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放榜季,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人終於收到了夢寐以求的offer,為幾千個日夜的努力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但根據美國大學招生諮詢協會報告,現在的申請者人均提交7-10份申請,甚至還有人交了20份。對不少大學來說,隨著收到的申請數量的激增,錄取率也會降到歷史最低水平。
被拒的這一刻,失望、沮喪、自我懷疑的情緒可能會如潮水般湧來,但是別擔心,有時候被拒也可能是命運在為你安排更好的道路。
在收到拒信的那一刻,我們該如何調整狀態,將手上的這副牌打好呢?

當你收到拒信時,比起一氣之下的衝動行事,不妨嘗試一下“48小時原則”:
用48小時的時間來處理所有的情緒——憤怒、失望和沮喪,然後再進行其他計劃。
它既可以幫你接納被拒帶來的真實的情感,同時又能防止陷入長期的情緒低落狀態。
在這兩天裡,你可以:
-
不要對未來做出重大決定,比如擇校、Gap Year
-
關掉社交媒體,畢竟無可避免很多人會曬offer
-
和能夠為你提供指導的家長、老師、朋友聊一聊
-
寫下你此刻的真實感受(注意不要在公開平臺上記錄)

在做出具體決定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到底想從夢校得到什麼?是看上了具體的學術課程,地理位置還是排名?
給自己列個清單:
-
你想從夢校得到什麼?
-
這些因素可以在其他學校找到替代嗎?
-
又有哪些因素是夢校獨有的?
根據《福布斯》報道,80%的情況下,我們都能從其他學校找到“夢校平替”。所以弄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才更有助於你坦然面對被拒的沮喪。

而且比起那一紙offer,大學申請給我們帶來的成長是韌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與其沉溺於被拒絕的失落,不如將其視為人生方向的一次轉變。這種心態的轉變不僅僅是正向的思考,更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為你尚未探索的選擇打開了大門。
美本申請的不是填字遊戲,只要成績達到多少、只要獎項拿到多少就一定會被錄取,沒有人能說清被拒的具體原因。但最終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學生與學校之間不匹配。
要麼是學校沒有足夠的名額容納每一個合格的申請者,要麼是學校基於一些學生無法控制的因素,認定該學生不太適合。無論哪種情況,糾結於這扇關上的門都毫無益處。
當不再糾結於“為什麼不是我?”,而是轉而思考“我在哪裡能夠真正茁壯成長?”時,才能幫你走好接下來的每一步。

從近五年的Waitlist轉正統計來看,以UCB和UCLA為例,他倆Waitlist轉正的人數經常是四位數起步,轉正的機率還是相當大的。
伯克利20-21年轉正率高達32.74%(1,651人),23-24年仍保持24.71%(1,191人);UCLA疫情年轉正率19.22%(1,779人),23-24年回升至11.94%(1,400人)。
如果你打算Waitlist搏一搏單車變摩托,你可以:
按照學校要求接受Waitlist名單,在學校指定的截止日期之前確認、提交接受Waitlist的表格或郵件並支付押金。
仔細閱讀學校給出的Waitlist轉正指南,檢視是否有額外的材料要求。比如一些學校可能允許提交更新的成績單、推薦信等,儘量按照要求提供材料。如果學校沒有明確不接受材料,還可以寫一封Love Letter,表明自己對學校的心意。
如果學校允許,可嘗試聯絡招生官,表達你對學校的熱情,詢問是否還有更多機會來加強你的申請。但要注意不要太過頻繁,以免引起反感。

新生申請被夢校拒絕也沒關係,美本並不是一錘定音的,我們還可以透過轉學來“逆天改命”。
其實在美國,本科轉學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學生會因為學校提供的學習資源有限,或者無法適應某個學校的生活而提出轉學申請。
美國大學對待轉學生的態度也很友好,一是因為本校轉學生能增加學生群體的多樣性,給校園帶來活力。二則是因為轉學生的成績和分數是不需要提交給U.S.News的,也就是說轉學生的資料不計入排名,因此大學有更多餘地去招收自己想要的學生,還能透過轉學生支付的學費來增加財政收入。

從資料來看,很多Top30名校的轉學錄取率都要高於直申錄取率。比如Vandy轉學錄取率18.9%,是直申錄取的3倍;藤校裡康奈爾是轉學難度最低的,共有834人拿到轉學Offer,轉學錄取率12.7%。
如果你有轉學的打算的話,可以提前做好應對,比如選擇能夠轉到目標院校的課程;保持優異的成績;與能夠為你寫推薦信的教授建立良好關係;研究院校之間的學分互認協議等等。
菌菌知道,為了申請夢校,你付出了無數個日夜的努力,精心準備文書、提升成績、豐富自己的經歷…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但請記住,大學的錄取決定並不能定義你的價值和未來。我們也見過太多同學在經歷了申請的挫折後重新振作,在其他學校綻放光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收拾好心情,調整好心態,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潛力。無論接下來你作何選擇,都將成為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