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同學殺害埋屍,歷歷在目!未成年犯罪原因?這片給出了答案…

2011年的一天。
導演戴維如往常一樣,踩著滑板,穿梭在布達佩斯的大街小巷。
他不時舉起攝像機,拍攝形形色色的人們。
比如癮君子、流浪漢、嬉皮士、普通居民…
在廣場上,戴維遇到一個叫桑尼的小男孩。
8歲的桑尼是附近出了名的街頭小霸王,活潑又搗蛋,每天都會出來玩滑板。
因此,戴維和桑尼成了忘年交。
跟拍一段時間後,戴維發現,外向的桑尼簡直是熊孩子、街道的“無敵破壞王”。
桑尼經常和玩伴在街邊踢足球。
但踢著踢著就變了樣,砸車砸門,毫無顧忌…
他喜歡趴在滑板上,一隻手握著粉筆,滑行時在馬路上畫一道長長的印記。
亂塗亂畫更是家常便飯…
他說著大人們才會的髒話,從階梯上往下滾、闖紅燈、打架、突然竄到路中間。
同時桑尼還有暴力傾向。
比如砸爛公共設施上的玻璃、把流浪漢的床墊撕爛、亂按公寓樓的密碼…
桑尼的言行舉止,總是在孩童的天真和超越年齡的成熟之間來回搖擺,這讓導演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長大後的桑尼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帶著這個疑問,導演前後一共跟拍了10年。
桑尼混亂無序的生活,在影像中凝結一段“街頭奧德賽”、一場大型成長觀察實驗。
10年的海量素材,處理起來無疑是大工程。
從2020年開始,導演和剪輯師劃了560多天時間,才在艱難的取捨中完成了《小鬼當街》
這部非常難得的紀錄片時長94分鐘,IMDb 8.0分,獲得過多項大獎。
有人說:忍不住被這樣熱烈的瘋狂無序所吸引。
的確如此,影片雖然充斥著大量讓人血壓飆升的場面,但導演賦予觀眾的觀察者視角,似乎自動帶有思考屬性。
你會不自覺地沉浸其中,抓取並討論桑尼的成長弧線,這種“著迷”大概是因為每個人都沒有機會成為自己人生的觀眾吧…
再壞再瘋的孩子,都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一定是複雜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是什麼造就了桑尼的童年?
原生家庭當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桑尼一家6口人,蝸居在一套不足30平米的老舊公寓裡,包括桑尼的祖母、父親、母親、哥哥、妹妹,通常是幾個人睡一張床。
桑尼的父親工作極其不穩定,且收入微薄。
母親不僅要洗衣做飯、照顧老人小孩,還要同時打三份工來貼補家用,非常辛苦。
父親對桑尼一向是“男氣”教育。
學習成績如何不是他關注的重點,他在乎的是兒子夠不夠強壯,夠不夠陽剛。
母親是唯一關注桑尼學習的人。
但她經常心軟,比如幫桑尼做作業…
學校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桑尼的成績單上寫出評語:勤奮、優秀、表現良好…
實在不行,校方就用“留級”按下桑尼的成長重啟鍵,一切交給時間。
其實,桑尼是個擁有創造力的孩子,尤其是在繪畫方面,能看出來很有天賦。
他也會對人生進行一些正向思考。
比如,希望長大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能戰勝任何困難,找出並糾正世界的錯誤…
沒有正確的引導,連天才都會墮落。
不受約束的桑尼,日復一日地在街頭奔跑、胡鬧,以一種寫滿擔憂的未知性闖入了青春期。
15歲的桑尼,在導演鏡頭裡模仿著大人模樣,留著長髮、叼著菸捲、舉著槓鈴、用酒填滿夜晚,在街頭向同伴炫耀腹肌、隨地亂撒尿、到處閒逛…
他的理想,變成了賺錢改善家人的生活,然後走進健身房,練成全布達佩斯最強壯的男人。
不變的,仍然是生活的混亂無序。
有一次,桑尼逃學了一個月,兒童保護服務機構不得不介入。
此時的他,不學無術,不是在街頭晃悠,就是在搞破壞的路上。
家庭和學校似乎都輕視了一點——青春期的壞孩子就像一個炸藥桶,易燃易爆,傷害性巨大。
影片中,一起縱火案發生得讓人猝不及防,卻又讓人毫不意外。
有一天晚上,布達佩斯某街道發生了火災。
火勢在短短3分鐘之內就吞沒了一棟宿舍,導致樓體被焚燬,一名有4個孩子的父親喪生…
起初,人們懷疑火災是電氣故障引起的一場意外,但經過調查,卻發現這竟然是一起縱火案。
桑尼是嫌犯之一。
那晚,桑尼和玩伴心血來潮,點燃了宿舍門口的廢棄床墊,沒想到…
按照當地法律,針對故意犯罪,將面臨5到20年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
過失犯罪,刑期是2到8年。
由於桑尼未成年,刑罰會輕很多。
桑尼終於變得沉默…
影片中,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桑尼在母親的敘述下,一字一句地寫道歉信,希望取得死者家屬的原諒。
二是導演問桑尼的父親,對兒子面臨入獄一事怎麼看,父親表現得雲淡風輕:說實話,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他都不在乎,我為什麼要在乎?
扔下和縫補,映襯著一名少年尚未開始就已經破爛、混亂不堪的人生…
法庭給出如下判決——
身為第一被告的桑尼,和另一名少年被判處監禁7年6個月的監禁,另外一人被判處6年8個月的監禁。
影片上映時,距離縱火案已經過去5年多,但該案仍在進行中…
影片最後的一組鏡頭,導演留給了童年的桑尼。
在布達佩斯的街頭,21歲的年輕人遇到一個笑容燦爛、陽光活潑的男孩。
年輕人把自己的滑板送給男孩,兩人成為跨越年齡的好朋友。
那時候,年輕人並不知道,七八年之後,眼前這個友好碰拳擊掌的小男孩,會成為縱火犯…
《小鬼當街》是一個難得的,以影像為載體的,提供多重觀察角度和討論空間的社會樣本。
一個愛打鬧、亂塗亂畫的熊孩子,逐漸掙脫韁繩,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
這讓人想起很多涉及少年犯的刑事案件。
前段時間,在關注“3·10邯鄲初中生將同學殺害埋屍案”的判決時,烏鴉注意到一組資料——
近年來,檢察機關辦理低齡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呈上升趨勢,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14週歲至16週歲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8169人,2022年8710人,2023年上升至10063人。
在呼籲填補法律空白、提高懲罰力度的同時,社會更需要重視未成年人的成長問題。
家庭、學校、社會對成長過程的忽視,還會造出成百上千個桑尼。
我們能做、要做、必須做的有很多。
而不是每當有惡性事件發生,拋下一句情緒值炸裂的“骨子裡的惡是基因決定的”,然後讓惡繼續蔓延…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社會應該更加重視未成年人成長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