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壟斷」為虛,想快速獲取現成的巨量使用者,才是 OpenAI 的真正用意。
作者|張勇毅
在反壟斷大棒持續擊打 Google、要求剝離 Chrome 的同時,OpenAI 已經迫不及待的表示,自己想要「接盤」了。
北京時間 4 月 23 日凌晨,在關於是否要求 Google 分拆 Chrome 審判的第二天,美國司法部請到的證人之一,是 OpenAI ChatGPT 產品負責人尼克·特利(Nick Turley)。
特利透露,如果 Google 最終被迫分拆、出售 Chrome,OpenAI 將會參與競購。
當被問及 OpenAI 是否渴望獲得 Chrome 時,他的回答毫不含糊:「是的,我們想要,行業內的其他許多人也是如此,」
他甚至現場開始畫起了藍圖,想象 OpenAI「接管」Chrome 之後的場景:特利提到,他設想了一種「AI 優先」的瀏覽器體驗。其中不僅會有 ChatGPT 的能力,還會有 AI Agent 代替使用者完成任務的功能出現。
考慮到近兩年 OpenAI 同樣是多國反壟斷機構調查列表中的常客,似乎 OpenAI 並沒有特別充分的理由,在面對反壟斷調查時,站在 Google 的對立面,因此 OpenAI 如此立場鮮明的支援分拆 Google、特別是佔有大量使用者瀏覽器市場份額的 Chrome,屬實「圖窮匕見」。
為什麼 OpenAI,會如此急切得想要收購 Chrome?如果真的收購成功,對於整個 AI 行業來說,有又怎樣的影響?
01
根據 OpenAI 官方的資料,截至 2024 年 12 月,ChatGPT 的周活躍使用者為 3 億。而 2024 年,Chrome 瀏覽器的使用者數為:
34.5 億。
OpenAI 瞄準的,是下一個時代,讓 OpenAI 使用者數量達到下一個數量級的「入口」機會。
雖然這是美國反壟斷機構第一次針對 Google 提出拆分 Chrome 的可能性討論,但已經不是 OpenAI 第一次表現出對瀏覽器領域的濃厚興趣。
早在去年 11 月,就曾傳出過 OpenAI 正在研發一款內部代號為「NLWeb」的瀏覽器的傳聞,據介紹這是一款「結合 ChatGPT 的網路瀏覽器」,自然語言搜尋功能可能是這一瀏覽器的重要特性,旨在透過對話式互動改進使用者體驗。
這一訊息並非空穴來風。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OpenAI 已聘請了兩位曾在 Google Chrome 專案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開發者——Ben Goodger 和 Darin Fisher,以支援這一潛在專案。
OpenAI 希望透過 ChatGPT 和 SearchGPT,為網站提供更智慧、更直觀的搜尋體驗。使用者可以透過對話式查詢(例如「找一個適合家庭度假的酒店」或「推薦紐約的美食活動」)獲得更精準的推薦,而不僅僅依賴傳統的關鍵詞搜尋。
雖然類似「Google 分拆 Chrome」這種調查一般相當複雜,加上 Google 幾乎一定會就這一判決上訴,因此最終整個事件塵塵埃落定可能需要數年。但此次急不可耐的想要從 Google 手中買走 Chrome,某種程度上很符合外界對 OpenAI 近期一系列操作的「刻板印象」:OpenAI 透過直接收購等方式,獲取到業內優質資產——這種資產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技術或是生態合作。
作為「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最嚴重的領域,世界各國反壟斷機構對 Chrome 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根據全球 CDN 巨頭 Cloudflare 在 2024 年三月釋出報告中的資料,Chrome 目前最新的的全球市場佔有率資料為 65.85%,是目前市面上所有主流瀏覽器市場份額加起來的 1.93 倍。

2024 年瀏覽器市場份額資料 | 來源:Cloudflare
此前,各國反壟斷機構在指控 Chrome 時,主要的焦點其實還是擔心 Google 用其來「鞏固在搜尋引擎領域的壟斷地位」。很少針對 Chrome 這一平臺本身,Chrome 的孿生兄弟——由 Google 主導的開源瀏覽器核心 Chromium 專案,至今仍然是包括微軟 Edge、Dia 等很多超級瀏覽器產品的技術平臺。
02
但作為 AI 工具時代最受人關注的選手,OpenAI 對「瀏覽器之王」Chrome 覬覦,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身,OpenAI 的高管尼克·特利公開表示,OpenAI 去年曾聯絡 Google,討論潛在的合作關係,希望讓 ChatGPT 更深度的植入 Chrome,同時使用 Google 的搜尋技術最佳化返回結果。
此前據彭博社報道,OpenAI 與目前搜尋技術「第一供應商」的合作存在「重大質量問題」。雖然這篇文章並未直接指明這家公司是誰,但當前 ChatGPT 主要使用微軟必應作為資訊搜尋引擎。
但顯然,同樣有著 Gemini 生態的 Google 並不願意讓 OpenAI「拎包入住」Chrome,甚至 Google 也認為 OpenAI 對 Gemini 的威脅巨大,甚至可以為此拒絕正常的商業合作,完全斷絕 OpenAI 藉助 Google 搜尋引擎的 API 獲得相比 Gemini 更多的優勢的機會。
因此 Google 最終拒絕了 OpenAI 的合作請求,尼克·特利也在聽證會期間承認:
「(OpenAI)今天與 Google 並沒有任何合作關係」。
對於 OpenAI 來講,搜尋引擎或許並非其中的最難點,如何快速獲得巨量的優質使用者,這在 OpenAI 同樣面臨使用者數量增長瓶頸的當下,顯得更加重要。
這或許才是 OpenAI 如今在 Google 面對反壟斷調查的關鍵時刻,給 Google 捅刀子的原因。
反壟斷為虛,想快速獲取現成的巨量使用者,才是 OpenAI 的真正用意。
實際上,在 Google 的構想中,Chrome 生態確實是構建 Google AI 戰略「護城河」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當前類似 Perpexity、Dia 瀏覽器等相關產品問世、類似 Computer Use 、Manus 的 AI Agent 場景中,瀏覽器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使用場景。

Chrome 是 Gemini 應用生態中的重要一環 | 圖片來源:Google
除了瀏覽器,OpenAI 也毫不掩飾在生態領域全方位出擊、與 Google 競爭的野心了,不僅計劃將 ChatGPT 整合到三星的 Galaxy 智慧手機中、還透過成立消費者硬體部門、收購前蘋果設計總監喬尼·艾維(Jony Ive)於 2024 年創立的 AI 硬體初創公司 io Products 的方式,加速 OpenAI 在硬體領域的轉型。

曾經蘋果硬體設計靈魂人物 Jony Ive,正在與 OpenAI 聯手打造硬體 | 圖片來源:Apple
OpenAI 對 Chrome 的覬覦,表面上是瀏覽器市場的爭奪,實則是在 AI Agent 時代尋求生態閉環的最後一塊拼圖;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對 Google 還是其他想要嘗試 AI 瀏覽器的選手來講,如何轉化 Chrome 龐大的使用者群,使其成為自家 AI 瀏覽器產品的穩定存量使用者,都是不得不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從 NLWeb 的研發到與三星、io Products 的合作,OpenAI 正在透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加速構建一個以 AI 為核心的龐大生態系統。
而對 Chrome 提前發出「收購邀約」,不僅是 OpenAI 使用者規模翻倍的捷徑,更可能是在即將到來的 AI Agent 瀏覽器競爭中,展現 OpenAI 押注瀏覽器決心一種方式。



熱點影片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