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從醬油到味精
大家應該已經看到了,消費者報道的醬油測評,翻車了。
13款醬油,12款零新增醬油檢出鎘,7款檢出總砷。
唯一一款沒有標誌鎘和總砷含量的,是一家叫“味事達”的外企。

國產的都有問題,就外國的沒問題,很多博主都在質疑,這是境外勢力花錢在圍剿我們的國產醬油嗎?


由此,很多人又想起另一個慘遭外資陷害的民族企業——
蓮花味精。

在這個故事裡,外資雞精為了搶奪味精市場,他們籠絡國內的專家、媒體、經銷商,大肆造謠,說味精是化學提取物,吃多了會脫髮,還會致癌。一夜之間,中國人談“精”色變,於是蓮花危機連年虧損,外資雞精鳩佔鵲巢。
這個邏輯順暢得匪夷所思,讓我不禁好奇,真的是這樣嗎?
我決定研究一下蓮花味精的發展和沒落史,當年的味精謠言,以及外資雞精的上位史,看看真相到底如何。
特別說明,以下內容我使用了考接入了DEEPSEEK的秘塔AI搜尋的“研究”模式,幫我梳理。
02
蓮花發工資,物價就上漲
蓮花味精前身為1983年成立的周口地區味精廠,位於河南項城,是一家國企,這一點對理解蓮花味精的發展和沒落都很重要。
成立初期,蓮花味精的年產量僅為400噸,產值為945萬元。但憑藉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機遇,蓮花味精實現了飛速增長。
到1997年,蓮花年產量達12萬噸,產值飆升至22.3億元,單廠味精產量居世界第一,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43.4%。
當時蓮花的機器晝夜不停運轉,工人是三班倒,甚至四班倒,1996年蓮花味精面向社會招工,要交一萬五才能去上班。
而工人的待遇更是好,在萬元戶都稀少的1991年,蓮花味精給工人發半年度獎金,一發就是4000塊。更誇張的是,每次蓮花味精一發工資,項城的物價就會漲。
不僅如此,項城唯一的公園就以蓮花命名,蓮花味精的廣告橫幅更是擺滿了大街小巷。
1996年,蓮花味精改製為國有獨資公司,並於1998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味精行業的第一股。
雖然1998年面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但蓮花味精還是憑藉實力站穩了腳跟,財報顯示,1996年-1998年,蓮花味精分別實現淨利潤5500萬元、1億元、1.2億元。
其廣告語“蓮花味精,顆顆香濃”、“蓮花味精、領鮮中國”深入人心,一度成為全國廚房必備品,並遠銷海外70多個國家。
03
蓮花味精到底怎麼了?
但2000年後,蓮花味精逐漸陷入困境。
2000年,“味精緻癌”的謠言四起,引起消費者恐慌,這成為蓮花味精走下坡路的開始。
2002年,蓮花年度淨利潤暴跌86.71%,僅剩0.19億元;2003年,出現上市後的首次虧損,直接虧損1.45億,市場佔有率從巔峰時的43.4%,驟降至4.9%。
從此,蓮花味精就再也沒有回覆到巔峰時的狀態。
我查看了很多媒體報道和分析報告,總結出了蓮花味精由盛轉衰的幾個原因。
先說謠言。
“味精殺精”,“吃味精會脫髮”,“味精緻癌”,2000年後,國內媒體上關於味精的謠言,確實製造了大範圍的恐慌,也確實對蓮花味精造成了衝擊。
但我看到的所有報道和分析報告,都沒有任何一個把蓮花味精的沒落單一歸因於謠言的,甚至連說是主要原因都沒有。
一個被刻意忽略的現象是,在蓮花味精沒落的同時,同樣是中國企業,同樣是味精製造商,同樣面臨謠言的衝擊,阜豐、 梅花、 伊品卻蒸蒸日上,其中 阜豐集團更是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味精生產商, 2023年味精銷售量達到129.13萬噸,味精收入約為103.38億元。
所以說,不管這個謠言是不是境外勢力的陰謀,蓮花味精的問題,都得到自身經營上去找。
第一個,戰略決策的重大失誤
2000年,蓮花味精啟動了“小麥替代玉米”的技術轉型,但太過於激進,小麥原料產線尚未穩定,卻又把玉米原料產線關停。
這導致味精產量迅速下跌,而生產成本激增,也直接造成2002年至2004年連續虧損。
此外,蓮花味精上市後,不差錢了,於2000年前後,就像當年的很多國企一樣,開始拓展各種和主業不相干的產業,並買地建廠——礦泉水、服裝、醫療器械、泡麵、麵粉、生物工程等等,導致主業投入不足
錢花出去了,但這些投資基本都以失敗告終,有的還背上了官司。
2003年,又趕上非典,小麥和玉米大幅度減產,原料成本上漲內外交困下,蓮花味精淨利潤才首次出現虧損。
第二個,公司管理混亂
2003年,蓮花味精首次虧損時,項城國資委調查就發現企業內部存在嚴重的“跑冒滴漏”問題:
項城市一些人私接亂拉,或者透過各種關係,無償使用蓮花集團的水、電、氣,蓮花集團為此每年新增成本3000萬元左右,外接水、電、氣的單位和個人有2300多個。
很多管理人員透過“打招呼”的方式進入企業,以至於管理層無法應對後來的市場競爭。
員工偷盜原料、虛報庫存、違規報銷等行為普遍。2002年改制後的國有獨資體制導致權責不清,管理層決策遲緩,甚至出現"負責人不負責"的亂象。
而且,2024年5月,蓮花味精還被證監會查出大股東貪腐問題,數目高達8.58億元
更嚴重的是,蓮花味精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體系,但存在制度不完整、流程不清晰、執行不規範等問題。
2004-2014年間,企業因資金去向未履行審批程式、資訊披露失實等違規行為,被監管通報處罰多達11次,涉及金額累計4.3億元
第三個,環保困局
味精行業是高汙染行業,1994年~2004年,蓮花味精因汙染嚴重多次被媒體曝光。1997年,在上市前夕,蓮花味精終於摘掉重點汙染企業“黑名單”的帽子,但隨後幾年中,當地群眾對蓮花味精偷排汙水的舉報從未中斷。
2003年,蓮花味精就因偷排汙水被罰款1200多萬元。
治理汙染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尤其是環保法頒佈後,更是加重了味精企業的成本,束縛了味精中小企業的發展。上市之初,蓮花味精就投資數億元進行環保改造和技術升級,結果不如人意。
環保給資金造成的壓力,汙染使得負面纏身,對蓮花味精都是沉重的負擔。
04
蓮花味精是面鏡子
因為以上這些,2000年之後的蓮花味精,債務負擔沉重,有數十億元的貸款和數千萬元的對外擔保,所剩資金甚至無法保障正常生產。
加上產品太多單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結構性轉變,蓮花味精沒能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做出升級,錯失了雞精、醬油、蠔油等調味品的市場機遇。
而面對謠言,因為缺乏公關經驗,蓮花味精也沒能及時地予以回應,並實施消費者教育。
既錯失轉型升級的機遇,自己的主打產品又陷入謠言而無力應對,蓮花味精的外部危機,反而成為了競品的機遇。
以太太樂和家樂為代表品牌,透過“天然提取”“複合鮮味”“保留營養”等話術,成功將雞精塑造為味精的升級品。
儘管雞精中味精含量達35%到40%,但一旦消費者的認知被重構了,產生的結果將大大超出人們的意料。
所以在我看來,其實不用管這些謠言是不是境外勢力的集體圍剿,儘管“味精緻癌”的謠言加速了市場的萎縮,但對比同樣處境的阜豐、 梅花不斷增長的事實,可見企業內生能力才是存亡的關鍵。
蓮花味精的衰落是內生脆弱性與外源衝擊共振的結果,但我們的輿論場,卻把主要精力放在陰謀論上,宣揚悲情敘事和民族主義情緒,卻忽略了這場對決中,對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開放市場環境中,技術迭代能力與消費者心智佔領,已成為決定企業存亡的重要競爭力。
蓮花味精的沒落,本質是傳統國企在市場化轉型中的系統性失敗,期間暴露出來的管理失控,戰略失誤,錯失升級機遇,固守單一主產品,忽視輿論戰等問題,都為中國食品企業,乃至整個中國企業提供了一面鏡子。
《紅樓夢》裡,就有這樣一面鏡子。正面是美女,反面是骷顱。骷顱雖醜陋,但卻可以救人。而一味沉溺於正面美好的幻象,無法自拔,最後只能走向毀滅。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