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處世之道:容

容言,則日有所進;容事,則事無不成;容人,則人無不和;容己,則心有所安。

富書作者:涼夏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道德經》曾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瞭解常道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會公正,做事公正才會周全,做事周全就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長久,沒有危險。
天然的珍珠,源於蚌對外來侵入微小異物的獨特反應。
沙粒、寄生蟲等會在蚌受到損傷時侵入貝殼體內,蚌沒有選擇消滅異物或者逃避。它用生命的力量去溫暖、打磨雜質,不斷分泌珍珠質將異物層層包裹。
蚌足夠包容,隨著時間延長,原本粗糙不堪的雜質,最終化成了熠熠生輝的珍珠。
蚌的包容將雜質化成了珍珠。
包容,是人生大智慧,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處世哲學。

容言之惡

《資治通鑑》中講:“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聽信單方面的話,就分不清是非。
置身事內,每個人都只能看到部分,無法看清全貌,當局者迷,如果有人及時指出問題,要虛心聽取。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如何才能明辨是非?”
魏徵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前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由此可見,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作出錯誤的判斷。
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對下邊的情況一清二楚而不被矇蔽。”
唐太宗說:“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
同樣,我們在生活中也應傾聽不同的聲音,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各種觀點,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孟郊在《投贈張端公》中寫:“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
寬恕他人的胡話,能贏得尊重,成為更優秀的人。
一次採訪中,趙麗穎被問及如何看待網路上的攻擊。
她回應:“有時候人們說出一些不好聽的話,這並不代表我就要生氣或者反擊。
我選擇寬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角度,而這些話往往只是他們情緒的一種宣洩。”
無論說什麼,都是別人的自由,我們管不了別人,只能管好自己。
一路走來,任何人都能對我們產生評價,有的評價是誇獎建議,有的評價是無端指責和情緒宣洩。
我們需要做到,真正的建議就聽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無端的指責就忽視,不為別人的情緒買單,走自己的路,管別人說什麼。
人與人相處,多一分寬容,能夠提升德行和水平,也能夠修身養性,使自己更加豁達開朗。

容事之量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泰山和河流能如此高大、深廣,是因為不拒絕任何微小的土壤和溪流,具有無限的包容性。
人也是這樣,心有多大,世界才會有多大,想成就一番事業,需要放大格局,有容事的量。
公元206年,劉邦攻入關中地區。
秦王子嬰和秦朝大部分官員都已經投降,很多人主張嚴懲秦朝餘孽,以洩民憤。
劉邦深思熟慮後,說:“秦朝有些官員助紂為虐是被迫從事政務,他們本身並無大過。只要願意為百姓服務,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
對忠於國家,為百姓謀福利的官員,劉邦給予重用;對殘酷剝削百姓的官員,劉邦進行懲處。
劉邦對秦朝官員既寬容又審慎,根據官員具體情況作出決策,既保留有價值的管理人才,又清除了害群之馬。
這種處理方式幫劉邦快速穩定關中地區局勢,秦朝官員心甘情願跟隨劉邦,為他效力。
人心如水,你投之以桃,我報之以李;你予我以寬容,我報之以尊重。
人活一世,要經歷風風雨雨的洗禮,能容事的人,碰到再大的難題,都能控制好情緒,更不會為了意料之外的事情煩悶苦惱、大發脾氣。
眼界窄了,世界便擁擠不堪;胸懷寬了,天地自然遼闊。
一位乘客坐公交車時坐過站,催促公交車師傅趕緊停車並伸手打師傅。
在乘客和師傅推搡過程中,公交車和一輛正在行駛的小轎車發生撞擊,隨後墜入長江。
寬容如陽光,照亮他人也溫暖自己;刻薄似冰霜,傷人傷己兩敗俱傷。
心胸狹窄者,遇事易生計較,憂愁連綿不絕;
心胸寬廣者,遇事則能包容,智慧日益增進。
無論世事是否如我們所願,都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這樣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加成熟和理性,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變化。

容人之過

《荀子·非相》中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為人處事斤斤計較,只會讓人敬而遠之,自斷前途。
賢能的君子能夠容納疲沓軟弱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容納別人的錯處,恕人如恕己。
李嘉誠在商業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因其寬容和仁厚的品質而著稱。
他曾主導一個大型房地產開發專案,他的合作伙伴王先生負責財務規劃,王先生因疏忽導致計算錯誤,工程進度受阻。
李嘉誠得知後沒有大發雷霆,他溫和地跟王先生說:
“我知道這次是你的失誤,但我相信你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一起看看怎麼補救。”
王先生感激涕零,後悔做重要工作時疏忽大意,承諾儘快解決問題,使專案得以順利進行。
這次合作後,王先生對待工作更加用心,多次為李嘉誠其他的專案提供寶貴的意見。
李嘉誠用寬容待人,收穫了一員大將,真乃聰慧之舉。
馬克·吐溫曾說:“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怒。”
寬容是一種涵養,是一種氣度,是一種善行。
唐初皇室鬥爭中,魏徵積極為太子李建成出謀劃策,還曾建議李建成除去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後並沒有對魏徵的行為懷恨在心,他說:“我知你忠直,故召你入朝。”
李世民用開闊的心胸,將曾經的政敵變成擁護者。
防人不如和解,敵對不如寬厚。
想要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寬,寬容必不可少,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就能贏多少人。
寬容待人,手有餘香。
寬容帶來的反饋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瞬間幫助到你,即使沒有幫助,也不會招致仇恨,你對別人寬容,別人也會返還給你寬容。
寬容待人,是每個人應修煉的一種生活藝術。

容己之省
《論語·學而》有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容己者,非縱己也,必先內省,而後修己,以臻完善。”
君子致力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根本,就有做事的方法。
容己的根本,不是放縱,而是先自省,而後改變、完善自己。
林徽因曾在清華大學建築學課堂上,講解複雜結構的構造原理,她注意到,儘管自己詳細解釋,學生們還是面露困惑。
課後,林徽因沒有忽略這個問題,她反思後覺得應該在課堂上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也嘗試用更多例項和案例來輔助教學。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林徽因的教學課程變得生動有趣,教學水平顯著提高,她的這門課給新中國的建築學人才們留下深刻印象。
人來到世界之初都是一無所有,起跑線相同的兩個人,若干年後也會有非常大的差別。
成長過程中,決定一個人前途命運的點就是“容己”,面對困難,選擇改變還是逃避。
改變的過程可能痛苦,也需要一點勇氣,但咬咬牙克服後會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逃避會短暫避開難題,但只要往前走,曾經阻礙前行的障礙還是會出現,又一次面臨前進和逃避的選項。
果斷一點,碰到問題趁早解決,自省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自己。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貪嗔痴,是人性的普遍弱點,是容己的最大敵人。
熱播劇《追風者》中,魏若來被央行錄取,鄰里齊聲祝賀,曾經的金融大鱷爺叔出場,說:
“到了銀行,本事可以慢慢學,記住要戒貪,更好控制慾望。”
容己,就得持戒除貪,戒能生定;
定力深厚,斷滅嗔心;
智慧顯露,愚痴障除。
人的一生,無論怎樣活,都有一個先決條件:容不下自己,就容不下萬物;容不下萬物,就沒有幸福
願你能戒除貪嗔痴,不斷自省,發現自身問題,完善自己,擁抱美好的生活。
《道德經》中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有大格局的人,像水一般能滋養萬物、包容萬物。
容言,則日有所進;
容事,則事無不成;
容人,則人無不和;
容己,則心有所安。
點個在看,願你寬容待人,被世界溫柔相待。
《遮蔽力》暢銷2萬冊,加印5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作者簡介:涼夏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青允,排版:閔晶,校對:夏夢之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注富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