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知道,咱東方人講究個“是藥三分毒”,看病也要“看緣分”,不僅要考慮當下的療效,還得考慮對身體整體的影響以及對後續生活是否有副作用,所以國外的醫生“應急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所以,在臨行之前,小編也給大家準備了一點臨行tips——那些必須在國內治好的病。
眼睛


每個人應該也多多少少有自己造訪醫療機構的節律。在出國留學、形成新的生活節奏之前,大家一定要提前計劃好這方面的問題;另外,千萬要保管好隱形眼鏡、隱形牙套等小醫療器械,它們雖然算是生活中的“上層建築”,但也像我們的命根子一樣,一旦丟了就會很麻煩。
當你在國外身心俱疲、渾身感覺不對勁的時候,可能會列出長長的症狀清單,挨個科室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然後淪為各種天價藥、安慰劑、副作用、不對症的奴隸,本來沒什麼大礙都得被治出真病來……
這種時候,你最需要的可能真的是一個能對你的氣血不足、不明紊亂進行一站式服務的中醫,這樣既省了“落地即無縫對接醫院七日遊”的勞累,又往往能逃過烈日下擁擠排號被一管管抽血的恐怖;如果不是什麼急症,這真的是價效比很高的選擇了! PS:由於中醫爭議還蠻大,所以不算推薦,不排斥的可以當做一個途徑(如果有好的中醫,也可以在評論區推薦給我!)
就是說,雖然中醫在走向世界,但老外學習中醫總歸需要一個過程,這些經歷可能也不像聽起來的那麼有趣:
笑死,老約翰中醫店,和洛杉磯市第一人民醫院一樣滑稽…

倫敦的朋友注意了,小心被騙!真正的中醫不會一問三不知,他恨不得把你最近在幹什麼都說出來…

emmmm白人老中醫,我祝他成功吧…

經典鐵胃留學生的行李箱:整整齊齊碼著垃圾速食; 經典非鐵胃留學生的行李箱:先帶十斤胃藥,別的再說
除了老生常談的飲食問題,還有應對輕症如感冒藥、鬧肚子、失眠、頭疼等等的“救命藥”,雖然在家裡都是永遠儲備充足的OTC,但需要的時候突然發現身上沒有這些吃習慣了的藥,確實會像天塌了一樣。
吃藥其實也挺看緣分的,有些藥是咱們從小到大以身試毒過的,肯定更保險一些…畢竟誰都不想小題大做地動不動上醫院折騰一圈,再領回一堆不認識的五顏六色小藥片吧?

雖然我們留學去的大多都是發達國家,但“發達國家”的意思可不是“什麼都買得到”。樓下藥店十塊一盒的連花清瘟,出海後身價直接變成二十刀;國內遍地都是的清涼油、止咳糖漿,到了老外手裡搖身一變成為來自東方的寶貝神藥。
這時候,有一箱子存藥好似坐擁一箱金銀財寶,可要讓大意地以為自己身體很抗打的留學小白眼紅死了。


對於有長期慢性基礎病的小夥伴來說,這個問題就更嚴肅了。日常吃的藥一定要拜託醫生多給開一點,至少要留夠在國外安頓下來、找到靠譜的開藥渠道之前的量。
短短假期回國補充物資,熱情幫忙開藥的七大姑八大姨不瞭解情況,笑你這樣是去荒野求生的麼。讓他們看看這個情況,怕是立刻就要笑不出來,轉而感嘆孩子命硬了…
因為急性闌尾炎,差點死在醫院…
扁桃體發炎化膿,醫生開了“薯片”

臉部肌肉拉傷,骨頭錯位,醫生踢皮球給牙醫,牙醫變身整容醫生,打了兩針瘦臉針…看不到,就不存在問題唄?

可以見骨的傷,也只能得到醫用膠水…

我只能說洋人有洋人的治病方式,這點我理解不了但大為震撼。
“下飛機第一站是去看醫生”不是說著玩的!
有些小夥伴可能要在假期拔智齒、做小手術,或者做一些醫美什麼的,這些事情一定要提前計劃,最好別臨時起意。因為開刀縫線之後是會有一段困難期的,很可能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清理傷口、換藥、及時解決發炎感染等問題。等急性恢復期過了,不需要特別關注的時候再出國上學,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自己換藥不方便、可能再次感染、各種小藥膏被海關來回端詳……
有些小朋友第一次自己出門,確實不太會照顧自己。沒準在長途飛機上胡吃海喝,結果還沒落地就上吐下瀉到想回家。
不管你承不承認,中國人一生講究水土,一旦留學的國家客觀上鳥不拉屎或者主觀上和你氣場不合,加上學業、人際等方面的壓力,再鐵打的身體也會生出一堆毛病。

另外,如果學校所在地有一些特殊的感染風險,或者當地政府有防疫要求的話,也要記得提前找方便的地方打好疫苗,並且準備好相關證明檔案。

“去醫院”是很多留學生海外歷險記中的重要章節,有的時候真的羨慕那些平時謹慎+運氣好,從未受過看病之苦的人。趁著還在國內,抓緊“治未病”把全身上上下下修復一遍也不為過,確保自己準備好出行了再出發,以免留下後患。
– end –
戳這裡關注我們👇,留學路上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