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作戰轉型中的美軍困局

西方學者呼籲:低成本、智慧化無人系統正在重塑戰爭方式,而美國在相關領域存在明顯缺陷。值得借鑑,下面是他們的詳細看法,特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
無人作戰轉型中的美軍困局
今年六月,烏克蘭和以色列軍隊分別實施了近年來最為大膽的兩次軍事行動。6月1日,烏克蘭透過“蜘蛛網行動”,將數百架短程一次性攻擊無人機秘密送入俄羅斯境內,成功摧毀或重創至少11架俄軍戰略轟炸機。緊接著,自6月13日起,以色列發動“雄獅崛起行動”,利用同樣以零部件方式偷偷運入伊朗、後期組裝完成的攻擊無人機,精準摧毀伊朗的防空系統,使其獲得伊朗領空的全面控制。這兩次行動的共同點在於:每架無人機的造價不過幾千美元,卻能摧毀價值數千萬乃至上億美元、且難以替代的高階軍事裝備。
這些戰術上的驚人勝利,標誌著戰爭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儘管烏克蘭和以色列仍依賴昂貴的傳統武器系統,尤其以色列在對伊朗的打擊中大量使用了有人戰機,但在戰場上,無人化武器系統——尤其是融合人工智慧技術的型號——正變得不可或缺。據烏方稱,目前戰線上高達七成的人員傷亡由一次性無人機造成。美國前國家人工智慧安全委員會主席、谷歌前CEO埃裡克·施密特甚至在2024年指出,低成本無人機的興起已經讓坦克這類老式武器“形同報廢”;埃隆·馬斯克也曾發文嘲諷那些仍在製造F-35這種有人戰機的“傻瓜”,並預言“未來戰爭屬於無人機”。
然而,美國國防部目前的資源配置仍嚴重傾向傳統武器系統。6月22日,美軍出動125架飛機(其中包括7架造價達20億美元的B-2隱形轟炸機)打擊伊朗核設施的“午夜鐵錘”行動雖顯示有人高階武器仍有戰場作用,但也突顯出美國尚未真正完成戰略重心的轉移。五角大樓每年仍投入數百億美元維持航母、F-35和坦克等系統,卻僅在2023年的“複製者計劃”中撥出5億美元用於低成本無人機。與高強度現代戰爭所需的規模相比,這遠遠不夠。
實現“高低混編”部隊結構,即以大量廉價裝備配合少量昂貴平臺,是當前的關鍵轉型方向。美國必須彌補過去幾十年過度集中於高端系統的失誤,提升部署大批次、精準且廉價無人系統的能力,同時也要將這些新技術有效整合入現有體系。否則,五角大樓將無法在戰前有效威懾敵方,甚至失去贏得戰爭的能力。
烏克蘭的“蜘蛛網行動”和以色列的“雄獅崛起行動”證明,精準打擊型“叢集殺傷”武器即便面對技術先進的對手也能取得毀滅性成效。烏克蘭此次行動依賴多項新技術:一是開源自動駕駛系統,能在操控訊號遭干擾時依舊自主導航;二是AI識別演算法,透過掃描烏克蘭航空博物館中蘇俄機型的3D影像,訓練無人機辨識俄軍轟炸機。烏軍不僅成功將上百架無人機跨越2000公里滲透進俄境,還一舉重創俄軍停放在空軍基地內的高價值目標。
類似地,以色列則在戰前數週就已將無人機零件偷偷運入伊朗境內,並在本土組裝完成後,對伊朗深處的防空系統實施奇襲。在兩個案例中,無人機的低成本不僅提升了攻擊效率,也製造了巨大的“非對稱消耗”。例如,烏克蘭宣稱共擊毀俄方40多架軍機,其中經商業衛星影像驗證的11架戰略轟炸機本身價值遠超無人機數百倍。俄一架空中預警機造價達3.3億美元,圖-95轟炸機也要2.7億美元,而烏克蘭用來攻擊的四旋翼無人機每架僅需600至1000美元。據估算,“蜘蛛網行動”總成本僅11.7萬美元,遠低於一枚俄軍Kh-101巡航導彈,甚至比美國援烏的“標槍”反坦克導彈還便宜。
這類“精確叢集打擊”武器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可快速量產,烏克蘭目前年產量已達百萬級,而俄軍的轟炸機隊即便開始重建也需多年,戰力恢復遙遙無期。若戰爭持續拉鋸,依賴高價傳統武器的國家將難以承受這種消耗,甚至可能被技術上“低配”的對手拖垮。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和伊朗也迅速學習了這類戰法並加以反擊。莫斯科對“蜘蛛網行動”的回應是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幾乎壓垮基輔的防空系統。伊朗則對以色列實施了多輪無人機和導彈攻擊,雖然大多數被攔截,但仍引發以色列和美方對攔截彈庫存不足的擔憂。反擊迫使以軍投入戰機持續打擊伊朗發射點,造成每日消耗數億美元的軍費。
儘管低成本無人機戰力驚人,但傳統武器系統依然不可或缺。以色列在打擊伊朗核設施中,正是先用無人機突破防空,再派出有人戰機完成對納坦茲等高價值目標的精準打擊。伊朗甚至未發射一枚地對空導彈,美以戰機毫髮無傷。俄軍也常透過“沙赫德-136”無人機消耗敵防空,然後再用導彈打擊重點目標。
當然,一味依賴廉價系統也有限制。例如,伊朗雖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無人機力量之一,但由於空軍現代化程度不足,仍難對以色列軍事和民用設施形成有效威脅,無法迫使對方改變戰術。
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勝利,靠的是海空炮火協同開啟缺口,讓地面部隊成功登岸。今天的“協同作戰”則需在高階與低端武器間靈活整合。“蜘蛛網”、“雄獅崛起”與“午夜鐵錘”三大戰例共同說明:未來國家必須在高低兩端都具備充足能力,才能真正威懾敵人。
當前,美國在軍事力量結構轉型上的遲緩正日益顯現,其在“低端系統”——如低成本無人機、無人偵察平臺等方面的投入很少。以其2024年國防預算為例,“複製者計劃”僅獲得5億美元支援,僅佔整體預算的0.05%。這與現代高強度戰爭對無人化、智慧化、叢集化裝備的需求極不匹配。以美國目前的軍費規模來看,完全有能力將這類投入提升十倍甚至更多,從而加快裝備更新、部署靈活應變的低成本平臺,包括海面無人作戰艦艇在內的新型武器系統。
然而,即使在“精準叢集打擊”逐漸成為作戰新正規化的今天,美國也不可能完全放棄對高端系統的依賴。隱形轟炸機、核潛艇等仍是其全球戰略佈局中的重要支柱。歷史教訓一再證明,忽視戰爭形態變革的國家往往在實戰中遭受重大挫折:無論是珍珠港被航空兵擊沉“海上堡壘”,還是英法百年戰爭中重騎兵敗於遠端兵器,皆說明“代差”轉換將重塑戰場格局。
美國當前正處於戰略兩難之中:一方面,其高階體系固化嚴重,難以快速轉型;另一方面,盲目依賴新技術也可能導致戰力脫節。美國若無法建立兼具傳統壓制力與前沿創新力的複合型作戰體系,其戰略威懾力將持續被稀釋。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