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百名兒童吞磁鐵進醫院?!TikTok挑戰或成“幕後黑手”

英國每年約300個小孩吞磁鐵進醫院
甚至因此做手術切掉腸子!
 其中有些還和 TikTok 挑戰有關?
在看似無害的小玩具背後,竟潛藏致命風險?!最近,英媒報道,英國每年約有300名16歲以下兒童因吞下磁鐵被送進醫院,還有人需要透過手術切除腸子,甚至有小孩因此喪命
南安普頓大學專家的研究指出,6%的吞磁事件與社交媒體有關,部分小孩模仿“假舌釘”挑戰,把磁鐵分別夾在舌頭兩側,結果不慎吞下。而這類“假穿孔”挑戰影片在YouTube、TikTok等平臺上屢見不鮮,卻極少伴有風險警告

圖源:Yahoo
而這些磁鐵往往來自於廣受歡迎的“DIY磁力球”,或者所謂的網紅玩具“解壓神器”小磁鐵,在身邊大量存在,輕輕鬆鬆就能買到
小小磁球竟成2歲女童的生死劫
在埃塞克斯郡的 Basildon ,兩歲的 Rebecca 原本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但直到那天,她不小心吞下了14顆長得特別像糖果的彩色磁力球,這些本是她哥哥的聖誕禮物,卻沒想到,這些小球差點要了這個小女孩的命。
圖源:BBC
起初,Rebecca 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有天突然嘔吐了一次,家人以為是普通腸胃炎,幾天後父母帶 Rebecca 去醫院檢查,X光片顯示,14顆磁球正緊緊“串”在 Rebecca 體內

圖源:Dailymail
這些小磁球強力夾住腸道組織,醫生只能為 Rebecca 進行緊急手術,不得不切除部分腐爛的腸道,才能取出磁鐵。
圖源:Dailymail
雖然 Rebecca 最終康復,但家人長期以來都心有餘悸。“我們家當時大概有600多顆那種磁球,它們可能藏在任何一個角落裡。”Rebecca的父親甚至用了一個巨大的磁鐵全屋“掃雷”,但仍不放心。
另一個悲劇:8歲男孩的生命被奪走
Rebecca 的事件並不是孤例。更令人心碎的,是來自北約克郡 Harrogate 的8歲男孩 Rhys Millum 的悲劇。
Rhys 聰明活潑,但他極其喜歡“冒險”,他因吞下10顆直徑3毫米的銀色磁球,小腸被刺穿,最終不治身亡

圖源:Metro
他並未告訴家人自己吞下了磁鐵,直到症狀嚴重時,醫院才透過CT掃描發現體內的磁球。而這些球已經連成一排,在他體內形成了30毫米長的“磁鏈”,對腸道造成致命傷害
事後調查顯示,Rhys 可能是為了嘗試在 TikTok 上挑戰“假穿孔”類的影片內容——在舌頭上下或臉頰內外夾磁鐵拍影片。

圖源:Dailymail
驗屍官在記錄結論時沉痛指出:“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Rhys並不瞭解這些磁鐵的危險性。”
社交媒體“另類挑戰”成幕後推手
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家長在網購這些“玩具”時壓根沒意識到潛在危險。消費者權益組織Which?此前調查發現,超九成在網上購買的磁性玩具不符合英國安全標準,其中一半存在嚴重風險。
圖源:Straitstimes
除了像上面提到的使用小磁鐵進行“假穿孔”的挑戰,TikTok此前還有許多“可能奪命”的挑戰:
睡覺封嘴挑戰 (Taping mouth during sleep)
圖源:NYpost
這一趨勢的流行,是因為有人開始宣傳睡覺不封嘴的危害,稱會導致一系列口腔疾病,然後便開始用膠帶封嘴睡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會缺氧、心臟驟停,非常危險!
窒息挑戰 (The Blackout challenge)

圖源:6ABC
“窒息挑戰”自2008年以來一直在社交媒體上流行,已導致多人死亡。由於死亡人數眾多,TikTok已禁止了相關話題標籤。這個挑戰包括一個人屏住呼吸,然後另一個人將他按在牆上,直至昏倒或窒息。(真的是拿生命在開玩笑!)
苯海拉明挑戰 (The Benadryl Challenge)

圖源:NYpost
這個挑戰是指有小孩會服用大量非處方過敏藥苯海拉明,目的是為了獲得“快感”併產生幻覺。據CNN報道,一名13歲孩子在參與此挑戰後死亡,報道稱他服用了12到14片藥。
碎顱挑戰 (Skull Breaker Challenge)

圖源:BBC
碎顱挑戰除了造成傷害,一無是處。一般是三個人並排站成一排面對鏡頭,中間的人不知道自己即將被騙參加挑戰。外面兩個人說服中間的人跳起來,當中間的人跳在空中時,外面兩個人將中間人的雙腳從下方掃走,導致他向後摔倒,脆弱的頭部直接砸到地上。這個挑戰已導致許多人頭部受傷和腦震盪。
火焰挑戰 (Fire Challenge)

圖源:The Advertiser
火焰挑戰中,TikTok使用者試圖透過點燃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然後迅速撲滅火焰來娛樂觀眾。使用者將外用酒精或汽油塗抹在身體部位上,然後點燃。據報道,有孩子在嘗試完成這個挑戰後嚴重燒傷或死亡。
……
諸像這樣的的“奪命挑戰”還有很多,往往透過社交媒體病毒式傳播來博眼球、博流量,卻讓不少人因此受到不必要的傷害,甚至失去生命!
作為社交媒體的使用者,我們大家也要警惕此類“流量至上”的畸形娛樂觀,健康和安全永遠是第一位,萬萬不可追求熱度盲目模仿!
🙌🏻
大家還刷到過哪些“危險挑戰”?
快來評論區分享一波
提醒更多還不知道的朋友
點選名片關注我們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