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開頭,再吆喝一聲這週三的大計劃!
餅餅最“長情”的興趣班,上了三年的畫啦啦🎨美術直播課,週三晚上7點就要返場直播了,先點個預約再說!✅
這是第三年返場畫啦啦了,簡單說,這是一個讓孩子不臨摹,懂孩子,會引導,充分激發娃的藝術潛能,我手畫我心的美術直播課🎨。
家有4-12歲對畫畫感興趣的娃,一定別錯過了,如果錯過了上週的試聽也沒關係,直播間下單正課,前四節不滿意可以全額退款,先看文章瞭解下👇,等我開播!

文|黛西

每次發餅餅畫畫或者寫作業的照片,都有姐妹兒勸我,趕緊糾正下餅餅的握筆和坐姿吧。

握筆我肯定糾正過,但有些事兒不是我想糾,想糾就能糾。。。
其實她也不是不會正確握筆,只是不習慣,或者沒有感受到錯誤握筆有啥不好。
我不想每次在她認真搞創作的時候,突然過去打斷她,讓她握對筆,只能瞅時機在適當時候提醒一句,剩下的交給她自己體會。

坐姿麼,我也不覺得有啥要糾正的,人不可能一直坐得闆闆正正。
她現在上學後坐姿好很多了,以前上幼兒園時候是這麼坐的👇。

我收到過好幾個留言說,因為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不對,罵了多少遍都沒用,要崩潰了!
可是我看了更覺得,孩子們太難了!被要求太多了!
有人會說,我沒要求他考滿分,沒要求他上清華,僅僅是要求他坐直了,拿筆拿對了,難道這個要求很高嗎?
真挺高的。
你可以留意下自己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在工位上坐幾小時,讓同事給你拍張照,看看自己的體態是啥德行,就會特別理解孩子為啥坐不直。
何況“坐直”本來就是反人性的,更好的坐姿永遠是“下一個坐姿”。
至於握筆姿勢麼,我38歲了,現在還是這樣握筆。

從小因為握筆姿勢不對,被父母老師數落挖苦了多少年,也沒改過來。
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不再說我了。
因為到後來,他們只關心卷子上的分數,沒人在意我是用什麼握筆姿勢和什麼坐姿拿到的這個分數。
所以當年挨的罵算什麼!

由於嘗過被小事消磨的感覺,所以我儘可能讓自己在小事上糾正孩子。
標準是人定的,但人就是因為“不標準”才是為人。
瞭解標準當然有必要,也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握筆姿勢。
但是,到底要不要苦口婆心、不惜代價,讓他們務必達到這些標準?這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思考的。
反覆嘮叨,數落,責罵,終於讓他們用標準的姿勢握筆,保持標準坐姿寫作業,勢確實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好處,但為了那些好處,我們是不是付出了更高的代價?
比如他們對當下的專注,創作時的放鬆狀態,對自我的評價等等。
如果正確的握筆姿勢要以這些為代價,我寧願她握不對筆,反正以後影響她考清華的肯定不是握筆姿勢。。。


我之前經常分享德國的教育理念,很多姐妹說愛看,多聊。
愛看這些理念,一定不是因為它可以打造出一個傑出優秀的人,而是因為它讓人成為人。
我一直覺得,孩子作為人,ta的情感訴求,ta被看到,ta如何評價自己,才是我們的教育優先順序。
有了這個優先順序,自然就不會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這方面上,我從德國幼兒園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
我記得餅餅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兩歲多剛學會了自己穿鞋。
去接她的時候,我經常看到她左右鞋穿反了。
我問老師,為啥不給她換過來?穿反了不難受嗎?
他說,難受的只是你們父母。
你看她又跑又跳的,明顯沒有覺得難受啊。
鞋子是她自己穿上的,這個是她get 的新技能,她覺得自己很厲害。
如果這時候大人告訴她,你穿反了,我給你換過來,或者讓她脫了重穿,你說下頭不下頭?
“我可以”,“我能搞定自己的事情”,這種成就感和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比“穿對鞋”重要多了。


別看我說得一套套的,其實我也要經常提醒自己,別在小事上消磨孩子。
餅餅把一個酸奶打翻了,盒子摔破了,弄了一地酸奶,我的第一反應經常是重重嘆一口氣,好像是刻在了基因裡的條件反射。
其實她自己會主動跑去廁所,撕一堆衛生紙擦擦擦,但是我嫌她擦得不乾淨,留在地上一層幹了黏糊糊的,所以我要重新返工擦一遍。
我嘆氣的是,她給我帶來的這些額外麻煩。
可是後來我想了想,這到底是誰的課題?
我其實完全可以不返工,完全可以等到大掃除時候一起弄,地板黏糊幾天並不會讓地球爆炸。
她已經在主動收拾爛攤子了,只是沒有收拾到我心裡那個“乾淨”的標準而已。
那個標準是我的執念,這是我的課題。
她用她的標準收拾爛攤子,我用我的標準解決自己的課題,沒毛病。
現在我已經學會了,在糾正孩子之前想一件事,如果孩子達不到那個標準,最差的結果是什麼?
比如坐姿不標準,最差的結果是什麼?
是體態不好。
體態可是影響一輩子的事呢,這個後果聽上去不小!
但再一想,我自己體態就不好,平時照鏡子不覺得,一拍側面照就暴露各種體態問題,勾肩,含胸,伸脖子。
這兩年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注意體態和改善。
38歲了才注意,晚嗎?
不晚。
後果很嚴重嗎?
好像也沒啥嚴重的。
握筆姿勢不對,最差的結果是什麼?
有人會說,結果是寫字速度慢,每分鐘比別人少寫好幾個字,卷子做不完。
這個後果聽著也挺嚴重的!
但說實話,考試能不能把卷子做完,真的是取決於你的握筆姿勢嗎?
明顯不是啊,主要取決於你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
握筆姿勢也許在一二年級影響答題速度,但到了高年級和中高k,誰會關心你這張卷子是用什麼樣的握筆姿勢做出來的?
時間軸拉得遠一點,就不會被困在“標準”的執念裡了。


經常有姐妹兒給我留言說,看了很多文,還是擺脫不了“焦慮體質”,希望我把文章和理念梳理成書,放在枕頭邊上讀,治一下養娃焦慮。
這次可以心願成真了,打磨了兩年的書,已經下印了👇,估計下週就能出版。

但其實我想說,你並不是什麼“焦慮體質”,只是“達到標準”的執念,讓你感到焦慮。
寫這本書就是想對你說,養娃不只有一個答案。
即便很多事沒有達到標準,錯過了很多“來不及”,一樣可以把孩子養得很好。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即將截團
🍪 戶外必備|罕見破價福利,買到就太賺了!
🍪 夏季剛需|一到這個季節就要補倉,缺了它可沒法放心出門…
🍪 全家補劑|回國報復性吃喝,比00後還扛折騰,看來平時沒白養生!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