情況。
博納影業關於公司及相關人員收到新疆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的公告
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疆監管局決定,對博納影業“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督管理措施”,對於冬、齊志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並記入資本市場誠信檔案。
訊息傳出後,截至5月9日收盤,博納影業股價跌至4.41元/股。
2025年以來,這已經是於冬和博納第二次被推至輿論的暴風眼之中了。上一次,便是不久前博納斥巨資製作的《蛟龍行動》在春節檔撤檔了。
從電影被撤檔到董事長被警告,從市場失利到財務危機,這家昔日以《紅海行動》《長津湖》等主旋律大製作電影而奪得華語電影市場龍頭的企業,卻在近期頻傳壞訊息,淪為了資本市場的“棄子”——這不禁令人好奇,博納到底發生了什麼?
01
接連打臉
5月8日,一則公告傳來,攪動了“五一檔”之後平靜如水的電影市場。
根據博納影業釋出的《關於公司及相關人員收到新疆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的公告》,公司以支付信託理財款等形式,分別在2022年和2023年透過第三方向董事、副總裁齊志和董事長、總經理於冬及其關聯方提供資金,相關資金分別超過2億元及2.6億元。
據稱,上述行為違反上市公司資訊披露及資金往來等相關規定。因此,新疆證監局決定對博納影業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督管理措施,並記入資本市場誠信檔案。而於冬、齊志也收到了警示函,受到相關監督管理措施,並記入資本市場誠信檔案。
這一紙公告,揭開博納資本操作中的湧動暗流,也讓於冬再次深陷輿論風暴之中。
於冬
上一次,於冬被推上熱搜,還是因為《蛟龍行動》在今年春節檔的失利。
2025年,春節檔大戰開啟,博納派出了作為當家“武生”的“主旋律”影片《蛟龍行動》迎戰。作為春節檔唯一一部以動作場面取勝的大製作,加上於適等流量演員的加入,《蛟龍行動》原本應能佔據票倉的一席之地。面對勁敵《哪吒2》,於冬挺身而出,為博納的大製作《蛟龍行動》站臺。
當觀眾給出並不高的評分的時候,於冬曾申冤式吶喊,“一分的全是黑水,希望影迷朋友們可以自發地給我們一個公平”,並在朋友圈發文稱“絕不撤檔”。
於冬曾喊冤:一分的全是黑水
於冬堅持上映的決策,引發了爭議——影片口碑低迷(豆瓣評分未達預期),疊加宣發策略失誤,來到2月14日,在情人節的氛圍中,當天下午三點,《蛟龍行動》還是宣佈了撤檔。
電影《蛟龍行動》宣佈撤檔
最終,這部投資共10億的大製作,只收回3.5億元的票房,難以覆蓋高額的成本,讓博納原本虧損的財務雪上加霜。
電影《蛟龍行動》的豆瓣評分
於冬的“老臉”,被觀眾和市場狠狠“打臉”。
影視圈,名利場,是最認得臉也最要臉的地方。臉面,意味著實力和資本。
自中國開啟民營電影時代起,觀眾記住了一批名導明星,也認住了幕後的一批電影大亨。除了早年風頭無兩的華誼的王氏兄弟,近年來,後來居上的光線影業的王長田、北電正統軍出身的於冬,更善於在臺前向市場推介電影。
人們認住了於冬的臉,也記住了博納在《中國機長》《紅海行動》《長津湖》等主旋律產品的澎湃熱血的印記。
其實回看於冬和博納的發跡史,中國電影市場和觀眾曾經給予了他們最捧場的待遇。
02
內地資本+香江經驗
博納創始人於冬,1994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畢業,他被分配到北影廠當電影發行員。
這一年,被稱為“電影奇蹟年”,《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肖生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中外經典影片井噴式出現。時代早為這名年輕的電影人鋪就了紅毯。當時,於冬鉚足了勁,26歲就當上了北影廠裡最年輕的副科長。
後來,市場化浪潮襲來,1999年,北影廠和中影長合併,卻讓於冬丟了工作。一氣之下,他趕上了下海潮,開始創業。
2003年,博納影業的前身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成立,成為國內首家獲得電影發行牌照的民營企業。可以說博納幾乎是與中國大片時代亦步亦趨,一同成長的。
博納UA影城
2007年,紅杉資本與SIG海納亞洲的注資,標誌著博納成為首家“觸電”資本的民營電影公司。
“春江水暖鴨先知”,於冬作為電影發行的出身,讓他當時對市場擁有了靈敏的嗅覺。華語電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港島百老匯的霓虹燈逐漸積塵的時候,一批懂得風向的電影和導演北上,順著這個風向,此時博納開啟了“港片代理+資本槓桿”。
透過代理發行港片,博納在2003—2008年間壟斷了80%的港片內地發行權,發行了《無間道3》《新警察故事》等賣座片,進一步加速了博納的資本積累。在引進《無間道3》時,當時寰亞集團發行部總經理陳永雄曾評價道:“博納很懂香港電影公司的要求和做法。”
《無間道3》《新警察故事》海報
一系列先進的經驗的積累,讓博納在資本化的操作上先行一步。
2010年,博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在美上市的影視公司,此後開啟全產業鏈佈局,成立影院投資公司。
而香港電影的人才北上也被於冬截胡,吸納了林超賢、劉偉強等動作片梟雄,將內地資本與香江經驗合二為一,為此後炮製博納的“山河海三部曲”(《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中國驕傲三部曲”(《決勝時刻》《中國機長》和《烈火英雄》)、“中國勝利三部曲”(《中國醫生》《長津湖》《無名》)創造了人才隊伍,由此開創了幾乎是博納專屬的主旋律商業化模式和票房靈藥公式。
2018年《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出臺,處於上升期的博納,成為首家獲得院線牌照的民企。截至2023年,其自有影院達101家,覆蓋IMAX等高階裝置,形成“投資-製作-發行-放映”閉環。
這一階段,博納憑藉產品與資本“兩手抓”的發展模式,成為國內民營影業標杆。根據燈塔專業版,截至2024年6月18日,博納影業累計出品影片約297部,累計 參與影片總票房超過683億元。
03
失靈
然而,成也主旋律,敗也主旋律。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博納的商業模式逐漸顯露疲態。
此外,博納在資本市場的發展路徑從一開始就暗含了風險。
2016年,博納啟動私有化退市時,其市值較2010年上市時縮水近70%。
2017年,博納啟動A股IPO,期間經歷三次中止審查,最終於2022年8月登陸深交所,募資13.8億元。當博納一路進軍資本市場時,另一場交易也在進行當中。
2016年,博納及其子公司與中航信託合作成立有限合夥企業,投資《長津湖》等影片。
2021年,《長津湖》以57.75億元票房登頂影史冠軍,推動公司2021年營收達31.24億元,淨利潤3.63億元,創歷史新高。同年,於冬將1.37億股股份質押給中信信託。
曾經,主旋律影片,是博納商業版圖裡的“護城河”。《紅海行動》《中國機長》《長津湖》等將真實事件改編成型別片的路徑,讓博納在做大中國電影市場的蛋糕時分得不少。
主旋律影片,是博納商業版圖裡的“護城河”
然而,中國龐大的電影市場的現實,決定了任何公司都無法憑藉“一招鮮”獲得永久的利潤保證。市場正上演一場洗牌,昔日的龍頭地位正被同行追趕。
如今,博納影業的市值是60.62億元,萬達電影市值達225.12億元,而在今年春節檔大戰中憑藉《哪吒2》奪得頭籌的光線影業,則以545.94億元的市值,將一眾“大哥”狠狠甩在身後。
博納近期的頹勢,其實早已有跡可循。《蛟龍行動》對於博納來說,近乎是一場豪賭。2024年4月,於冬曾表示,公司已經資金集中投資到大製作《蛟龍行動》中,涉及融資10億元,其中7.3億元來自中航信託。
根據該片攝影指導鮑德熹,《蛟龍行動》的製作成本是《紅海行動》的5倍,這意味著,最終票房要達到30億才能保證投資方能回本。
由此,博納一部分中小型體量的影片被迫暫停,直接影響了博納在近三年電影市場復甦中的奪位表現。
據統計,2023年,博納並無產生一部票房過10億的影片。而在2024年,哪怕有成龍主演的《傳說》、請來名導胡玫執導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但這兩部中小成本都在票房和口碑翻車,進一步拉大了博納的虧損。
資料顯示,博納在2023年全年淨虧損達2.37億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的虧損累計高達3.56億元。
博納影業自2021年起,營收趨勢連年下滑/圖源:百度股市通
賬面的虧損,也拉低了資本市場的信心。博納影業2024年財報顯示,阿里、騰訊等機構股東持股比例從峰值時的16.6%降至9.2%,對於博納投資的一系列賠本生意,股東並不想買賬。
截至2025年一季度,博納短期借款6.18億元,一年內到期負債8.47億元,賬面現金僅5.17億元,償債壓力巨大。
而在今年4月,釋出公告稱,於冬持有的1.37億股公司股份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司法凍結,佔其個人持股的48.70%,佔公司總股本的10%。凍結期限長達三年。
博納的困境折射出中國民營影業的集體焦慮:觀眾對“單一敘事”的疲勞日益倍增,市場競爭倒逼著中國電影的內容創新。
與仍困在主旋律創作困境的博納相比,光線傳媒透過《哪吒》系列動畫電影,驗證了中國電影市場對於動畫賽道的認可與買賬,而“國字頭”的中影則以《流浪地球》系列電影鞏固科幻優勢。
《哪吒2》的製作驚豔觀眾
博納這二十餘年的興衰,正是中國電影資本化浪潮中缺乏治理與創新能力的寫照,其最終因治理缺陷與創新乏力,跌落神壇。
來到2025年,電影商業的牌桌已經歷數輪洗牌,昔日坐莊的人,也可能成為賭徒。
來源:鹽財經

 👇【 熱門影片推薦 】👇

由鳳凰網主辦的“2025中國企業出海高峰論壇”將於6月28-29日在深圳舉行。論壇以“更開放的世界 更共贏的機遇”為主題,探討新興市場出海攻略,匯聚30餘國經貿代表、超50家行業領軍企業及百餘位政策制定者,聚焦政策研判、產業實戰與區域合作,為中國企業全球化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與資源對接平臺。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會議詳情及合作與參會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