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北京THE BOX朝外年輕力中心前的草坪上,
一簇「巨型繁花」悄悄盛開,
路人紛紛拍照打卡,感嘆終於有了春天的樣子。

這是由想想工作室——
一個來自央美等學校的藝術家團體,
耗時一個月,用十幾萬根扭扭棒
手工「搓」出的大型藝術裝置。
為什麼要在二月末三月初的北京,造一處繁花?
想想工作室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
不做猶豫躊躇的等春人,
與其靜待花開,不如親手「搓」出一個春天。


傍晚,亮燈的繁花
遠望繁花裝置,是一個畫架和四朵巨大的主視覺花;近看,整個裝置居然由2000多朵小花組成,是藝術家用十幾萬根扭扭棒,一朵朵手工搓出的。
彎折的扭扭棒可以形成花瓣的邊緣,經過火燎處理,又可以變成細長的花蕊……形態色彩各不相同,讓這個風格新銳的街區氣氛更顯熱烈。
一個月前,想想工作室萌生了製作它的想法——在這個仍顯蕭瑟的時節,如何讓春天快快到來?全員藝術家的想想工作室,人均動手能力超強,他們不約而同地望向工作室角落裡的扭扭手工棒:何不利用手邊材料,讓春天的繁花先行盛開?

工作室成員在裝置前合影
“與其靜待花開,不如親手造春天”,這份精神幾乎伴隨著想想工作室一路成長。作為央美畢業的年輕學院派藝術家,他們的風格卻十分接地氣:“擺攤”展出藝術品,在窗簾上作畫,把生活和創作中的段子拍成短影片……與其穿著藝術家的長衫等待被髮掘,不如擁抱時代,早早做出自己的創新。
為工作室起名的時候,大家一起想想,卻沒什麼頭緒,那就乾脆叫“想想工作室”。幾位成員的專業橫跨西方油畫、國畫、壁畫等,用幽默和鬆弛兜售藝術家的浪漫,打破著大眾對藝術領域陽春白雪的印象,也成功地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看見青年藝術家。成員徐楠這樣評價工作室——「一群莽人」,有種為了熱愛,第一時間勇往直前的勁頭。
“既然不會有準備萬全的時候,那就先綻放再說。”他們希望這個手動到來的春天,給路過的人們,帶來當即行動的勇氣。

繁花裝置是一次關乎效率和想象的共創。早期的設計稿階段,為了把奇思妙想融在一起,成員們先各自查詢有用的素材,利用華為的超級中轉站,很方便地把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裝置上的資訊,匯聚整合在一臺裝置上,形成完整思路,再由主設計師用天生會畫App勾畫整體草圖,設計出主體框架。很快,大家達成一致:在草地上放置一個大畫架,讓所有花朵圍繞畫架生長。
接下來,就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手工製作了,兩千多朵花要按時“盛開”,實在是個大工程。成員們秒變社牛,帶著扭扭棒回母校央美找外援,來自雕塑、壁畫、設計等不同的專業的同學們搓出了水仙、樹枝等豐富造型,甚至還有西蘭花、蛋糕裱花、可以穿的花衣,小花房……

搭建現場,2月底的春風比大家想象中更冷,儘管還要兼顧各自的工作或學業,大家的創作熱情依舊高漲。最終展出時,一些路人也加入進來,用工作室額外提供的扭扭棒,自制花朵放上裝置,用即刻的行動,完成一場對春天的接力。

這場手作的春天,之所以吸引大家來打卡和參與,大概正因它折射出當下最普遍的青年困境:熱愛越來越成為奢侈品;為了熱愛而邁出的堅定步伐,更是稀缺。
我們聽過太多“等有空就去學畫畫”“等閒了就去練攝影”的言論,尤其對正站在無數人生分岔路口的青年而言。但好在,還有這麼一群莽人,不斷提示著行動的力量。

青年畫家貽武是想想工作室的成員之一,很多人從他的短影片認識了“大寫意”這種誇張豪放的中國畫形式,也認識了這個唯愛大幅大寫意的莽人。
小時候,一個在北京學國畫的遠房親戚回來露了一手,畫了朵水墨荷花,一下把小小的貽武牢牢吸引:原來還能這樣畫畫!從這刻開始,貽武就用實打實的行動,去澆灌熱愛的種子:
以央美為目標,找老師學習美術,考了四年終於如願;
一幅大畫動輒十幾平米,而住處只能擺下9平米的毛氈,畫紙在地上攤不開,在牆上也展不開,他就折起來一塊塊畫,拍照也一塊塊拍,再拼接起來;

大畫很難參展,因為美術館大多不願給年輕藝術家如此大的展陳空間,再加上大寫意受眾少,不好賣,大部分作品沒有完整示人的機會,他又決定將作品發上網,爭取曝光量。
終於,貽武收到滿屏彈幕:好有生命力,原來畫還能這樣畫……他也為遠在網路那端的陌生人播下了小小種子。

還有熱愛詩歌的大一學生可寧,從中學開始就給各種詩刊投稿,卻偏偏被分到最不喜歡的理工科專業。做出修文學雙學位決定的契機,是她發現自己居然在做工程圖作業的時候,也情不自禁地寫起詩來。
“突然意識到,詩歌就是我的熱愛啊!修雙學位,週末活動肯定得減少了,但現在不做,以後更不會做了。”
在各棟教學樓瘋狂轉場的日子裡,她帶著生產力主機華為MatePad Air,用自帶的華為筆記App整理課上思緒,透過華為筆記本的AI紀要功能解放整理工作,效率翻倍。

大四的曉雪在忙著實習,最大的心願就是將來去到世界各地,進入多元文化環境中工作。最近,她準備給一個國際環境專案投遞志願者簡歷時,卻被手繪技能要求“噎住”。
她當即決定給自己一週時間,脫產學手繪。“作為四年沒曠過早八的愛學習星人,我對自己的自學能力還是有信心的,十分鐘內就把計劃列好了。”
得益於華為平板的天生會畫App,她很快掌握了簡單的操作;用攻略的PS極簡課,又拆解攻克了排版的難點;而日常用手機拍的素材都放到超級中轉站裡,一鍵傳送給電腦和平板。一週之後,附上作品集,點選投遞簡歷,埋下種子。
決定做出行動的這份「莽」,會帶你找到出路。

如果你和貽武一樣,從小就遇見了自己的熱愛;或是和可寧一樣,誤入另一條軌道,糾結是否要堅持內心所願;或是像曉雪,偶然撞見期待已久的機會……你會怎麼做?
誠然,如今的青年面對的是一個競爭激烈,機遇和挑戰無數的世界,我們用“超絕鈍感”“精神脆皮”“偷感很重”來幽默地自嘲,卻也折射出一種不甘——如何才能避免失望與後悔?怎麼真正為自己做出選擇?
每個人的答案或許都不相同,但躊躇不前,一定不足以成為一個選項。

其實,第一步往往是最難的一步,一旦開始行動,哪怕只是寫下第一句靈感,畫出第一幅小畫,動力都會逐漸累積。
一位馬拉松跑者這樣描述長跑時的感受:最開始的5公里最難,四肢沒有舒展開,鼻子裡灌進冷風,都讓人感到不舒服;而一旦身體成功啟動,就不再需要靠意志力去“堅持”,每一步都成了自然而然的享受。
如果你想要一個春天,就從現在開始栽種花朵吧,春天會向你奔赴而來。
每一份熱愛,都值得被鼓勵;每一次行動,都值得被支援。華為學習全家桶想要成為這樣一位鼓勵者和支持者。
平板+PC+手機互聯協同,超級中轉站幫助隨手收集與積累,華為筆記、天生會畫等App隨時點亮和記錄思緒,AI紀要等功能提升效率……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用簡練和默契,輕聲鼓勵著它的使用者:保持清醒,永遠記得栽種。

陪伴支援青年們勇敢去熱愛,一直是華為的願景。去年九月,華為邀請斜槓青年學長蒲熠星,給大學新生們開了一場與眾不同的分享會:大學生活,不如小學一下,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
此前,華為還聯合高校,邀請戴建業老師和同學們面對面聊天,分享他對有為青年的理解:不是侷限於傳統意義上的精英、佼佼者,而是為熱愛而行動,為自我價值實現而努力的精神,是一種向內探索、向外生長的力量。
而這次透過藝術裝置見證春天到來,亦是一次支援鼓勵:做有為青年的路上,熱愛,趁現在。

熱愛,可以手搓出一個春天。什麼都擋不住要為自己種下一朵花的人,很多時候,最大的阻礙不是困難,而是“再等等”。
做一件事,最好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我想你已經有了答案。
廣告
點個在看👇熱愛就在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