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式的短劇行業,如何在多線協同中尋找秩序感?

作者|李靜林
“我們電梯每天都人很多很多,但大家都幹勁兒十足,為了做好內容參與者都在自驅,追進度、追專案,好像進入大樓,人的腳步和語速都不自覺加快了。”剁椒去重慶拜訪麥芽傳媒時聽員工這樣描述工作日常。
短劇行業像一艘疾馳的飛車,人人都得努力跟緊節奏。
山海短劇的導演說,他一週時間就得拍完100集短劇,而這只是行業的平均水平;麥芽傳媒人力總監告訴剁椒,每月面試、招聘最高峰要達上百人;豐行文化內容製片人表示,多線並行是常態,同期最多有30部短劇在進度中;……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誇張數字卻是短劇行業的常態,極致協同,步履不停,快馬加鞭。
這是一個腳踩風火輪,飛速變化,不斷製造數字“奇蹟”的行業。據《2023短劇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路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而彼時中國電影市場規模也只有五百多億。預計2024年,短劇市場規模就將超500億元。
可貴的是,短劇並不是賠本賺吆喝,其商業化價值同樣顯眼。《哎呀!皇后娘娘來打工》24小時使用者充值金額破1200萬元;《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24小時充值金額破2000萬元;《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單日充值破2000萬;《無雙》上線48小時投放消耗破5500萬、8天投放消耗破1億……
是金礦就會引的大批淘金者蜂擁而至,短劇在供需兩端都呈現出快速迭代的趨勢。

短劇拍攝現場

精品化是供給端的明顯趨勢。即便在製作時間極度壓縮狀態下,短劇公司依然在探索精品內容的方向,製作成本水漲船高。據瞭解,目前一部精品現代劇成本在60-80萬元間,民國、古代題材成本則高達80-100萬元。市面上湧現出不少口碑、流量、商務多贏的精品短劇。山海短劇董事長周培金就對剁椒堅定預言:這個行業最終一定會轉向精品化製作。
多元、均衡是短劇使用者的一大特點,不管是一線還是二三線城市使用者,從年輕人到銀髮使用者,都有可能成為短劇受眾。隨著短劇在製作、分發、訂閱模式等方面愈加成熟,短劇的精品化、系列化趨勢呈現出加速進化的勢頭。
“快”,成了描述當下短劇行業方方面面最貼切的詞彙。高速發展意味著活力,意味著機遇,但若深入到行業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不少痛點亟待解決。無論從短劇公司內部管理還是內容創作維度,這個行業距離「成熟」尚有段距離。矇眼狂奔不可取,藉助有效的協同工具,或許可以幫助行業提速的過程中保持穩定。
在快速迭代、多線協同中尋找秩序感
一個行業的發展狀況,從參與者規模中能最直觀感受到。

當剁椒第一次去某短劇公司拜訪,偌大的工區有3/4空著,當一個月後二度前往時已經坐滿了新人,幾乎都是95後,00後的佔比極高。前後一個月對比明顯,站在工區感受到的視覺衝擊強烈。這是一幅短劇行業典型的人員流動圖景,哪怕是新公司,都在以肉眼可見的極快速度完成建制。

隨著業務精細化要求增加,業務量級提升,山海短劇在很短時間內人數翻番,從300人激增到700人。
西安豐行文化很早便開啟短劇業務,2021年底進入行業一直做到現在。一開始公司只有十幾個人做短劇業務,2023年底是轉折點,去年下半年短劇邁進千萬分賬、百億市場規模,幾乎一夜之間人人談短劇,做短劇,豐行文化切換賽道,全部All in於此。2023年,豐行的專案《無雙》從三天五百多萬投放做到單日一千多萬投放,幾乎呈幾何式增長。

行文化《無雙》 

業務大爆發,團隊跟著就開始擴張。2023年7月前只有兩個導演帶兩個組,到2023年底已經組建了八個組。進入2024年至今,豐行的團隊又是以百人規模在壯大。
年輕人像潮水一樣湧入這個行業,短時間相關公司組織建設還未成型的時候,就要面臨複雜的人力管理局面。麥芽傳媒人力資源負責人告訴剁椒,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直屬彙報下屬最高近30人。麥芽用「扁平化」一詞形容自己的公司管理,行業高效運營的代表如麥芽也會面臨管理半徑逐漸失焦的情況。
管理30人和管理100人,乃至管理上千人,管理模式和挑戰都是不同的,麥芽傳媒CEO何雲長感慨道。與他有同感的還有豐行文化創始人李濤,他表示:“管理半徑快速延長,讓人倍感壓力。
管理痛點由此產生。
短劇行業的現狀就是,不僅行業是新的,入行的人也是新人。剁椒觀察不少短劇公司乾脆就開在傳媒、藝術類院校周邊,源源不斷走向社會的畢業生,正是這個行業的主力軍。難以計數的“小白”湧入行業,管理自然要投入更大精力和成本。
行業發展是動態過程,每天都會遇到新問題。短劇行業的人員更迭快,一批一批新人進入,公司在招聘和新人培訓上要花費的功夫很大。另外,行業日新月異,前後腳進入的新人可能面對的環境就有很大差異,相關企業需要有不斷更新的行業知識和標準化工作規範等資訊提供給新人,讓年輕人快速融入,並緊跟行業變化。
山海星辰利用飛書各項工具解決了招聘和新人培訓的難題。利用飛書入職一張紙,將待辦事項和入職資料在第一天傳送給新人;在飛書雲文件中完善入職指南,可以設定某部門專屬新人指南,針對某員工單獨設定試用期目標,在眾多資訊中精準定位需要關注的內容,幫助新人儘快適應工作環境。

山海星辰使用飛書招聘

何雲長說:“我的狀態是經常坐在車上就得拿出耳機開會,需要非常高效的資訊共享工具。”麥芽傳媒會藉助飛書妙記、飛書雲文件等工具隨時開會。日常管理中,資訊的沉澱、儲存和共享十分重要,何雲長介紹道,我們所有的覆盤總結、培訓影片資料都能實現線上化的呈現。
“自驅力更強、效率更高,資訊更透明”,這是麥芽傳媒改善工作方法,透過數字化工具實現資訊沉澱、迭代後的直接感受。
爆款是如何誕生的?
提升組織管理無異於磨刀,磨刀不誤砍柴功,對短劇公司來說,最終的收成一定是爆款作品。
但爆款製作談何容易,據瞭解,規模化的短劇公司差不多一週便要上線15-30部作品,至於收到的合作小說劇本,每週能有300-400部左右。篩選劇本之後,每一個立項的短劇都要經過專案籌備、開機拍攝、殺青、後期剪輯全過程。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公司要同時應對多個專案同時進行,專案多線並行、人員分配交織、環節環環相扣,如何在短平快的節奏中把握好節奏,平衡效率和質量,對短劇公司是一大考驗。
李濤就表示:“影視行業流程涉及非常多人與人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需要有工具讓管理者清晰看到專案進度。”他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困境,4月份時豐行共拍了13部戲,這是公司歷史以來單月專案最多的一次。李濤明顯感知到前期組的統籌協調出了問題。“量太大,前期包括製片統籌、服化道、美術等環節,協調的都非常吃力。”

豐行文化的短劇專案多維表格總表

何雲長也講述了一個非常細節,但又每天會面對的痛點。“我們的短劇業務很多,在拍的專案也很多,這裡會涉及很多演員的管理,且很多演員和專案還存在交叉的情況。”
總的來說,短劇精品化背景下,在節奏快、專案量大工作節奏中,製作爆款不能靠天,也不能靠個人的靈光乍現,需要用數字化的方式管理短劇製作的每個流程。
這些公司在解決問題上選擇了相似的工具,飛書雲文件、飛書多維表格等。
產出劇本環節中,編劇和導演的協作至關重要。飛書雲文件可以線上協同操作,離線之後也能快取,透過旁批參與者還能清楚看到各方需求,例如導演期望的成片風格、特效、音效等各種細節。檢視歷史的功能,不同版本差異透過高亮方式標註,也能讓各方全面把握專案進度。
周培金講到,飛書解決了我們內容部的協同問題。劇本創作可以在飛書上即時進行,不會丟失檔案,能夠即時看進度。編劇也可以即時跟進,劇本籌備到什麼階段,“從拍攝、後期到上線,我們都用飛書進行一體化管理。” 

山海星辰的劇本庫

多專案並行過程中,用飛書多維表格統籌,每個專案拆分具體環節,還能標記專案進度。麥芽傳媒同時可能會管理1000名內外部演員的檔期、進度,也是透過飛書多維表格,“演員型別樣,分類也很細,不光有主角、配角,比如根據演員的外形,分類為武打型還是其他,透過線上資源庫,導演和編劇可以在其中清晰地對演員進行摘選。”

麥芽傳媒的演員庫

過程中,傳統方式下老闆想要掌握進度,可能需要一個組一個組打電話溝通,費時費力,但當有了數字化協同工具後,專案進展清晰直觀,李濤說:“專案前期統籌最麻煩,導演、製片、拍攝、場記、服化道等,工作量巨大,且不同專案相互交叉。現在我們只需要做個表,把每一項填進去,及時更新進度,多部門協作的效率就非常高。”   

行文化的道具庫

核心就是透過數字化工具,形成「工作流」,每一步都標明進度和資源分配,每一環都可追溯追蹤。越是要和時間賽跑的工作,往往越需要在前期準備和規劃上下足功夫。
標準化,傳統影視行業的未竟之事
透過前文幾家公司的故事,我們可以總結出,短劇行業事實上一直在探索“數字化推動標準化”的程序。無獨有偶,這正是傳統影視行業多年來追求的事情——像好萊塢一樣的“工業化”,一直在求索,但始終沒能達到理想程度。
中國電影工業化難是長期的課題,導演郭帆曾說:看到海外電影工業,電影製作的整個過程都是可以量化拆分的,電影被拆分成一個個專案組,分門別類對接道具、攝影、特效等工種,高效地完成任務,曾被深深震撼到。的確,中國電影行業仍然是一個以“人”為主導的行業,行業大環境“人情”味過重,內容產出製作過程中標準化程度不高,“電影工業化是我們的短板,我們在腦海中想象的畫面和鏡頭,拍攝中卻常常不知如何實現,只能不斷嘗試、反覆實驗。”
被海外成熟電影工業震撼的郭帆,同樣也是摸索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行動者。郭帆表示:“工業的核心是什麼?是把不容易被量化的東西量化、標準化。為什麼要標準化?標準化、量化後,這樣才能被分配。我們要做的是把本身模糊的東西標準化和量化,並且要在基於人情的環境下把它推進下去,這是我覺得中國電影工業化的一個雛形。”
雛形一詞,說明傳統影視行業的工業化之路,才剛剛開始。
有趣的是,傳統影視人多年求索的境況,非常有可能在新興的短劇行業中實現。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短劇行業的從業者,尤其是一把手,都在有意識地利用數字化工具,為工作全流程制定可行的SOP。
短劇行業的標準化探索走在前列有充足的理由支撐。首先正如前文所述,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組織管理難題和專案流程管理難題擺在眼前,迫使眾多企業不得不想辦法改造工作流程。幾乎只有不到一年時間,大多公司極速擴張,專案蜂擁而至,懟到眼前的問題意識,倒逼企業一把手引入數字化工具。其次客觀來看,正因為短劇行業的「新」,才讓所有參與者沒有包袱,甚至沒有太多可以直接照搬參照的經驗,因此能做到從一開始就用標準化思維解決問題。
憂患意識是短劇行業從業者普遍具有的,行業發展太快,競爭太過激烈,今天是這樣可能明天就徹底反轉,李濤給剁椒講起一個故事:《無雙》爆的當晚我和兄弟們喝慶功酒,我說取得成績可以驕傲,但不要對外,要放在自己心裡。第二天回到公司我就跟所有人說,成績已經過去,我們被推到山頂,但山頂風很大,被吹下來就會摔得很慘。
正是這種時刻懸在頭頂的憂患意識,讓短劇行業的數字化探索有了一個先決優勢,各大公司幾乎都是“一把手工程”,自上而下效率極高地推動了工作方式變革。
何雲長表示,開始麥芽選擇了一款協同辦公軟體,但解決不了問題。後來用了飛書,但這才是工作的開始。“管理模式的改變一定是一把手工程”,老闆下場推動辦公協同軟體的普及,“企業到一定規模後,改變辦公習慣是很難的。”怎麼辦?何雲長選擇用獎金激勵的方式,誰切實透過改變工作方式提升了效率,就會獲得獎金,老闆只需要做從0-1的事情,剩下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作為一家定位為內容機構的公司,在內容管理上有諸多不確定性,要實現規模化、矩陣化,在管理中要考慮如何用數字化工具等複雜手段”。
據剁椒瞭解到,目前短劇行業中排名前15的頭部公司,有8家在使用飛書。這超過二分之一的比例背後,是對高效協同、極致效率的共同追求。
高速發展的行業最怕基底不穩,擔心只能收割一波快錢,速生速朽。顯然短劇從業者都在盡力避免這樣的慘象發生,而他們的用功著力點是清晰的,除了在本業務範疇內提升能力,還會花大量精力財力改善工作方式,從一開始就要建立某種行業共識:數字化、標準化是讓行業在快速軌道中,行穩致遠基本功。
從飛書這個不約而同的選擇或許可以推論,用數字化推進行業標準化,已經是短劇這個高速奔跑的新興行業的共識。
話題互動:
短劇從業者,聊聊你使用飛書的體驗?
推薦閱讀
爆發式的短劇行業,如何在多線協同中尋找秩序感?
點選觀看

↓↓↓


如需商務合作後臺回覆【商務】
如有轉載需求後臺回覆【轉載】
更多文娛產業背後的經濟邏輯,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