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紐約郵報5月14日報道 在美國經濟陰雲密佈之際,Costco的一條“奇觀新聞”悄然走紅——金條限購。這家以牛肉大包、熱狗汽水套餐聞名的大賣場,近期卻因為1盎司金條一度日銷百萬而登上財經頭條。如今,Costco悄然將金條的購買上限從“兩根”下調至“一根”,顯然是為了遏制一波瘋狂囤金潮。

這不是惡搞,而是現實版的“現代淘金熱”。
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Costco出售的兩款金條——PAMP Suisse Lady Fortuna Veriscan與南非蘭德精煉廠出品的1盎司黃金,在電商平臺售價高達$3,389.99(含運費)。而2023年剛上市時,售價約為$2,779.99。一年內暴漲逾600美元,漲幅超過20%。
黃金投資回報,一度比美股還穩。
根據Wells Fargo在2024年4月的估算,僅金條一項,Costco每月便可進賬2億美元。更誇張的是,去年10月Bloomberg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覆蓋46個州的Costco門店中,77%的分店在補貨後一週內再次售罄。
散戶投資者一邊狂刷Reddit分享戰利品,一邊在門店門口排長隊搶購。
社交媒體造勢,金融博主賺翻了
這場金條潮,不只線上下發酵,也點燃了社交媒體。財經博主Humphrey Yang在2024年4月以$2,359購入一根金條後,不久轉手以近$3,000的價格賣給黃金回收商,一根金條淨賺約$600。他的操作影片迅速走紅,引發更多普通消費者效仿。
甚至有人調侃:Costco正在成為美國最大的黃金交易所。


限購背後的恐慌情緒
金條限購看似是商家調控供需,但背後其實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市場焦慮——對美元的不信任與對通脹的防禦。
高盛最近將黃金的年末預測價從$3,300上調至$3,700,理由正是“地緣政治緊張”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而引發這一切的,是總統川普的新一輪關稅攻勢。
從電子產品、汽車到中國製造零部件,川普政府持續揮舞關稅大棒,逼得投資者重新擁抱硬通貨:黃金。
更極端的操作也出現了。據《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披露,一些美國和英國的大型銀行甚至在今年2月包下商業航班,從倫敦往紐約運送實體金條——黃金,正在被當成最後的避險“戰略物資”。
Costco的“貨幣地位”上升
Costco的崛起,本質上是消費信任的體現。
在實體店銷售日趨疲軟、電商價格難辨真偽的大環境下,Costco的“會員+實物+透明價格”模式,反而成為黃金投資的另類安全港。一方面,其金條由知名精煉廠出品,產品來源可靠;另一方面,其定價策略比傳統黃金零售商更為激進。
Wells Fargo分析師Edward Kelly就指出,Costco金條爆火,是價格與信任的共同勝利。
如果說,過去美國家庭囤的是衛生紙、罐頭和彈藥,那麼2025年,他們正在囤的是黃金。
一個美國大賣場賣金條還要限購,這種看似荒誕的現實,透露出的是普通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無論是通脹、貿易戰、還是美元霸權的搖擺。
而Costco,無意中扮演了一個超越零售業的角色:它成了“平民的黃金銀行”。或許下一個問題不是“還能不能買兩根”,而是——“這個國家的金融系統,還信得過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