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你是否也想用輕鬆的方式,瞭解心理學的前沿研究?
iWanna Psypaper欄目陪你一起,走進那些新穎、有趣又貼近生活的心理學發現!本期內容包括——
-
對Crush突然下頭?你可能是“Love-ick”了!
-
怎麼才存下更多的錢?研究說:樂觀點!
-
通往幸福的捷徑,竟然是浪費時間?
-
吃抗抑鬱藥,還能談甜甜的戀愛嗎?
-
刷到就收藏?其實是大腦在囤安全感……
👀一起來看看吧!
📢iWanna Psypaper欄目開啟徵稿啦,如果你有讀到好玩、有意思、值得推薦的心理論文,歡迎分享給我們!一經採納,不僅有機會在平臺展示你的獨到眼光,還有獨家福利等你來拿哦~
對Crush突然下頭?你可能是“Love-ick”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前一秒還為Ta瘋狂心動,後一秒卻突然“下頭”,甚至連Ta走路的姿勢都讓你感覺不舒服。這種戀愛中的“斷崖式厭惡”,也被稱作“ick”。
近期,Collisson等人的一項研發現(Collisson, Saunders, & Yin, 2025),女性比男性更容易“ick”(63% vs. 39%),並且比男性更有可能經歷“ick”(75% vs. 57%)。
在TikTok上,最常見的引起女性“ick”的行為是:過於女性化、公共場合尷尬行為、講話讓人抓狂、穿搭災難、厭女行為等,比如把頭靠在女生肩膀上、在夜店聽歌識曲、穿了牛仔短褲、大聲呵斥另一個女生……
而男性最反感的行為則是:過度潮流、公共場合尷尬、講話讓人抓狂、外貌問題和過於男性化等。比如,沉迷占星術、公眾場合摔跤、用奇怪的網路流行詞、坐下腳夠不到地面……

TikTok 上關於“#Icks”中,女性和男性最常提及的內容類別、例子及其出現頻率。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出現“ick”的感覺呢?是不喜歡對方了嗎?
研究發現,“ick”背後的心理機制,可能與三種人格特質的人有關,換句話說,某些人會更容易在親密關係中體驗“ick”的感覺——
高厭惡敏感性:指一個人對“噁心”或“不潔”刺激的敏感程度。比如對異味、奇怪的行為、甚至是對方打嗝的方式都可能引發不適感。這類人在戀愛中更容易因為對方某個小細節突然“心死”。
自戀型:尤其是“權力型自戀”人格,即覺得自己理應擁有最好伴侶的那類人,會頻繁出現“ick”反應。Ta們對理想伴侶的標準極高,一旦對方的行為不合預期,就容易瞬間失望,甚至厭惡。
社會期望型完美主義型:這類人格特質過於在意別人怎麼評價自己,總擔心伴侶的言行“不夠體面”或“配不上自己”,也更容易因為“怕被丟臉”而對戀人突然反感。
戀愛裡偶爾的“不適感”並不稀奇,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陷入“love-ick”的迴圈,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在逃避不完美,還是在保護自己不將就?
怎麼才存下更多的錢?研究說:樂觀點!
同樣的收入,為什麼有的人月光,有的人能存下一個小金庫?
一篇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影響人們存錢與否的原因可能是樂觀程度,而且即使本身收入不多,樂觀的人也能把錢存下來。
什麼,樂觀的人更愛存錢?這是什麼說法?Gladstone和Pomerance(2025)的研究跨越了14個國家,使用了8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將樂觀、收入和儲蓄的關係深入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出奇地一致:樂觀主義者更傾向於省錢和存錢,並且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樂觀對存錢的影響更顯著。

自報儲蓄與樂觀程度之間的正相關關係。
雖然樂觀的人愛存錢有可能只是他們樂觀估計了自己的儲蓄。不過,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樂觀的人更有動力去存錢,比如為達到一個小目標而努力。
也就是說,理財第一步:先學會對生活有盼頭!
比如,設想未來要攢下的小金庫,然後為了達到這個長期小目標,將它分解到每個月要存多少錢,再分解到每天少喝一杯奶茶這些可執行的短期目標;或者,想象一個更好的自己,每天早上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一句鼓勵和肯定的話等等。
要是覺得月光也很快樂,享受當下也不失為一種選擇。畢竟,怎麼支配自己的財產,最終還是自己說了算嘛!
通往幸福的捷徑,竟然是浪費時間?
如果你每天都覺得自己很忙,卻很難從中感到充實和快樂,那麼你可能在體驗“時間貧困(Time poverty)”導致的幸福感匱乏。
時間貧困是一種日常生活中時間不夠用的彌散性感受,可以從三個維度考察——
-
時間長度:一天根本不夠用,光是工作就填滿了全部日程;
-
時間強度:總是很趕,連吃飯都在看訊息,休息也在想著下一個任務;
-
時間質量:雖然有空,卻感覺休息不好,因為一邊陪家人一邊還得處理工作,根本放不下心。
時間貧困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影響日常節奏,更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研究發現,時間貧困會促使人形成“過度生產率取向”(即試圖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從而降低幸福感。

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個人層面,還會波及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工作中的時間貧困不僅會提升個體的過度生產傾向,還可能“溢位”到生活中的自由時間,甚至傳導到伴侶身上。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長期被時間緊迫感困住,不僅自己難以放鬆,伴侶也可能受到影響,形成相同的高壓節奏,進而共同降低家庭幸福感。
我們以為總以為幸福會在忙碌之後自然到來,卻常常在不斷奔跑中錯過了它。生活不是隻有“完成”這一種狀態,也不應該是連續不斷的deadline。
有時候,停一停,並不是拖延,而是一種更深的自我照顧。那些看起來像被浪費的時間,不僅是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也幫助著我們保持身心健康。
所以,哪怕只有五分鐘,也請留出時間發發呆、伸伸懶腰,或者抬頭看看天空吧~
吃抗抑鬱藥,還能談甜甜的戀愛嗎?
最近,一項研究進行了大範圍愛情調查,篩選了33個國家、810名戀愛青年(48%為女性)的資料,結果發現:服用SSRI類抗抑鬱藥物的人與不服用的人相比,在浪漫愛情各項評估指標中沒有顯著差異。

採用二元邏輯迴歸分析了性別、心理健康問題、浪漫愛情的強烈程度、對戀人的痴迷程度、承諾程度、性生活頻率以及選擇性再攝取抑制劑(SSRI)使用之間的關係。
SSRI類藥物是一類常見的抗抑鬱藥,能夠透過提高血清素水平,緩解抑鬱症狀。曾有理論認為愛情會讓血清素水平下降(Fisher & Thomson, 2007),但最近的研究指出,浪漫愛情通常與血清素無關(Bode, 2023 ; Bode & Kushnick, 2021)。
此外,雖然SSRI類藥物有明確的性功能障礙副作用(Rothmore, 2020),但該調查結果顯示,SSRI類藥物使用與性愛頻率沒有顯著關聯。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經歷性功能障礙的人,不太可能發展出戀愛(喂喂喂……),或者戀愛可以補償這些副作用。
最後,SSRI類藥物雖然減少了強迫症的胡思亂想,但卻沒有減少浪漫愛情中的強迫性思維——“每天有多少時間在想喜歡的人?”。換句話說,戀愛的“魔力”並不會因為藥物而被削弱。
愛情從來不是“健康人”的特權,放心大膽地去愛吧,愛情比想象中更堅韌!
刷到就收藏?其實是大腦在囤安全感……
“到我的收藏夾裡去吃灰吧!”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囤積的不再是實體物品,而是各種形式的數字內容:網頁、截圖、檔案、影片、連結……而這種過度的儲存和收集行為,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數字囤積”(Digital Hoarding)。
最近發表在Current Psychology的一項研究(Zhang&Chen, 2025),對數字囤積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越豐富的數字資訊,越容易讓人產生囤積欲。
該研究透過感知價值模型,解釋了數字囤積行為背後的內在動機。研究者們在使用線上問卷調查(樣本數為834),並用SPSS與R Studio資料分析後發現,感知能力、感知豐富性和感知經濟性這三種主觀感知,都會直接促進數字囤積行為。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會透過提升個體的安全感,間接推動數字囤積的發生。

數字囤積價值模型。
換句話說,我們不一定真的需要這些資訊,但是收藏行為契合了資訊時代的心理需求,哪怕只是“留著以後用”,也能帶來一種掌控感和安心感。
要不要現在就開啟收藏夾看看,你都存過什麼好東西吧👀?
撰文 / 秦之韻、望天追風、石尚、清媛、Iris🐰 編輯 / Chris
Reference:
Bode, A., Kowal, M., Aghedu, F. C., & Kavanagh, P. S. (2025). SSRI us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romantic love, obsessive thinking about a loved one, commitment, or sexual frequency in a sample of young adults experiencing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75(000).
Collisson, B., Saunders, E., & Yin, C. (2025). The ick: Disgust sensitivity, narcissism, and perfectionism in mate choice threshold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38, 113086. Redirecting
Gladstone, J. J., & Pomerance, J. (2025). A glass half full of money: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wealth accumulation across the income spectru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8(1), 147–195.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530
Zhang, X., & Chen, X. (2025). What drives digital hoarding?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value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curity on digital hoarding behavior. Current Psychology, 1-14.
What's Most Likely to Give Daters "The Ick"? | Psychology Today Australia
孫曉敏,楊舒婷,孔小杉,劉臻臻,馬榕梓,原悅… & 李志航.(2024).時間貧困內涵及其對幸福感的影響:稀缺理論視角.心理科學進展,32(01),27-38.

👇
掃描下方二維碼
諮詢顧問老師,獲取免費申請建議!
轉發還可領取心理留學獨家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