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進入Agent(智慧體)階段,流量入口將從傳統的APP時代向系統和硬體層面轉移,這將對依賴應用生態的企業帶來巨大挑戰。本文深入分析了騰訊在AI時代的潛在困境,指出其在硬體和作業系統領域的短板可能使其在未來的AI競爭中處於劣勢。
———— / BEGIN / ————
OpenAI定義了人工智慧的5個階段,其中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L3:Agent(智慧體)階段。Agent階段的AI進化出來的最大能力就是能夠獨立採取行動,可以在沒有人類持續監督的情況下執行任務。
而現在的AI還處於L2階段,雖然ChatGPT、Gemini等模型展示出強大的推理能力,但目前還不具備像人類一樣可以對一個任務逐層拆解,進而解決各項子任務,最終完成整個任務。
前段時間比較火的榮耀手機發佈會上,CEO趙明用AI下單了2000杯瑞幸咖啡,整個過程中,AI根據趙明的指令並結合他的過往喜好,自動操作美團APP完成了一系列操作。
Agent階段的AI,能夠在硬體裝置上跨不同應用讀取資料,最後執行操作。而榮耀手機目前的AI能力,只能在美團APP裡實現這樣的操作,還遠遠達不到Agent的標準。
為什麼Agent這麼重要,以至於被視為是人工智慧的分水嶺?李想甚至認為,只有達到這個階段,我們才算是迎來了真正的iPhone4時刻。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Agent 能夠獨立完成任務,而獨立完成任務意味著Agent必然會獲得裝置的最高許可權——跨應用訪問資料。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試想一下,Agent擁有你裝置上所有應用的訪問和操作許可權。
屆時,使用者一旦有需求,可以直接把需求下發給Agent,而不是根據場景選擇不同的APP自己完成操作。APP時代,如果我想吃喝玩樂,我就想起美團;想要出行,就想起滴滴;想刷短影片,就想起抖音。
而在Agent時代,APP這樣的產品互動方式毫無疑問不再需要了!這對於所有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來說,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地方。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如果看懂了其中的趨勢,或許能夠把握住一些機會。
接下來,聊聊在這波AI浪潮裡,我為什麼認為騰訊大機率不是國內最大的贏家。
為什麼不是騰訊?
AI的能力一旦達到Agent階段,毫無疑問將成為硬體上新的流量入口。可以想象一下,你裝置上的Agent能夠在你的各個應用和資料之上執行操作,而這些應用和資料就位於各種各樣的硬體平臺和作業系統上,比如汽車、比如手機、比如智慧家居。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AI時代,流量將從應用商回到系統和硬體商手上,這對於騰訊、位元組、阿里巴巴這樣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霸主來說,絕對是危險大於機遇,尤其是騰訊這樣沒有太多硬體和作業系統經驗的企業。
毫無疑問,擁有多少使用者流量,和這些流量的位置有多近,就意味著企業在商業帝國處於多高的地位!
我們回想一下搜尋時代和App時代的流量入口分別是什麼?搜尋時代是一個流量入口,使用者在搜尋欄裡檢索資訊,進而在不同網頁中獲得資訊,所以谷歌是這個時代的霸主。
而App時代的流量入口很多,使用者在多個入口裡,圍繞不同的細分場景搜尋並獲得資訊,比如出行、吃喝玩樂、聊天等等,因此誕生了騰訊、阿里、位元組、美團這些細分領域裡的霸主。
如果Agent是下一代的產品形態,人們只需要一個Agent,就像鋼鐵俠裡的賈維斯一樣,它可以幫你檢索資訊、訂購機票,甚至為你駕駛汽車。
對於企業而言,流量的入口又會戲劇性地從APP時代的“百花齊放”回到Agent的“一枝獨秀”。
那我們不妨設想一下,誰做Agent最有利?毫無疑問是處於裝置層和作業系統層的公司,如蘋果、微軟,而不是騰訊。道理很簡單,Agent要呼叫硬體平臺上各個應用裡的資料,而騰訊處於應用層,沒有自己的硬體和作業系統。
如果騰訊推出了Agent,最多隻能基於騰訊的產品和資料來執行操作,而這又算得上哪門子的Agent?你可能會說,騰訊推出Agent,照樣可以和華為或者小米合作,透過獲得裝置商的授權,再去呼叫各個應用和資料的執行操作許可權。雖然從理論上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回到現實裡,小米和華為肯定不會這樣做,為什麼?
答案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這裡面隱藏著巨大的機會,將有可能讓這些裝置商在AI時代掌握巨大的流量分發權,誰也不願意把機會拱手讓人。
而傳言騰訊將與Meta合作將Quest 眼鏡引入國內,或許騰訊想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彌補自己在硬體和作業系統的短板,以此應對未來渠道發生轉變帶來的潛在風險。
這也符合騰訊的一貫作風——不會冒險先投入,模仿進而創新才是,也是騰訊一路走來獲得成功的重大原因。
只是,騰訊以前的體量相對較小,碰到這種危機尚能迎頭趕上,而現在的騰訊萬億市值,僅靠後發優勢真能實現追趕超越嗎?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成為“大象”的騰訊,還能翩翩起舞,復刻自己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微信的運氣和成功嗎?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我非常認可微信是成功的產品、騰訊是偉大的企業,但依然不看好騰訊的原因。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藍房子空間,作者:藍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