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今年收穫西北大學offer的案例中,我們意外發現,Part帕特藝術留學有一位同學竟然透過“藝術爬藤”翠鹿了西北大學戲劇專業!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位同學完全沒有繪畫藝術功底,但在熱愛的驅動下,4年間採用了藝術+技術的先鋒方式,做了28個戲劇設計和舞臺管理方面的活動,最終“硬剛”獲得offer!
■ 這位同學的舞臺設計模型
在“爸爸真棒”統計的2025fall錄取中,有–
-
靠有設計工程拿到哈佛大學碩士、建築設計拿到賓大、哥大;
-
有小提琴演奏拿大紐大音樂科技專業的;
-
也有科學+藝術跨學科拿下西北大學、康奈爾、聖路易斯華盛頓…

而在中國,一旦出現一條“捷徑”,勢必就有很快做爛的趨勢。對於未來的申請者來說,想走“藝術爬藤”的賽道,必須要搞清楚這3個底層邏輯,才能真正的面向未來:
-
真正好的作品集到底是什麼樣的?
-
藝術如何與其他專業方向融合,打造令人驚豔的申請形象?
-
牛娃VS普娃的“藝術爬藤”有何異同?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與Part帕特藝術留學(以下簡稱Part)的創始人Ivy和聯合創始人Catherine聊了聊。

各設計專業。
而在今年,Part已獲得
布朗大學
藝術專業錄取,幫助中國籍理工男斬獲大陸僅錄8人的“南方哈佛”
杜克大學工程
專業,亦有
西北大學、康奈爾、聖路易斯華盛頓、萊斯、4枚南加大、卡內基梅隆資料科學+藝術跨學科、密歇根安娜堡、4枚紐約大學
等前頂尖綜合名校錄取;此外,還幫助包玉剛同學斬獲了大陸年年個位數錄取
的頂尖文理戴維森學院
。
除了綜合類大學,近四年,Part在專業藝術院校的申請也獲得了倫敦藝術大學本科100%錄取且無需BTEC、A-level藝術科目加持,美國方向全部錄取專業Top 2名校,人均獲得四年獎學金,相當於省下一年學費。
在下文中,兩位老師為我們講述了以下案例,展示了他們是如何“成功爬藤”的:

想了解更多藝術爬藤案例及詳情


藤校青睞的藝術作品
更看重“哲學審美”
能夠成功“藝術爬藤”的作品集到底是什麼樣的?採訪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把這個問題拋給兩位創始人。
在她們看來,“為了爬藤而爬藤的作品集”是註定會失敗的,一個真正好的藝術作品集,一定要完美呈現了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創意、個性化、深刻思考等一系列品質,而這些正是藤校所需要的“豐富而立體的人”。
無AP、無SAT、無獎無夏校收穫卡內基梅隆藝術學院、南加大媒體藝術、紐約大學互動媒體藝術的Sally同學。

■ 其作品集結合AR增強現實創造沉浸式體驗
在今年ED翠鹿了西北大學戲劇專業的Alvin同學。

■ Alvin製作的戲劇,他擔綱了舞臺設計、舞監、燈光設計等多個重要幕後角色
只申倫敦藝術大學、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兩所院校,均獲得本科直錄的Yuqi同學。

■ Yuqi為喜歡的專輯做的視覺實驗節選
More
看完這些充滿創意的作品集後,我被一幅幅風格獨特的畫作、影像所震撼,也被學生們3D列印作品、裝置藝術、插畫、互動藝術等多樣化的表達形式所感動。
在Ivy老師看來,真正好的作品集,不是視覺效果多麼“高大上”,也不是作品的技法多麼精湛、功底多麼深厚,而是因為作品集本身的創作概念(concept)達到了藤校招生官的認可標準。

“視覺審美已經過時了,藤校需要的是一種‘哲學審美’的表達,其實在頂尖大學中,藝術就是哲學的一門分支。”Ivy老師指出。
簡單來講,視覺審美停留在‘好看’,哲學審美則追問‘為什麼’。它關乎身份認同、社會思考,也關乎學生是否真的關心世界。頂尖大學需要的人才,從來不只是擁有競賽打滿的優異成績單,還需要充滿獨特性與人文關懷,是有溫度的人。
比如康奈爾大學的官網就明確寫道——學生應該知道“你是誰”、“你為什麼喜歡這個話題”以及“你真的關心你作品集裡的東西嗎?”
而這種有“哲學審美”的作品究竟是什麼樣的?兩位創始人用兩位理工牛娃“藝術爬藤”申請到杜克、哥大的故事來給我們舉例。


想了解更多藝術爬藤案例及詳情


從藝術零基礎到杜克工程
用藝術結合神經科學的哥大女孩
讓藤校看到一個有“溫度”的人

■ 杜克理工科錄取同學Zack藝術作品的繪畫裝置作品。他從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和鮑德里亞的超現實理論中汲取靈感,探討了當代“景觀社會”令人窒息的掌控,其中真相與人際關係被大眾媒體和資本主義利益所扭曲。作為個體,我們深陷於一個由製造出的影像、商品化的身份和虛構的敘事所主導的世界,這些因素削弱了我們與現實連線的能力
對於Zack這樣想要衝擊Top名校的學生來說,一個充滿思考和創意的作品集就成為展示人格溫度的“錦上添花”的存在,這無需多麼深厚的藝術基礎,只要學生想透過藝術作品集展現自己,Part就能幫助學生呈現到最好。

作為理工學霸,Zack的標化成績和競賽都已經“拉滿”,但自己熱愛的音樂、電影等藝術領域,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來。於是他來到Part,把最後一年全情灌注在藝術作品集上,想要呈現出自己的“溫度”。
最初尋找靈感、深挖自己內心的階段,是耗時最長的,花費了Zack整整3個月的時間。一開始,Zack對現今社交媒介亂象的觀察和思考較為碎片化,在Part老師的幫助下,結合瞭解他對獨立音樂、波普藝術、攝影和塔可夫斯基電影的興趣,一步步抽絲剝繭,才發展出了最後完整、獨特、有深度的“景觀社會”的創作概念。
同樣申請的是理工專業,被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專業錄取的Elina,在她的藝術作品集裡,疊加了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知識,用一幅作品來表達抑鬱症患者的超現實主義世界——透過在不同視角下觀察“我”,探討了“我是誰”這一話題,恰好符合了藤校招生官對於學生理解自我與社會的要求。

■ Elina的加分作品集以繪畫為主,但是體現出了高度的跨學科特點,Part結合了她自己感興趣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把自己的學術興趣和哲學思考用藝術表達完美呈現,這份作品集不僅讓她獲得了AP藝術滿分,也觸動了藤校考官,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Offer
Ivy見證了Elina同學製作這個作品集的全過程。她坦言,這個作品集的形成過程很“痛苦”,Elina需要一層一層剝離掉自己的外殼,有勇氣直視自己的內心,但也正是如此,讓Elina找到了真實的自己,也讓藤校看到了一個真正獨特的人,而非只是優異成績和競賽分數堆砌起來的冰冷申請材料。

■ Elina同學的作品

熱愛動物的女孩沉浸5年被布朗錄取
Ivy發現,很多“本來衝著積累作品集”心態邁入藝術門檻,或是抱著“試一試”心態踏入藝術這條河流的孩子,在挖掘自我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找到了自己的熱愛,甚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
今年剛剛被布朗大學錄取的R同學就是這樣一位“小小藝術家”。她從小熱愛繪畫,從7年級開始就在Part進行專業藝術學習,今年成功獲得了布朗大學藝術專業offer。

R同學在Part一待就是5年,全程帶她成長的Ivy老師見證了R同學同學這五年來的變化。
7年級R同學剛來到Part的時候,只是純粹喜歡畫畫,她最愛畫的是動物、植物、各類“神獸”,但是畫完就放置一旁,不再做更多思考。Ivy老師說,這時候的R同學還停留在“視覺審美”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進入8、9年級後,R同學自發地產生了一些變化。她在Part接觸到了很多高年級熱愛藝術的朋友,看到他們的藝術作品更加成熟,也逐漸對自己的繪畫感到不滿意。R同學畫不下去了,開始主動要求“上難度”。

這時,Part的老師及時捕捉到了這個訊號,開始教給R同學更多,比如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流派……漸漸的,R同學開始體悟到,創作背後的思想、概念才是更重要的東西,她開始有意識地畫系列作品,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Ivy說,這時的R同學真正邁入了哲學審美的門檻,審美理解也從具體走到了抽象。
R同學在高中四年間,不斷地積累,完成了自己的藝術作品集。從最初簡單的動物素描,到後來開始探索宗教、存在主義等更廣泛的主題。

最終,在申請季到來前,R同學以自己多年來探索到的濃烈個人風格,表達了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 日積月累、大量的sketchbook積累,對“神獸”的熱愛一以貫之。
R同學創作的作品集不僅用於申請,還運用到了AP課程的作品創作當中。其中,她創作的這幅作品,還獲得了Scholastic Art金獎。

■ 表達兩個主體之間的共享意識,以說明從不同視角看世界,將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Ivy告訴我,像R同學這樣認為藝術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學生,往往都是7、8年級就進入Part,長期的浸潤學習之後,學生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也都申請到了頂尖綜合大學和英美頂尖藝術院校。

想了解更多藝術爬藤案例及詳情


面對真實自我,
“普娃”也有自己的春天
所謂的“藝術爬藤”,不僅對於牛娃爬藤大有裨益,對於普娃更是可以助力衝一把更好的大學。
今年ED申請到了紐約大學工作室藝術專業的Esther同學就將自己全部精力聚焦在了作品集上。
Esther算是是一位‘三無’學生——無競賽獎項、無夏校經歷、無SAT成績,在這個各種活動“捲上天”的申請季,最後僅僅透過專注于于成績+藝術作品集脫穎而出。


■ Part學員Esther的作品,她本季ED脆錄紐大
開始找靈感的時候,Esther同學也花了一番功夫。她從小喜歡畫畫、歷史、莎士比亞文學和美劇,但很難找到一個直接的創作切入點。

最初尋找靈感的過程往往要2-3個月時間。在Part,由於藝術作品集是學生的個人獨特表達,主題一定是學生來定的,所以學生會帶著少說幾十個、多達100多個想法來找老師聊。
聊的過程中,Catherine老師發現,很多學生其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一個東西”,又或者根本沒有見過足夠豐富的東西。那麼擴充套件學生視野、幫助學生觀看足夠豐富的作品,就成了Part幫助學生的第一步。
Esther同學經過一番這樣的“磨練”,最終確定了自己的表達的主題——女性主義。

但對於如何表達自己對女性主義這一“老生常談”的主題,Ivy講到,在這個環節,Part就會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主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將一些社會學概念、隱喻的表達手法、歷史資料等資訊教授給學生,當學生吸收了足夠豐富的知識,就會自然形成一個具有哲學審美價值的創作概念。
Catherine帶著Esther瞭解了女性權利發展的歷史過程、社會學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等,最終,Esther同學找到了自己的視角,創作了如下作品:一組主題繪畫、一個巨型藝術裝置。

■ 繪畫系列“性別現實:母親的幻象,烏托邦的面紗”。受《白蓮花度假村》第二季與莎士比亞《奧賽羅》的啟發,Esther同學創作了一系列繪畫來探討性別權力動態及系統性性別不平等。

今年獲得戴維森學院(一所年年僅在大陸錄取個位數的頂尖文理學院)錄取的包玉剛C同學,9年級就來到了Part,最終透過藝術作品集的加持申到了生物專業。
Catherine告訴我,每一位學生的指導老師選擇都是獨特的。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喜好和專業,真正要為學生選定指導老師時,整個教研團隊會聚集在一起進行瘋狂的“頭腦風暴”。
C同學自小就喜歡動物相關的話題,關心動物權利、動物福利,針對她的動物、生物相關議題,每位老師都貢獻自己的想法、學科掌握能力,最終,最適合這位同學的老師才會被選出來。

而最終申請季來臨時,Catherine也會為申請者撰寫定製推薦信,她在為C同學撰寫的定製推薦信中,生動講述C同學真正關心動物議題、關心我們生活的世界。
想了解更多藝術爬藤案例及詳情

採訪的最後,當我問到頂尖大學看重的藝術作品集特質究竟是什麼,Ivy給出了簡明扼要的兩個字,真實。
當下在申請大學這條路上,中國家長和學生已經把各種“花招”捲上了天,而與之對應的,藤校大U卻頻頻對中國申請者失去信任……是時候將一切迴歸本質了,不論是美本、英本,就是要“足夠真實”,真實的東西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Ivy最後說到:
好的作品集也很難,需要家長放下焦慮,不要不停做加法,需要學生迴歸自己內心,極致找自己,自己的獨特性找到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這些,正是Part這十年來一直堅持在做,未來也會一直堅定做下去的事情。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