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10萬選哪個做女友?”:新型黃色新聞,正在噁心當代年輕人

以下文章來源於小椰子專欄,作者小椰子

來源:小紅書@婷仔很忙

01
最近,熱搜上掛著這樣一件事,看得人憤怒不已。
有位女生,和自己同宿舍的其他5名舍友,相約一起去柳州旅遊。
之後,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系列旅行中的照片,包括一張宿舍6人合照。
來源:小紅書@婷仔很忙
沒想到,轉眼間,她們的合照就被一位擁有33萬粉絲的大V盜走,還配上了這樣的文字:
彩禮都是10萬,你會選哪一個做女朋友?
來源:抖音
影片發出後馬上爆火,獲得了1.1萬贊和2.6萬的評論,無數人對著這6個女孩的身材、相貌評頭論足。
而那位盜圖的大V,彷彿嚐到了流量密碼的甜頭,發一次還不夠,連著再發了3次。
文案更加惡臭,還給6個女生編造了年齡順序:
來源:抖音

這次的影片標題是:我們六姐妹都想結婚了,你願意給我個穩定的家嗎?

點開這人的主頁,你會發現都是這類造謠、意淫的影片:彩禮XX萬,你願意娶她嗎?
來源:抖音
被造謠的這位女生,第一時間去和那位大V溝通,結果卻被對方拉黑,態度極其惡劣,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
來源:抖音
好在後續,經過女生的堅持維權,造謠的賬號被平臺封禁,全部影片都被清空了。
但你會發現,這樣令人心塞的類似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屢禁不止。
比如亞運會期間,有女生跟朋友逛街的時候,路上跟工作人員拍了張合照。
來源:微博@Mi_ch_e
朋友把照片作為生活日常,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裡。
結果一轉眼,就被人惡意盜走,發到小某書上,捏造了一段香豔的故事:杭州地鐵要到老外crush微信!
來源:小紅書@小薇睡不醒

火了之後,又被其他營銷號瘋狂轉發,兩個被造謠的女生被各種無下限詆譭。

來源:網路截圖
有人拍了一段,自己男朋友給自己煮麵的影片,直接用嘴咬斷火腿腸。
結果,馬上被各大媒體掐頭去尾地轉發,配上聳人聽聞的標題:震驚!廚師竟然用嘴咬斷火腿腸,再放鍋裡炒給客人吃!
來源:抖音
時間、地點、事件全部都是捏造的,給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有人拍下了一名建築工模樣的中年男子,從她的車前路過的場景,卻給配上了這樣的文案:

來源:抖音
“聊了6個月的網友今天終於要見面了,他說他工作是搞土建的,平時穿著有點隨意,一直在找我,我要下去見他嗎?”
來源:抖音
200多萬的播放量、5萬多的點贊,讓影片中的男子火了,但人家根本就不認識影片拍攝者。
而且,人家老婆兒子也刷到了這條影片,跟他大吵一架,簡直就是無妄之災。
02
你會發現,如今各個社交平臺上,都充斥著這樣一種“新型黃色新聞”。
這個詞是由博主@差評君提出的,指的是:
簡短空洞、沒意義沒營養,有些甚至是時空錯亂、顛倒黑白的新聞。
除了剛才所說的那些看圖說話、全是捏造的新聞屬於新黃色新聞之外,還有像下面這種:女子坐在船上拍照,突然一條魚蹦到了船上。
來源:抖音

男子蹲在門口繫鞋帶,突然一陣大風颳來,狗子:怎麼個事?

來源:抖音

女子穿長筒靴坐飛機過安檢,被要求脫掉靴子,太“社死”了。

來源:抖音
男子忘記摘衣服吊牌,一彎腰把自己嚇得夠嗆……
來源:抖音

簡短、膚淺、無聊得讓人忍不住發出感慨:“沒有新聞其實可以不發的。”

他們卻偏偏要使用黃底黑字的加粗標題,好像是什麼重大新聞事件,再配上一段爛大街的“哎喲我的媽”、“你別笑”等浮誇的背景音樂。
再加上當事人後續採訪時的經典話術:“當時覺得挺有意思的就拍了,沒想到會火。
看完之後,往往得不到任何感觸和印象,有的甚至還是自導自演的假新聞。
來源:抖音截圖

一百多年前,紐約曾流行過一場轟轟烈烈的“黃色新聞”運動。

當時的“黃色新聞”,指的是充斥著大量煽動性、刺激性、暴力性的新聞報道,用來提高報紙銷量。
來源:網路
而今天的網際網路,沉寂已久的“黃色新聞”,正在以另一種看似無害的形式捲土重來。
少了些血腥暴力、誇張刺激,多了些無聊的雞毛蒜皮瑣事。
但這些內容空洞、毫無營養、低俗粗鄙、擺拍作秀的新聞短影片,被源源不斷地批次生產、複製貼上。
長久以往,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椰子能想到的,就有這2種。

03
1.文化精神枯萎
《娛樂至死》中,尼爾·波茲曼提到過,有兩種方式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
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牢籠;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鋪天蓋地的“新型黃色新聞”,正在讓文化日益變成一場滑稽的鬧劇。
媒體對膚淺流量的追逐,不但消解了新聞的嚴肅性、權威性,大眾的知情權更是被變相地剝奪。
當公眾的社會知情權被演算法操控,我們苦惱的將不再是如何獲取資訊,而是如何避開垃圾資訊。
就像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所說:“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解渴。
來源:網路截圖
2.我們淪為注意力經濟的犧牲品
也許有人會對“新黃色新聞”的批判嗤之以鼻:
“反正看個樂子,笑笑得了,又沒讓我花錢。”
但事實上,你的注意力其實就是最值錢的資源。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蒙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叫“看不見的大猩猩”。
他要求6個受試者,3人穿黑衣服,3人穿白衣服,然後互相傳球,一邊傳,一邊計算白隊的傳球次數。
活動開始後,隊員們開始傳球和報數。
就在這時,一個打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過他們中間,並停留了幾秒,甚至拍了拍胸脯。
但是,一直到活動結束,都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大猩猩。
來源:網路
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無意視盲”。
也就是說,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或物體時,他們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儘管有時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是很明顯的。
“看不見的大猩猩”,在有些情況下就代表著一些高價值的資訊。
由於我們的注意力全都被那些低價值的“新型黃色新聞”給吸引了,就沒辦法去關注了其他更有價值的資訊。
04
《淺薄》一書中曾這樣描述當下被垃圾資訊轟炸的人:
“你時常覺得耳鳴、目澀、注意力無法集中;你懶於記憶,習慣於張口就問;你不喜歡冗長的陳述和表達,喜歡直奔主題和搜尋答案。
也許,是時候主動擺脫這種困境,不給那些“新型黃色新聞”熱度,學會篩選、過濾資訊噪音。
別變成腦袋空空、沉溺於感官刺激的人。
你的注意力很貴,一定要審慎分配。
共勉。

作者:小椰子,用獨特視角解讀熱點事件,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公眾號: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往期好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