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有書”,關注【影片號】
專屬直播好禮等你來拿


文 | 有書聆音 · 主播 | 一凡

歲月迴圈、時光往復,當屋頂的雪花越發玲瓏皎白、樹上的枝葉越發落寞枯黃時,冬至就到了。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說: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作為冬季的重大節氣,冬至向來被視作“陰氣至盛、陽氣始生”的關鍵期。
這是陰陽消長、否極泰來的季節,也是我們順氣養生、自我滋養的好時節。
此時的我們,最宜順應節氣的轉變調整身心,透過嚴寒的表象讀懂冬至的智慧,把握好屬於自己的“冬至時節”。

吃三食,迎冬至
《晉書》上記載說:
“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節日;
其重要程度不亞於過年,故民間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每逢冬至時節,人們都會收集新鮮的果蔬和其他應季食物,來供奉神明、祭拜祖先以及宴請親友。
1.“賀冬”嘗新品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冬至是陰極陽生的日子,所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吉祥之日來慶賀。
只是“賀冬”的習俗,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北方民諺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冬至這一天,北方人大多會吃新麥製成的水餃和餛飩。
而南方俗話講:“大冬大似年,粑粑先上前。”
南方人在冬至時節,最愛吃湯圓、餈粑以及米團等稻米制成的食物。
不過,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不管是吃餃子還是湯圓,人們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來慶賀冬至、喜迎吉祥。
2.“養冬”食果蔬
李白詩云:“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黃。”
寒冷的露珠洗白了梧桐和楸樹的樹葉,凜冽的霜雪催黃了林中的柑橘和柚子。
秋冬時節,並不是只有凜冽的寒風和蕭瑟的景象,苦寒的霜雪之下,還孕育著許多甜美多汁的柑橘。
柑橘一身都是寶:
果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既美味又能美容養顏;
葉子搗汁可以幫助疏肝理氣、消腫散毒;果皮泡茶能夠化痰消腫、止痛解渴等。
因此柑橘也成了冬至必吃果蔬之一。
此外,冬至時節,除了柑橘類水果,人們還會採食蘿蔔、白菜、蓮藕等時蔬,調理身體。
3.“儲冬”吃補品
老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冬至是自然界陰陽升降的重要轉折點,也是我們滋補養生的黃金期。
此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肉類,更易被身體吸收,發揮滋補的功效。
而鯽魚,就是符合這一進補需求的上等佳品之一。
民間諺語說:“冬吃鯽魚夏吃鯉,從此不用醫生理。”
冬天的鯽魚富含優質蛋白和各種維生素,不僅肉味肥美;
而且對脾胃虛弱、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患者,都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
所以冬至時節,許多人都會為家人選上一條肥美的鯽魚,以滋補身體。


忌三事,平陰陽
古籍記載,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冬至之後,氣溫驟降、天寒地凍,蚯蚓不得不團起身子、蟄伏過冬;
接著,便是物極必反、陰極生陽,麋鹿的鹿角感受到陽氣自行脫落;
此後山林解凍,岩層深處的泉水恢復流動,慢慢回溫。
在短短的半個月裡,陽氣一天比一天多,天地萬物也從封閉慢慢走向復甦。
此時,為了呵護好體內初生的陽氣,我們一定要記好冬季養生禁忌。
1.忌生冷,溫補養胃氣
古人云:“冬至一陽生。”
冬至的陽氣雖然開始萌動,但局勢上依舊是“陰盛陽衰”;
人體內的陽氣依舊很“弱小”,需要精心呵護才行。
而生冷的食物大多屬性陰寒,如果我們像夏秋一樣飲食、不忌生冷,不僅無法起到“呵護陽氣”的效果;
反而會造成體內的陰陽失衡,繼而損傷脾胃,出現各種腸胃疾病。
所以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調整日常飲食,多吃溫補之物,少吃粘硬、生冷的食物。
2.忌暴暖,驅寒助陽氣
《素問》有云:“寒為萬病之源。”
許多疾病,都和寒氣入體有關。
而冬至之後,隨著寒潮和冷空氣的活動越來越頻繁,天氣會越來越寒冷,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寒氣入體。
於是很多人為了禦寒取暖,便厚衣重裘、大火烘烤。
殊不知,這種“暴暖”,雖能短暫禦寒,卻容易擾亂體內的陰陽平衡,導致新陳代謝紊亂。
所以冬至養生,既要忌嚴寒,也要忌暴暖,勤脫勤著(zhuó),驅寒護體。
3.忌乾燥,生津降火氣
俗話說:
“冬天常喝羊肉湯,不找醫生開藥方。”
冬至之後,寒氣凝水汽為霜雪,空氣中的水含量越來越低;
加上很多人為了驅寒,經常會食用大熱、辛辣的食物。
但是冬季主封藏,人體的新陳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狀態,很容易導致內火堆積,出現上火症狀。
而據《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性溫味甘,具有“治虛勞寒冷”功效,既可食補、又可食療。
因此冬至常喝羊肉湯,既能防寒滋補壯陽氣,又能生津止渴降火氣,簡直一舉兩得。


養三氣,禦寒冬
《莊子》說: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人的生機能量由人體的元氣所構成, 元氣充足則生機勃發,消散便導致死亡。
而冬至作為陽氣初生的關鍵節點,不僅是我們護養體內陽氣的重要關頭,更是我們養氣養生的最佳時期。
而冬至養生,一定要調整心態、靜心養氣。
1.養煙火氣,家人相伴
《後漢書》記載道: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冬至又名“亞歲”或“小年”,在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的遊人都推掉其他事務,百官放假;
所有人都會像過大年一樣,與闊別已久的家人一起聚會、享受團圓。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在充滿儀式感和煙火氣的團聚中,每一餐熱氣騰騰的美味佳餚,每一句家人的噓寒問暖,都將化作無形的能量;
充盈每一顆孤獨寂寞的心,溫暖每一個飽經風霜的靈魂。
所以這個冬至,不妨減少出門、迴歸家庭,用濃濃的人間煙火氣,養一身能抵禦風霜的正能量。
2.養孩子氣,心態積極
詩云:“行過冬至後,凍閉萬物零。”
冬至雖然陰氣最盛,但地表尚有“餘溫”,真正的寒冷,通常是在冬至之後。
此時,數九寒天、萬物凋零,天地間一片蕭條的景象。
想要熬過這段酷寒時光,除了一具強健的體魄之外,還須養一身孩子氣。
孩子氣,是一種蓬勃不息的生命力,更是一種無論世事沉浮、仍舊初心不改的堅持力。
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氣,我們才能“身處嚴冬、心在暖春”,滿含希望地熬過生命中的“至暗時刻”,等到暖春的到來。
3.養書卷氣,沉澱積蓄
《黃帝內經》上講: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氣”有正邪之分,邪氣入體會導致身虛體弱,只有善養正氣,身體才不容易被邪氣所侵。
而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不僅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還能幫助我們脫離低階趣味,洗練自身的氣質,涵養浩然、清正之氣。
今年冬至,不如放下俗塵雜事,圍爐煮茶、靜心讀書。
在氤氳的茶香中,為自己沉澱蓄力,用書卷為自己燻一身破除萬邪的浩然正氣。
▽
“莫為蹉跎恨,今宵夢最長。”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至短、黑夜至長的日子。
但是沒有一個黑夜不會過去,沒有一個黎明不會到來。
與其惋惜流逝的光陰,不如珍惜當下的時光,吃好三食、忌好三事、養好三氣,用最積極的姿態,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
最後,點亮【在看】,願你我都能初心不忘、調整身心,安度生命中所有的“冬至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