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男性主導的科技創業圈,她闖出了一條路,“野蠻生長”。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文丨Alice
《福布斯》報道,郭露西(Lucy Guo)以12億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榜,超越全球偶像黴黴,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億萬富豪之一。
在父母的不看好下,靠自己一路打拼,在男性主導的科技創業圈中開闢出一條獨屬於自己的道路。

圖源:福布斯
在輿論對她財富數字津津樂道的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她身上那種在不斷突破自我、跨界創新的原始動力。
這也是當代家長最想為孩子找到的“全新劇本”。

“別學計算機,去當藥劑師”,
她推翻了華人家長的完美劇本
郭露西1994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灣區的一個華裔移民家庭。父母都是電子工程師,這為她的技術啟蒙埋下了種子。
說到這,許多人可能會順理成章地想象:又一個“天賦被發現、父母全力支援、一路追夢”的典型天才成長故事。
但現實恰恰相反。郭露西的母親極力反對她進入科技行業,在她看來,這個行業對女性並不友好,女性的成功機率微乎其微。
母親更希望她成為一名藥劑師,因為這是女性更擅長的。
這番勸退並沒有阻止這位科技天才的“野蠻生長”,郭露西想證明父母的想法是錯的。

圖源:Fortune
郭露西年幼時期,日子過得並不寬裕,父母相繼失業,全家一度陷入經濟困境。
在接受《財富》雜誌採訪時她坦言:
“我的父母從小就非常節儉。我們很節省取暖費,屋裡溫度設定很低,如果我抱怨家裡太冷,就會被踢出去;
全家都買很便宜的衣服;每次吃飯都不能有浪費,需要把盤子舔得乾乾淨
…
因為爸爸媽媽說,我們已經很幸運了,其他孩子有時候連食物都買不起。”
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她更直白地說:“我在學校因為窮而被欺負,所以我需要賺錢。”
或許童年時期的資源匱乏,反而激發了她開發資源的能力。從小她就習慣在限制中尋找突破口。
正是因為這種從小面對生活壓力的現實,讓郭露西的“生意頭腦”被早早啟用。

當同齡人還在為作業頭疼時,她已經開始嘗試各種副業,比如倒賣精靈寶可夢卡、建立虛假的流媒體網站,在頁面頂部埋設廣告賺取點選量…
這些專案看似小打小鬧,甚至在很多家長看來是不務正業,但其實折射出她
對網際網路、產品、流量變現的超前理解。
在上小學二年級時,她已經弄清楚瞭如何使用PayPal和基於瀏覽器的遊戲如Neopets和 RuneScap線上賺錢。
中學時期,她開始自學程式設計,靠為遊戲玩家提供定製化指令碼賺錢,從那時起,商業世界對她而言,既是遊樂場,也是練兵場,而技術就是她的武器。
高中畢業後,郭露西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和人機互動雙專業。
卡耐基梅隆大學是無數技術愛好者的夢中神校,按照常理,郭露西應該順利完成四年學業,然後進入大廠,從此過上典型的技術精英的中產生活。

這也是很多華人家庭為孩子規劃的理想劇本,當然郭露西的母親除外。
大學期間,郭露西參與了非常多駭客馬拉松,這是一個將計算機程式設計師聚集在一起以改進或構建新軟體的互動活動。這樣極限挑戰,讓她在創意、執行力和技術熟練度上迅速進階。
她自學了設計,並意識到擁有一個非常精美的應用程式是贏得駭客馬拉松的關鍵因素。她覺得自己透過駭客馬拉松學到的東西比大學裡的課程還多。
後來郭露西做出了一個冒險的決定,輟學,然後加入Thiel Fellowship蒂爾獎學金計劃。

圖源:Thiel Fellowship
蒂爾獎學金計劃,專為22歲以下的年輕創業者提供兩年10萬美元的資助讓他們從事研究或進行創業,前提條件是必須輟學。
無論怎麼看這都是一個放棄既定未來的離經叛道選擇,但郭露西卻認為,“在科技行業,輟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因為所有這些創辦大公司的人都是輟學的。
所以,當我也有機會時,我就想為什麼不呢?我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我已經得到了工作,所以我知道我會找到某個地方,還可以節省兩年的學費。”

Scale AI背後的女人,
卻被踢出自己創辦的公司
郭露西的第一次創業,始於Thiel Fellowship帶來的自由探索期。
她打造了一個類似“餐飲版UberEats”的平臺,雖然這一專案廣受歡迎,但最終卻因為食品安全法規問題被迫關停。
創業夢暫時擱淺後,郭露西曾短暫地在問答平臺 Quora 擔任產品設計師,也正是在那裡,她認識了未來的創業搭檔 Alexandr Wang。
Alexandr Wang 也是一位天才少年,他的父母是美國軍事科研專案的物理學家,他自小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附近長大。

圖源:彭博社
年少的他就在數學奧林匹克和程式設計競賽中小有名氣,17歲從高中提前畢業來到Quora實習。
誰也沒想到,這個青澀的少年日後會被稱作“下一個馬斯克或貝佐斯”,併成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億萬富翁。
兩位年輕人一拍即合,但創業的火花此時還沒有燃起。
隨後,郭露西又加入了Snapchat,成為公司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設計師,並參與開發了核心功能之一的Snap Maps。郭露西正是為該功能設計本地化故事功能的核心團隊成員。
大廠履歷雖光鮮,但她內心的創業慾望越來越強烈。
一次搭乘 Uber 時,她與司機閒聊,突然靈光一閃,司機建議她去見一位名叫Paige Craig 的天使投資人。
她上推特(現在的X)一查,驚喜地發現Paige Craig竟然早就關注了自己,於是鼓起勇氣私信:“嘿,我想離開Snap,有點想創業。你能給我建議、反饋什麼的嗎?”
後來,Paige Craig決定投資她一百萬美元,但郭露西剛進入著名的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
2016年,郭露西和Alexandr Wang在Y Combinator開啟了創業之路。在這家孵化出Dropbox、Twitch等巨頭的12周加速器專案中,郭露西和創業夥伴反覆推敲專案方向,提出了多個創意。
他們的創業方向是將機器學習與人類智慧融合,也就是所謂的“人類 API”,這正是後來Scale AI的雛形。

圖源:Medium
Scale AI的核心定位並不是開發AI模型本身,而是“賣鏟子”給淘金者的人。
它為那些需要處理海量資料的公司提供精準的資料標註服務,比如自動駕駛系統所依賴的大量影像、語音、文字等訓練資料。
創業初期,他們主要服務初創公司,但很快服務物件就從科技大廠擴充套件到政府機構,隨著Chat GPT的出圈,Scale AI已經成為了AI浪潮賴以為生的資料基建。

圖源:Forbes
郭露西在團隊中主導產品與運營,而Alexandr Wang則負責技術與戰略。2018年,兩人雙雙登上《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
但也是在這一年,兩人由於理念不合,最終分道揚鑣。而郭露西被Alexandr Wang正式解除職務,退出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
她離開了 Scale AI,但保留了5%的股份。七年後的今天,Scale AI正在進行新一輪估值高達250億美元的融資。
這5%的股份讓郭露西成為了全球僅有的六位40歲以下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翁之一。

圖源:Forbes

天才少女不下牌桌,
她親手打造了下一個內容帝國
很多人認為郭露西的成功已告一段落,其實離開Scale AI之後,她又開始嘗試不同的方向。
她推出了一款名為Apply to Date的應用,後來又跨界創辦了自己的風投公司Backend Capital(後端資本),專注投資早期創業專案。

圖源:X@Backend Capital
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一筆,是在 2020 年對金融科技公司Ramp的下注。這一戰績也讓她在創投圈初步站穩了腳跟。
但郭露西的野心,顯然不止於做“早期投資人”。
2022年,她帶著新專案Passes(通行證)再次回到產品一線。這一次,她將目標瞄準了“創作者經濟”。
Passes的核心理念是,讓創作者更像企業家,而不只是內容產出工具人。
平臺提供包括直播、私信、一對一影片在內的多樣互動形式,幫助創作者與粉絲建立穩定的付費關係。

圖源:Passes
Passes還嵌入了AI功能,透過訓練模型模擬創作者本人,讓粉絲得以全天
候“對話”他們喜歡的人物。
雖然這些虛擬分身被明確標註為AI,但結果顯示,它們在粉絲群體中極具吸引力,對創作者來說也更加節約時間與精力。
截至目前,Passes已經吸引眾多明星入駐,包括體操新星Olivia Dunne、籃球傳奇Shaquille O'Neal和電子音樂人Kygo等。
過去兩年間,郭露西帶領團隊完成三輪融資,共計籌集資金5000萬美元,估值達1.5億美元。
郭露西對Passes的願景遠不止於“內容平臺”。傳統平臺通常控制著使用者與粉絲之間的關係,讓創作者淪為演算法的“工具人”。
而在她眼中,未來每一個創作者都是潛在的公司,她希望希望未來創作者能夠真正掌控自己的資產。

圖源:labusinessjournal.com
這一專案大獲成功的同時,也遭遇了一些批評和爭議。
近兩年,Passes曾因內容稽核不力而陷入輿論風暴,一度被指存在未成年使用者違規內容流出的問題,甚至被訴諸法庭。
不過,郭露西依然對AI技術充滿信心。她相信,AI並不只是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服務於教育、心理健康、創意設計等更多領域。

不是雞娃模版
而是打破劇本的新可能
僅僅將郭露西定義為一個技術天才顯然太過狹隘了。
郭露西的成功,不僅僅是“懂技術”的勝利,而是“懂技術、懂產品、更懂商業”的全方位勝利。
從小時候靠技術搗鼓小買賣,到為AI巨頭構建資料標註系統,再到如今打造Passes重塑創作者經濟。
每一次創業的核心,從不是純技術比拼,而是精準切中差異化需求。而技術在她這裡更像是一個工具,是她通向商業世界的Passes。

圖源:Instagram@guoforit
這在男性主導的科技創業敘事中非常少見。她不僅證明了“女性也可以做硬科技”,更展示了“女性更懂使用者體驗、更擅長內容變現”的獨特優勢。
她既懂程式碼、又懂使用者、還能帶團隊,這種“邊幹邊學”的路徑,和傳統精英成長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近年來,越來越多華人科技少女走入公眾視野。曾因Pika爆紅,還帶動父親公司股價暴漲的郭文景,就是一個典型。
和郭露西相似,郭文景的母親也是一位技術女性。從小耳濡目染技術氛圍,她對程式設計的熱愛甚至達到了“只要一想到程式設計就會不由自主地笑出來”的程度。

圖源網路(郭文景,左)
她們都選擇了跳出“完美劇本”的成長方式。
郭露西選擇輟學創業,郭文景為了創業也從斯坦福大學輟學,並乘著AI的東風扶搖直上,在科技圈中打出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她們而背後的共性,就是對技術的極度熱愛、對目標的高度篤定以及排除一切干擾,包括傳統意義的學歷光環。
再回到教育問題上來,郭露西的出現毫無疑問又將會成為雞娃的新模板,但真正值得借鑑的,恰恰是沒有模板。
她的成長經驗,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三點啟示:
第一,擁有工具思維,但不做“工具人”;
郭露西從小就把技術當作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考試的門檻。
這種思維方式,讓她十幾歲就能自學程式設計實現變現,也讓她能在AI浪潮中看見“賣鏟子”機會,而不是一味追逐大模型。

圖源Forbes
第二,敢於做出選擇,但不照抄任何劇本;
從退學到創業、從離開Scale AI到Passes東山再起,她在每一個關鍵人生節點都敢於做出“不同選擇”。
這種選擇背後,是她對自己能力、方向與價值的高度確定。這份篤定的自信、以及敢於邁出去的勇氣,正是很多傳統教育下謹小慎微的學子所缺少的。
第三,堅持長期投入,但不困於單一賽道;
她從年少時期的技術實踐,到成年後的企業運營,從未真正離開技術這個主賽道。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吸收,邊學邊做,不斷點亮自己的技能樹,最終以技術為錨點,嵌入更大的商業版圖。
她不是簡單的“轉型”,而是始終圍繞技術核心“跨界”,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邊界,把它嵌入到更大的商業圖景中。
這種專注又進階的成長方式,才是她最值得被看見的地方。
我們不能複製郭露西,但我們可以從她的路徑中看見:技術的力量、時代的變化、性別與認知的融合、以及年輕人不斷重啟的勇氣。
郭露西的成長,是一代年輕人擁抱科技與商業融合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重新思考“成功”含義與路徑的新契機。
參考資料:
(上下滑動瀏覽)
1.Alexandr Wang is the new youngest self-made billionaire
2.Lucy Guo 維基百科
3.Who is Lucy Guo, richest self-made woman under 40 after Kylie Jenner? The wealthy tech CEO co-founded Scale AI with world’s youngest billionaire Alexandr Wang – and is neighbours with David Beckham2018 30 Under 30: Enterprise Technology
4.Exclusive: Lucy Guo on surpassing Taylor Swift, building a billion-dollar fortune and growing up in the Bay Area
5.This AI Founder Has Unseated Taylor Swift As The World’s Youngest Self-Made Woman Billionaire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