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被譽為“地中海的璀璨明珠”的馬耳他,從校園、社群、企業到街頭,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愛上中國文化,編織出一幅幅生動的文化交流畫卷。

馬耳他首都瓦萊塔
在校園遇見中文
在馬耳他東南部的保拉小學和中部的比爾基卡拉小學舉辦的“國際文化節”上,中國元素展臺吸引了眾多觀眾。炸春捲的酥香與中藥香囊的藥香交織撲鼻,熊貓圖案茶具與“童子抱魚”年畫爭先恐後映入眼簾;展臺前的學生或戴著京劇臉譜,或手執一扇……生動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保拉小學的操場,“中國獅”騰空而起,龍身蜿蜒如虹,鼓點鏗鏘有力,孩子們的驚呼聲響徹整個操場:“它真的會跳嗎?”觀眾們的掌聲響亮而熱烈,許多人拿出手機,捕捉這一精彩瞬間,也感受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在奇斯克小學的課堂上,美術老師帶著學生用吹墨法畫梅花。“輕輕吹,別讓墨滴逃跑。”老師的話音未落,孩子們已經鼓起腮幫“圍剿”逃竄的墨滴,墨汁瞬間在宣紙上綻放。

3月17日,在馬耳他戈爾米,學生們欣賞琵琶演奏。新華社發(喬納森·博格攝)
不僅在小學,在馬耳他的一些中學,中國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青睞。在馬耳他戈佐島聖哈特中學,一場包餃子體驗活動正在進行。學生們擀麵皮、包餃子,學習如何將麵粉和水揉成光滑的麵糰,當蒸汽升騰揭開鍋蓋,他們盯著自己包的“向日葵餃子”說:“原來美食也是世界語言!”
在馬耳他大學附屬高中,學生們體驗了包湯圓。在孔院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將糯米粉揉成小球,再把豆沙或花生餡包進去。品嚐著自己包的湯圓,大家分享故事與祝福,也瞭解了美食承載的文化,課堂變成了文化交流現場。
對大學生來說,和中國文化的連線機會更多。在一些中文課堂上,學生們不僅學習中文,還了解中醫文化等;來自西班牙一所學校的師生們與馬耳他學生共同參與馬耳他大學孔院的文化活動,他們身著漢服,分享感受,進一步激發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馬耳他大學孔院15週年的慶典晚會上,身著旗袍的學子吟誦起《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那刻,地中海的風悄然鑽入詩句。
在馬耳他,學生們的中文學習旅程各有各的精彩:有的學生從學習中文開始,逐步走入舞獅和舞龍的世界,有的因接觸中國功夫而開始學習中文,還有的因接受中醫診療而對中文產生濃厚興趣,還有學生因收集中國郵票踏上學習中文之旅……但他們都熱愛中國文化。
從“走近”到“走進”
在馬耳他街頭,一輛輛繪有“Nihao China”及中國著名景點的公交車緩緩駛過,成為一幅幅流動畫卷。車體上彩噴的長城、頤和園、西湖等中國景點圖案吸引路人舉起手機拍攝,不少人還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些照片,激發了更多人對中國的興趣。
在馬耳他東北部斯利馬海濱的一家餐廳,主廚帶來了一場味覺秀——馬耳他刺山柑在東北酸菜餡餃子裡起舞,青花瓷盤託著“地中海麻辣香鍋”綻放異域風情……每一道菜都在講述著它的故事。驀然回首,一名馬耳他老人正在與鍋包肉展開一場激烈的“戰鬥”,筷子與叉子在她手中交鋒。
在馬耳他北部戈佐島的“茶·花·衣”文化沙龍,身著漢服的參與者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在色彩斑斕的馬賽克地磚上輕盈舞動,傳遞著跨文化交流的美好。
在位於馬耳他南部桑塔露琪亞的“靜園”,白衣飄飄的太極教授者的一招一式行雲流水,吸引了眾多好奇的目光。當地的居民感嘆道:“太極真是太美了!我也想試試!”
在馬耳他東南部城市科斯皮誇的碼頭廣場,中醫診脈、推拿治療……中國援馬耳他醫療隊開展義診,讓當地居民體驗了一次中醫。大家不僅驚歎於中醫的效果,更對如何用中醫來提升健康有了興趣。
從課堂墨香到街頭車繪,從學習太極招式到體驗中醫診脈,從身著漢服到筷子、刀叉共用……中國文化在越來越多的馬耳他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記。
“中國文化熱”在馬耳他不斷升溫,從“走近”到“走進”,從“好奇”到“熱愛”……在地中海陽光的映照下,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共同書寫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篇章。
(作者聶愛霞,廈門大學副教授、馬耳他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來源 :海外網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