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說過冰桶挑戰的人,現在應該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了吧。
十一年前,這項旨在為漸凍症患者籌集資金並提高人們對該病認識的挑戰風靡全球,從企業家到明星到普通人,全民參與其中。

如今,這項已經被遺忘的挑戰再次迴歸,卻不是為了讓大家關注罕見疾病,而是想借這個曾經引起全球風暴的噱頭,呼籲公眾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這個活動由來自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個學生組織“心理健康需要被討論”(Mental Illness Needs Discussion,簡稱 MIND)發起。

創始人Wade Jefferson是一名大二學生,在今年3月打出“SpeakYourMind冰桶挑戰”的口號,最初的目標是籌集500美元。
但沒想到,幾天內他們就募捐到了超過17.5萬美元,於是把目標設定為25萬美元,結果又輕而易舉地籌集到了34.1萬美元。

這次改頭換面的挑戰雖然不復當年盛況,但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
在美國,有不少名人接力宣傳,tiktok千萬級網紅Haley Baylee率先加入了挑戰,《今日秀》的主持人也在節目中向嘉賓潑了一杯水,當成挑戰。


這把火還透過社交媒體引起了國際關注,十一年前沒參加過冰桶挑戰的Z世代們,對這項互動性和娛樂性極強的活動躍躍欲試,在tiktok上帶有#冰桶挑戰標籤的影片超過了11.6萬個。
然而,這個公益並非人人拍手稱讚,比如罹患了漸凍症的ALS倡導者Eby,她對這項被複活的挑戰表達了自己的質疑。
她表示,如今漸凍症依然無法治癒,且死亡率為100%。
“如果像我這樣正因這種疾病而垂死掙扎、毫無希望的人,在同樣的籌款方式下卻隻字未提ALS,那麼將冰桶挑戰重新定位為任何其他事業,都會抹去ALS曾經家喻戶曉的輝煌。”

另一位網紅人認為,網際網路上有很多關於心理健康的宣傳,但冰桶挑戰卻是唯一能引起公眾對ALS關注的東西。

毋庸置疑,大學生們傳播心理健康意識的做法值得稱讚,可對於漸凍症患者而言,他們更希望大家記住這項挑戰是如何開始的。
說起來,2014年掀起的冰桶挑戰熱潮,算得上網際網路時代不分國界、全民參與的最火爆的慈善盛事。

這個活動最早從美國發起,參與者在網路上釋出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影片,再點名三個人進行接力,而被邀請者要麼在24小時內接受挑戰,要麼選擇為漸凍人公益協會捐款100美元,當然,也可以選擇兩者都做。

那時候,大家把這當成了一個遊戲,而被點名的大佬也熱情地回應並積極參與了這個挑戰。
有彼時還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

春風得意的扎克伯格,

剛當了三年蘋果CEO的庫克,

已經登頂長紅多年的黴黴,

現在結婚生子的賈斯汀·比伯,

永遠不放過任何一個話題熱度的貝克漢姆夫婦,

當然還有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以及髮型不變的川普。

這陣風順著網線吹到了國內,誰會接過火炬點燃了第一把火呢?
2014年的夏天,微博正在蓬勃發展,沒有淪落到如今只剩粉圈活躍的地步;
微信只是取代QQ成為即時通訊軟體,並沒有長成現在越來越繁冗的龐然大物;
讓人人皆有機會成為網紅的抖音,要過兩年才誕生,tiktok更是杳無蹤影;

至於現在變成大家公認比百度有用的小紅書,才剛一歲,定位是專注美妝分享;
風頭正盛,甚至從新浪剝離出來單獨上市的微博,於是成為了中文網際網路上冰桶挑戰的主要陣地。
那時候的微博,人人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明星還會嬉笑怒罵,而不是隻有在發廣告時才上線,粉絲們也不會沒日沒夜地爭頭花、做資料。
第一個把冰水從頭的大佬,是彼時在認真做手機還沒造車的雷軍。

從他開始,點名了娛樂圈裡的常青樹劉德華、知名企業家富士康的老總郭臺銘還有網際網路頭號人物百度的李彥宏,冰桶挑戰才正式在中國傳播開來。

當時排得上號的企業家和明星,像新東方的俞敏洪,地產大佬潘石屹、王石,上完《爸爸去哪兒》翻紅的田亮,準備結婚的周杰倫,都接受了邀請參加了挑戰。
但矜持溫婉的女神林志玲,拒絕了淋水,選擇了捐款。

不過,當中最出風頭的還是那個風流成性的王思聰,他出手闊綽地捐了100萬,是當時國內公開報道中單筆金額最大的捐款者。

在海內外病毒式傳播的推動下,這項挑戰讓漸凍症這種罕見病在公眾中得到廣泛普及,最終籌集到了2.2億美元的善款。
雖然,這個活動被反對者批評“娛樂化罕見病,成為大腕明星們表演的工具”,但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中,越來越多人關注到漸凍症患者,也參與到慈善活動中,總歸是一樁好事。

十一年過去,儘管00後們變成了社交媒體活躍的話事人,他們更擅長運用短影片去傳播表達情感,可似乎很難再回到當年那個人人熱情飽滿的時代。
可以預見,以後會有更轟動的網路互動事件,冰桶挑戰卻不會再重現往日的輝煌。

時光終究帶走了那個夏天,連同冰桶澆下時的酣暢淋漓,連同社交媒體最初純粹的善意。
我們懷念的或許不只是那場全民狂歡,更是網際網路尚未被演算法割裂的年代——當冰水淋溼比爾·蓋茨的襯衫、當雷軍點名劉德華時,世界彷彿真的能在24小時的挑戰接力裡連成整體。
如今的冰桶挑戰雖換了使命,卻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心深處對那個簡單時代的眷戀:
那時候,一場公益可以沒有資料KPI,有的只是冰水澆透衣衫時,人類最本真的善意迸發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