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隨之而來:瀏覽器不就是個工具嗎?能裝外掛,能看網頁,不就夠用了?我們真的需要一款重新定義的「AI瀏覽器」嗎?當你開啟這些新品,或許答案就變得不那麼簡單了:這些瀏覽器不再只是網頁的搬運工,而是主動的交談者、整合者,甚至有點兒像「你的個人助理」。從首頁的提問框、到右側浮動的對話欄,從自動補全的搜尋建議,到能讀懂多個標籤頁語境的 AI 系統——這些全新的嘗試,正試圖打破多年來瀏覽器一成不變的互動邏輯。互動為王,輸入框與側邊欄的新戰場瀏覽器作為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上網工具,其實幾十年來樣貌和用法都沒怎麼變過——位址列輸入網址或者關鍵詞,點選連結跳轉網頁,多開幾個標籤頁……你可能沒細想過,這一套流程已經延續自上世紀 90 年代的全球資訊網初期。
即使後來各大瀏覽器增加了外掛擴充套件、隱身模式、同步書籤等功能,但使用者與瀏覽器互動的基本方式幾乎沒變。然而,AI 瀏覽器的出現,試圖在老舊介面和固化互動中撕開一道縫。各路廠商開始探索:有沒有更聰明、更高效的瀏覽器互動正規化?「輸入框」和「側邊欄」成了新戰場上的兩大焦點。以最近比較熱門的 Dia 瀏覽器為例,它的主頁簡潔,正中只有一個樸素的輸入框。
這是一種相對新的做法,有效和外掛類產品區別開來。早兩年,我們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瀏覽器裡的 AI」,可能是透過各種外掛或內建側邊欄,或者一些第三方外掛點選後在頁面側邊彈出的聊天視窗。這些新的 AI 瀏覽器也在探索更復合的側邊欄互動方式。也就是除了落地頁的對話方塊,側邊對話也是保留的。例如,Dia 瀏覽器在介面右上角放置了一個「Chat」按鈕,點一下,就會在瀏覽器右側滑出對話面板,供你和 AI 聊天。
可以說,現在做 AI 瀏覽器的思路是:一個都不落。把 AI 外掛在網頁端有過的表演,統統整合到一起。甚至是直接整合競品,比如同樣是主打原生 AI 瀏覽器的 Zen Browser。
不能說跟 Arc 有所相似,只能說是一模一樣。保留了 Arc 曾經飽受好評的側邊欄、小方塊收藏夾,還有磨玻璃畫風、空間分割等。要知道,而 Dia 作為 Arc 的胞弟,甚至是在最近才重新把側邊欄裝上。Zen 真是畫素級抄……啊不是,借鑑吶!換個角度想,這體現出來的是 Arc 團隊卓越的審美,他們的產品能爆火是有原因的。但是,後來者的模仿也反映出,整個瀏覽器品類並不豐富的玩法,「復興」才剛剛開始,就捉襟見肘。當「設計」成為爭奪焦點時,背後的技術能力就顯得更為關鍵。勝負點:上下文與跨頁記憶把 AI 融入瀏覽器的互動細節裡,只能在這場瀏覽器新戰中佔得一部分先機。但回到開頭的問題,「裝個外掛,不也能邊刷網頁邊問 AI 問題嗎?AI 瀏覽器和裝外掛有啥區別?」清晰的、一針見血的。過去我們用瀏覽器查資料,是怎麼操作的?搜尋、點進網頁、來回切標籤、複製貼上,再扔到 ChatGPT 問。哪怕裝上外掛,也不過是讓這個過程稍微順一點:你點個按鈕,它幫你讀頁面,然後回你一段分析。比如 Manus 母公司之前出品的一款產品 Monica,就是先以外掛的形態開啟市場的。
但是 AI 瀏覽器的過人之處,不能只限於堆砌多少新功能、新按鈕,而需要在於它的大腦和瀏覽器核心已經融為一體:「讀懂上下文」的能力和「統籌多個頁面」的能力,這是普通瀏覽器 + 外掛組合難以企及的。在一款設計良好的 AI 瀏覽器中,這些繁瑣操作都被省略了——因為瀏覽器本身就充當了你的「研究助理」。在使用過程中時,它一直都在「保持觀察」:開了哪幾個標籤頁、滑過了哪些內容、卡在哪個術語上反覆檢索,它都能保留記錄。這就是所謂的「上下文記憶」和「跨頁面理解能力」:不用再重複背景資料、不用重新整理資料,AI 就能基於你正在瀏覽的內容、路徑和行為,給出一段結合了上下文資訊的反饋。這一點,是傳統瀏覽器 + 外掛組合模仿不了的。比如 Dia 瀏覽器會持續積累、學習你的瀏覽歷史,越學習,越瞭解,直至真正成為懂你品味的個人助理。
另一個例子是,Opera 新近推出的 Neon 瀏覽器,更是內建了一個名為「Operator」的 AI 模型,號稱可以直接讀取網頁的底層結構(DOM 樹),理解頁面上的資訊分佈,然後自動替你完成一系列操作,比如填寫冗長的表單、預訂機票酒店,逛電商網站並把商品加入購物車。
總之,要真正革新上網方式,光在介面上做加法不夠,必須在瀏覽器的底層架構上做減法和融合。Arc 瀏覽器的創始人 Josh Miller 在談到 Dia 時也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大多數人以為我們在造瀏覽器,其實我們造的是一個基於瀏覽器的系統。」
他希望瀏覽器不再只是一個內容展示工具,而是升級為管理個人資訊和偏好的「AI 作業系統」。這種理念聽起來很宏大,但在技術實現上也確實部分落地了。透過深度整合 AI 與瀏覽器核心,讓「上下文感知」和「跨頁面智慧」成為標配。這才是它們相較於在傳統瀏覽器上「外掛」一個 AI 助手的根本不同——外掛是「工具箱」,AI 瀏覽器是「共同體」。「冷門」市場:巨頭入局下的機遇與挑戰如今的瀏覽器很像冠在孫燕姿名字前的形容詞,「冷門」,儘管在移動網際網路開始之前,瀏覽器曾經也是大燙門。終於,在時間過去之後,碰上 AI,瀏覽器煥發了第二春。AI 瀏覽器這個賽道,看起來像是小而美的產品探索,實則重啟了一場被「預設設定」按下暫停鍵的老舊戰場:入口層的革新。它把問題拉回了原點:我們如何進入資訊?誰來引導我們面對內容?從目前勇於嘗試的產品看來,這場變革,正在分化出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一邊是巨頭的「整合主義」——Perplexity 做自己的瀏覽器、OpenAI 據稱專門為 ChatGPT Agent 構建了一個自定義推理模型,經過了更復雜、多步驟任務的訓練,很有可能將用於他們的瀏覽器。這樣做看似大膽,其實路徑清晰:在現有瀏覽器結構上,打一個 AI 的「疊加包」。另一邊是小團隊的「結構主義」——像 Dia、Rewind 這些專案,野心不止於從瀏覽器框架改起,而是重新構想「資訊入口」這件事的本質。這些產品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如果使用者瀏覽十個網頁的目的,是為了做一個決策,那 AI 能不能直接成為整個認知鏈條的一環?換句話說:巨頭做的可能是「更聰明的標籤頁」;小團隊做的,是「標籤頁還需不需要」。這也是為什麼 AI 瀏覽器這個領域,看似產品打磨很重,實際上最底層比拼的是思維正規化層面的創新。不是誰載入得快,而是誰先提出了「AI 時代的使用者介面」到底長什麼樣。因此,這或許也改變了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比賽。如果說 Web1 是誰先建站,Web2 是誰先圈定使用者,那 AI 瀏覽器之爭,也許該問的不是誰能跑出一個大熱門的瀏覽器產品,而是誰能先重寫「開啟世界的方式」。
WAIC 2025 APPSO 在現場,歡迎加入社群一起暢聊 AI 產品,獲取#AI有用功,解鎖更多 AI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