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以窺見美好,閱讀以滋養人心。書籍是人類文明從高處流來的源泉。至誠至澈,充盈靈魂,你不妨也常舀一瓢這桃花源的水,飽飲一口,看那雲卷花落,夏長秋藏,品那酸甜苦辣百態人生。
閱讀,讀自然萬物。翻開《唐詩宋詞選》,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一紙春日飛報,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一張盛夏圖鑑;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天印象畫,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冬日散文詩。我用目光細細復刻一筆筆字畫,恍然間覺得,他們彷彿有神,詩集中古老的詩句,還在隱約飄散著淡淡墨香。一行行的詩句,那是一位位或端莊默立,或灑脫倜儻,似要跳將出來拉你飲一杯酒的老者。閱讀,是用活人的心跳去融化那些死的文字,於是千百年前的墨跡要沸騰起來,老者嗚嗚咽咽的要說話,我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品,我終於聽清了。他說:後生啊,你可記得,滾滾的黃河是天上來水,廬山的瀑布原是銀河落下九天,大漠有孤直的狼煙,圓日會從長河落下,春風在二月把柳葉剪出新花樣,南山下小籬的菊花在秋天就開得燦了……這片大地美好的樣子啊,詩人記得,詩詞記得,泛黃的竹簡記得,嶄新的紙頁也記得。
我前段時間閒時總愛翻開一本《阿勒泰的角落》。它像碧綠大地盡頭的一首輕快小調,我卻覺著它有和古往今來寫景詩詞不約而同的情懷。書中說廣闊有力又彷彿微微傾斜著的大地,也說散落在無邊草色中的小花。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里路通向的不只有山川,還有先行者的足跡,所思所感匯聚起來彷彿都在詮釋著一個論點:這是一片值得愛的土地。
閱讀,讀人,讀各色靈魂的綻放,讀這個世界的真實。也許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差不多。小時,我酷愛讀童話,黑白分明的世界至善至惡,總是滿足孩童對烏托邦的幻想。隨著年齡增長,越是讀書,越是發現這兩團分明的黑白本就為一體。書中的人物,由原本的粗刷鋪色改為細刷描摹,我接觸到的人物從灰姑娘之類,也演變為如駱駝祥子一般有了血肉的形象。最初祥子既有健康強壯的身體和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兼有困戶勞累的生活和低下的地位。他雖善良溫馴,但同時沒有反抗權威的勇氣,改天換地的志氣。他老實勤勞,但同時沒有判斷力,容易受人誘惑。他故事的走向合理地受到了性格因子的控制,他的墮落早有預兆。若說我以前看到的人物都是平面畫,那麼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便是浮雕了,比以往任何一個扁形人物顯得更加立體完全,是混為一體的一抹灰。把祥子塑造得像真人,就更容易讓人同感他的故事,再從故事中讀出怎樣做人。讀書,讀人,教育意義是不必多言的。
閱讀,讀個平凡瑣事之趣,人生百年之樂。閱讀最終迴歸生活,與生活最貼近的題材定不乏好書。我讀《至味在人間》。暢遊書海,說與作者一起尋那一口地道,不如說更尋的是記憶,尋的是情懷。如今再也嘗不到的菜,喝不著的湯,某條河裡的小黃魚,某片土長出來的豆瓣醬……偶然從書頁間窺見自己外婆家的一角影子,我怔住,良久用手指輕輕摩挲著那幾個詞語,彷彿人在瀰漫著大霧的海洋遠遠看見對面駛來孤帆,心裡總會有一絲慰藉。人間的美好易逝,書籍是一代代人最為古老也最為高階的記憶存檔,透過一張薄薄的紙,竟發現有人與你珍藏著同樣的東西,“天涯共此時”莫過於此。所以讀書不僅讀書,還讀書背後的執筆人。有人說每個人的人生是一碗湯,多往書中的市井百態裡走走,總能嚐出一碗有你熟悉的調料。相逢何必曾相識呢,書卷中高山流水覓知音莫過於此。
我愛閱讀,讀什麼都可以。邊讀,邊學著懂得,學著欣賞:輕快的,深沉的,熱烈的,酸的,苦的,不屈的,驕傲的,忍受著的,讚美著的……世界贈予我們的,一切。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胡蘿蔔畫,時7歲
後注:本文作者是北大附中9年級學生,一位聰慧好學的小姐姐,題目為本號所加。本號“亮點行動”推送讀者小朋友們文章、畫作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