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終於有人像造iPhone一樣造相機

Sigma BF
美麗的愚蠢
2007 年,iPhone 橫空出世,蘋果成為全球數碼科技的焦點。
作為一家全面佈局個人數碼產品的公司,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人會好奇地問:如果蘋果做相機,會是什麼樣子?
可惜的是,隨著移動影像時代的到來,蘋果的態度已經足夠明確——對普通使用者來說,手機就是最好的相機。
在 iPhone 影像能力不斷進化的今天,蘋果推出獨立相機的可能性幾乎已經降為零。
但如今,這個願望竟然在另一種形式下「成真」了——適馬推出了 Sigma BF。
這臺相機,實在是太果味了。
就像 iPhone 幹掉鍵盤那樣,幹掉轉盤
一直以來,相機都有自己獨特的設計語言。
在百年前的膠片時代,相機是一個不需要電池的純機械裝置,造型五花八門——只要能把齒輪、機械快門、光圈和膠片裝進一個外殼裡,它就是一臺相機。
進入數碼時代,大多數相機沿襲了膠片時代中期的單反結構,保留了五稜鏡與反光板,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軍艦頭」造型。
再後來,索尼憑藉 Alpha 系列無反殺入市場,憑藉無反強悍的對焦效能與影片規格,迅速帶動相機市場由單反向無反轉型,不過即便是無反,軍艦頭的設計依舊延續,尤其是在高階專業機型上佔據主流。
進入移動影像時代,智慧手機的崛起對相機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僅靠專業路線已難以支撐相機廠商的發展。
為了挽救市場,各大廠商在形態上開始探索新的可能,復古設計便是其中之一。
富士將曝光三要素(ISO、快門、光圈) 重新設計為機身上的實體轉盤,去掉軍艦頭,採用光電混合旁軸取景器,再配合易上手的膠片模擬,創造出一款兼具情懷與實用性的相機——X100 系列。
沒錯,這就是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子茅臺。
從某種程度上說,一直到今天,無論是專業旗艦機,還是復古旁軸相機,設計的核心目標始終是提升操作性與可玩性,遵循的都是實用主義的極繁設計,將盡可能多的功能,儘可能多地給使用者。
而與極繁設計對應的,是極簡設計。
極簡主義的興起比相機晚得多,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60 年代,在風格派、包豪斯學派和日本傳統美學的影響下,極簡設計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極簡主義代表人物 Dieter Rams 秉持「少即是多」理念設計
但在那個時間,相機已經從旁軸向單反形態演變,由於當時相機的專業性與功能性都比較強,所以並沒有過於受到極簡設計思潮的影響。
而適馬 Sigma BF 的設計,就是從歷史長河中,拎出這條未走過的路。
Sigma BF 採用 Unibody 一體化工藝,由整塊鋁金屬精雕細琢七小時打磨而成,呈現出極致的簡約與精密,而目前,適馬每天只能製造九臺 Sigma BF。
機身設計遵循剋制而理性的美學——正面卡口右側採用菱形紋理 提升握持感,另一側則保留光滑的金屬表面,整體重量僅 338 克,輕巧而精緻。
就像喬布斯和 Jony Ive 用 iPhone 顛覆手機鍵盤一樣,Sigma BF 幹掉了相機上絕大多數按鍵。
Sigma BF 的機身僅保留:
快門鍵
兼具方向鍵功能的轉盤
三個功能按鍵
機身兩側分別設有一個 USB-C 介面和一個掛繩孔,再無其他介面,簡約至極。
更特別的是,Sigma BF 所有按鍵均無機械結構,反饋完全由機身內建震動馬達模擬,如同 iPhone 的 Touch ID 或 MacBook 觸控板,按下去的「咔嗒感」其實只是精準的觸覺模擬。
Sigma BF 不是美麗廢物,搭載了 2460 萬畫素的全畫幅 CMOS 感測器,面積是主流影像旗艦手機一英寸感測器的 7.35 倍。
這塊感測器支援以 6K 的規格拍攝 30 幀影片,或是以 120 幀拍攝 1080P 的影片,同時提供了 L-Log 專業色彩格式。
同時,Sigma BF 機身內建了 230GB 儲存空間,可以儲存 14000 張 JPG 格式照片或是 4300 張 RAW 格式照片,徹底解決儲存卡遺忘的困擾。
與其他廠家一樣,在與移動影像爭奪市場的大環境下,適馬為 Sigma BF 準備了十三種膠片模擬,讓零後期使用者也能輕鬆拍出充滿膠片質感的影像。
Sigma BF 一共推出了兩個顏色,分別是富有光澤的銀色,以及更深邃內斂的黑色,為了 Sigma BF,適馬還專門推出 9 顆同色銀色鏡頭,保持了設計與視覺的一致性。
Sigma BF 的極簡設計,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源於它的名字。
適馬的 CEO 山木和人介紹,BF 的名字來自日本茶道中的「美麗的愚蠢(Beautiful Foolishness)」
這個詞來自於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宗師千利休的名言:
如果只有一個水壺就可以做茶道,那麼有很多器具是件愚蠢的事情。
千利休批判過度依賴器具的行為,認為過多的裝飾反而掩蓋了茶道的本質。他主張「簡素」,即透過去除冗餘,讓「茶」本身成為焦點。
說白了,就是不要捨本逐末,喝茶就喝茶,不要老看茶具。
而適馬的理念也是如此,攝影就攝影,不要老被相機的條條框框轉移注意力。
於是用減法將相機上能去掉的東西都去掉,留下的,就叫做 Sigma BF。
由 Ola Rindal 拍攝於 2024 年 12 月
美麗的代價
適馬將這種迴歸本質的設計思路稱為「美麗的愚蠢」,但我想先談談美麗的代價。
Sigma BF的極簡設計最直觀的犧牲,是取消了機身物理轉盤 。
這意味著快門速度、光圈與感光度三個攝影中最核心的曝光要素必須透過螢幕背後的菜單系統調節,儘管適馬優化了選單層級,將關鍵引數置於一級選單,並保留了鏡頭上的實體光圈環,但指尖與引數之間的物理阻隔依然存在。
在街頭攝影的黃金時刻,或是光線突變的瞬間,攝影師需要的往往是條件反射般的引數調整 ,而反覆點按螢幕的操作,讓 Sigma BF 更像是在辦理繁瑣手續的職員,而非在決定性瞬間果斷扣下快門的獵手。
這種設計哲學的代價,是將速度與直覺讓渡給了純粹。
Sigma BF 的絕對方正造型與大尺寸螢幕,帶來了更尖銳的視覺衝擊,但同時也失去了取景器的存在。
這意味著攝影師在強烈的陽光下也必須頂著螢幕的反射構圖,而固定式螢幕又進一步放大了這一缺陷——拍攝高角度的鳥群時,你需要仰頭與太陽角力;拍攝低角度的花瓣時,又不得不跪地與塵土為伴。
這種設計哲學的代價,是將構圖的自由變成了角度的妥協。
最後,在做減法時,適馬將人體工程學也給減掉了。
除了背面右上角一個微小的弧形凹陷,Sigma BF 金屬機身的稜角與平面像一塊精密切割的板磚,長時間握持時,指尖會感受到金屬的冰冷與堅硬,哪怕有菱形紋理輔助,但在長期的握持下,手指一定會痠軟。
說好聽點,這是充滿「Less is more」設計哲學的相機,而說難聽點,這看起來像是一塊可以拍照的門鎖。
真·「鎖尼」相機
這臺充滿果味的相機,不僅外觀像蘋果,連骨子裡的控制慾都一樣——蘋果曾透過取消 Home 鍵、耳機孔、物理鍵盤等果式犧牲,推動使用者接受全面屏、無線生態和觸控互動;
而 Sigma BF 也打算以去轉盤化、固定螢幕、無取景器的極簡宣言,引導使用者適應新的互動方式,甚至改變使用習慣,讓他們在適應的過程中,逐步認同這套設計邏輯,最終成為理念的擁護者。
沒有完美的相機,只有合適的相機
不過,我依舊認為 Sigma BF,是一臺好相機。
可能有觀眾看到這裡,已經有些懵了——我為什麼在指出了 Sigma BF 學到了蘋果的「壞習慣」後,卻說它是一臺好相機?
答案很簡單,相機市場遠比 Mac 的封閉生態更開放。
選擇 macOS,意味著你只能使用 Mac,蘋果在上一次對 MacBook 機身多功能介面大舉屠刀,只留 USB-C 時,macOS 使用者也只能忍著繼續用下去。
但相機的核心功能是拍照,不選 Sigma BF,各家相機廠商依然提供豐富的選擇。
換句話說,Sigma BF 並沒有強迫使用者接受它的設計,而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理念——它不求討好所有人,而是讓真正認同它的攝影師,獲得專注拍攝的純粹體驗。
在適馬正式推出 Sigma BF 以後,已經有不少的媒體或是 KOL 已經拿到了機器,我翻看了不少文章或評價。
在鋪天蓋地的評論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文章,評論區都會不可避免地滑向一個深淵——比較。
每當這種時刻,現有器材便如同閱兵般被一一列隊檢閱,而對比物件則要直面所有競品的優點,被放在放大鏡下逐一剖析,最終在無可避免的短板中敗下陣來。
這是唯引數論的狂歡。
而面對那些只著重引數角度的言論,其實相機市場早就給了回應——市場上的選擇的確足夠豐富,但依舊沒有完美的相機。
有的相機為風光攝影師設計,用上億畫素堆砌細節;有的相機主打輕便,讓使用者能隨時揣進口袋;有的相機追求直出色彩,讓新手無需修圖也能出片。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產品,哪怕是各家的全能型旗艦,也只能做到全面的均衡,而非全面的極致,無法從引數上勝過所有相機。
站在足夠專業的角度上來看,Sigma BF 當然有種種缺點,但問題在於,這種專業、唯引數論的視角,可能恰好是一種權威的傲慢。
你不能拿馳騁賽道的跑車去對比山地腳踏車——它們追求的,本就不是同一條終點線。
在 Sigma BF 的官方網站上,適馬在一切介紹的開頭寫道:
它摒棄了繁瑣,但卻充滿力量;它創新,但卻植根於攝影的起源;它旨在陪伴您度過每一天,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即興之美。BF 兼顧了效能與簡約,並將重心迴歸到最重要的方面:您的照片。
照片來自 @適馬
並非所有人都是佈列松,能對各種拍攝場景的光影變幻瞭然於心,總能在進入環境前精準調整引數,然後像快槍手或刺客般,迅速捕捉街頭瞬息萬變的故事;
也並非所有人都是婚禮攝影師,需要長時間握持相機,時刻準備按下快門。
Sigma BF 的存在,更多是憑藉設計與美學,讓人願意帶出門,挎在腰間,遇到想要記錄的場景時,再抬起手來認真記錄下值得記錄的一切。
正如畫家會選擇一支最趁手的畫筆,歌手會挑選最契合自己嗓音的話筒,那樣,Sigma BF,理所應當地也會被需要的人選擇。
文 | 周奕旨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