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暑假到來,又一批留學生要奔赴海外求學了,而那些在“史上最難申請季”裡被藤校選中的幸運兒,接下來將面對什麼?是童話故事裡“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麼?
但不少過來人學長學姐表示:“
你們的幻滅可能剛剛開始
”。

今年放榜季,外網一位普林斯頓在讀大三韓裔男生犀利“揭黑”藤校生活:布朗很怪,賓大不是好地方,UC伯克利嚴重危害心理健康……
這條不到5分鐘的影片裡,積攢了上千條家長評論:



真實的海外大學生活,究竟是什麼樣?
本週六,趁著暑期,我們特別邀請到了3位“藤校&頂尖文理學院在讀生”分享真實就讀體驗&文理科未來就業前景:
-
宇宙中心的常春藤精英教育,真的如想象中這麼美好嗎?
-
在哥大/西北/明德學院就讀,到底是什麼體驗?
-
大U和文理學院有哪些區別?在美國學習生活有哪些注意點?
-
學數學/創意寫作/國際經濟政治/經濟統計這些專業,未來有哪些就業方向?
本次活動無直播,無回放,
僅限80人,目前僅剩個位數名額,掃碼預約,先到先得👇

在活動開始前,先看看本次活動主講人之一金鉉同學的分享。他從上海平和到美國Top10文理學院——明德學院,從申請,學術,費用以及校園體驗等多個維度對比大U和文理學院的區別。

相比較英聯邦國家的大學申請,美本大學申請一直以來被冠以最“玄學”的名號。
相比較主要看重校內GPA績點和標化分數的公立大學而言,私立大學尤其是文理學院在挑選學生上往往有著獨特的錄取偏好,“玄上加玄”。
一方面一些文理學院會很看重學生的個人獨特的價值觀體系和學校的是否吻合。
例如常年排名前五的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作為具有傳統的女校,在選擇學生上往往會偏好於在活動、校外學術等方面展現出明顯有女權主義思考的學生。

而另一方面,文理學院也喜歡“抱團群暖”,例如加州地區的5C聯盟(包括波莫納學院、CMC、哈維穆德學院、斯克瑞普斯學院和匹澤學院),以及Swarthmore,Haverford和Bryn Mawr組成的貴格會三小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文理學院的錄取其實也是有一定的參考性可言的。
對於具有“小常青藤”(Little Ivies)之稱的十餘所新英格蘭地區的頂尖文理學院而言(包含Amherst College, Bowdoin College, Hamilton College, Middlebury College, Wesleyan University和Williams College等),在錄取學生的標準上其實有著不少的相同之處:相比較絕大多數大U,學校會更看重學生的社群意識和領袖意識等品質,同時也會更喜歡學生的多元性特質。
此外,我個人覺得文理學院會在更多細節和角度上的審閱學生材料:由於絕對申請請人數較少,文理學院的招生官會有更多時間去審閱學生檔案。
以我的學校明德學院為例,在招生的過程中學生委員會,招生委員會和教授委員會進行討論,並各自佔到了最終決定影響因素的的1/3。

在學術角度來看,文理學院相比大U而言,所開設的專業往往較少,例如我即將就讀的學院明德學院開設了不到五十個專業,而在以“全面”著稱的B校加州伯克利開設的部門(Department)就高達168個,還不包括跨專業學科(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因而在專業的豐富度上文理學院往往趕不上大U:例如如今幾乎佔據中國學生文科申請的半壁江山的傳媒和新聞學等相關類專業只在Pomona, Davidson等小眾院校開設。同時例如工科專業和一些比較小眾的理科專業往往也不會開設。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對於基礎學科的高度關注,文理學院在許多人文社科專業往往有著非常強勢的排名,例如我的學校在國際關係專業等方面就非常突出,在USNEWS的國際專案最佳的全美排名中名列第二,僅次於紐約大學。
但同時在文理學院往往會比大U得到更多的關注。
例如在最頭部的文理學院Williams, Amherst等校的師生比可以達到比肩1:7,和最頂尖的私立藤校例如哈佛持平;在其餘穩定在Top10的文理諸校的師生比基本上也都保持在1:8左右。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文理學院的faculty(教職)可以單純理解為教授,而在絕大多數綜合性大學,尤其是在本科階段,這個資料都頗具水分:授課的老師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生以及博士生。
我關注到的,例如我在小紅書所關注的許多博主當中,哪怕在MIT等學校當中,許多研究生仍然會擔任許多有償助教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想要獲得更多和教授相處的機會,文理學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同時,按照常識(劃掉),教授往往處在教學和科研的象牙塔當中更長時間,對於學生而言,和在讀的研究生交流往往可以獲得關於“當下就業行情和進一步研讀”的本科畢業生永恆的兩難問題的更多經歷。

在這個部分,我不想簡單的來比較文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我個人覺得在不同階段和注重不同。
在食宿體驗上,文理學院的標準好像比較統一,據我所知,在其他美國文理學院就讀的學長學姐們的反應來看,標準的double和規規矩矩,但不至於難吃到難以下嚥的healthy diet(白人飯?),似乎在文理學院之間差異沒那麼大。
但按照我透過“賽博選校”關注的niche(插播一句,這個網站個人覺得更像美國的選校大眾點評,相比較對於各個其他大眾的留學申請網站例如USNEWS或者QS,這樣的網站能夠更好的反映出美國當地學生和家庭的需求)。

從校園活動和校園氛圍的角度來看,大U的校園由於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我打算單純從文理學院內部來看:大致上可以分為“東派”和“西派”。
東部的頭部文理學院在傳統印象裡一直被認為是preppy boy(預科學校畢業生們:美國的預科學校一般相比較大眾的公立高中會更加精英化)的去處,換言之非常“白”,例如我校的白左風就盛行不息。
但在西部,以5C為代表,以及包括Occidental在內的加州文理學院則是更加熱情洋溢的party school風格,例如CMC(Claremont Mackenna College)就有在雨季開始時全校狂喝酒的傳統lol.
在校內的硬體資源上,由於資金有限,文理學院在例如頂級的理科實驗室等領域往往和頂尖的綜合性大學有著較大差距,很多的裝置都是比較老舊或者欠缺的。(但一些文理學院在一些自然科學的裝置上也不乏亮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Wesleyan的天文望遠鏡就是新英格蘭地區最好的)。

但從校內的公共設施來看,文理學院由於校園的範圍比較小,步行前往各個樓基本上都在15分鐘之內,去使用運動類設施和休閒設施往往會更為便捷,在設施質量上也絕對不輸給大U:基本上小小的校園都會均配一個標準的18洞高爾夫球場,還會有頂級的滑雪場等高度依賴“村”的環境的體驗。
在學校能提供的未來就業資源上,由於文理學院的位置一般來說都會更為偏僻,因此往往只能在長假期去大城市實習。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華爾街的金融大鱷都畢業於文理學院,例如MBB的CEO級高官出自上述的“迷你藤”範疇內的東岸精英文理學院的比例相當的高。
同時由於文理學院學生數量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bro感”往往會很強,文理學院的校友網路往往更加牢固。
甚至在投行就業的獨立統計平臺的評選之中,Williams, Amherst和Middlebury三校畢業生在諮詢和投行領域頂流公司的佔比和西北,伯克利等T1高校持平,高於USC Marshall和CMU Tepper(均為商學院排名前五)。

在學費上,文理學院的費用往往和私立大U的費用持平,我的學校今年的總費用(學費+食宿)在83000美刀出頭,這個資料基本上和藤校的平均值差不多,從朋友那瞭解到明顯低於哥大,芝大和範德堡等校。
Top3(Swarthmore,Williams和Amherst)基本上會更低一些,在$75000-80000左右,在私立大學中也最多隻是中等。
但需要考慮到的是,文理學院的地理位置往往比較偏,因而在額外的生活開銷上會明顯低於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
因而綜合的成本其實是比大家往往預想的“貴族教育”要低很多的。
歡迎報名本週六,上海公益線下講座:“藤校在讀生”分享真實就讀體驗&文理科未來就業前景!
本次活動無直播,無回放,僅限80人,目前僅剩個位數名額,掃碼預約,先到先得👇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