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以來,deepseek無疑是最具熱度的話題之一。
就連我的留言區,也常常被各類關於AI的焦慮刷屏。
那今天咱們就索性來個快問快答熱熱身👇🏻(點選圖片翻看我的回答)
雖然用了段子開頭,但我知道你們真正想看的,肯定不是抖機靈這麼簡單。
剛好,春節前後我遇到了幾件事,也讓我對於“AI時代下,孩子到底需要培養什麼能力”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寫出來跟你們分享。
第一件事發生在春節前,和一位老朋友小聚。他去年在上海開了一家創新茶飲小食餐廳。
對於餐飲業我稍微瞭解過一點(不瞞你們說,我愛吃,曾經動過當個餐廳小老闆的念頭),上海的餐飲業非常卷,而作為“創新”餐飲的話,那就更加捲,很多網紅店那是一批死了一批起來。
這裡面除了我們知道的菜品環境等因素,最關鍵的就是選單更新能力了,不斷有新花樣才能留住回頭客。而往往,創新菜又很依賴人,也就是那個主廚,所以“千金”難找好主廚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
詢問了一下朋友餐廳的利潤率,我就很驚訝(賺挺多),我問,他家主廚成本佔多少?沒想到,朋友竟然和我說,他家沒有主廚。
我嚇了一跳,趕緊問,那我現在喝的這杯配方怎麼來的啊?朋友說,他會告訴chapGPT,自己希望顧客喝到的體驗。
例如我想讓人喝完第一口感覺在熱帶雨林穿梭,喝到後面又像在海邊度假;然後AI就會列出一大批材料和搭配,像是什麼柑橘口味會帶來森林的清新感啊,海鹽口味像在海邊啊。
(以上這些都是我編的,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朋友的提問肯定不是這樣的,而這個也是他的“商業機密”了,不能分享)。
他拿著AI提供的材料自己實驗唄,於是就只需要招普通廚師和茶飲師做研發和執行就行。

換句話說,創新餐飲最拼的核心技術,也是最高的成本,我朋友(之前完全沒有廚師經驗)+AI工具就實現了,而且這樣的靈感是源源不斷,不會枯竭的,而成本卻大大降低了。
那個剎那,我真是“瞳孔放大”地震撼了一把。現在市面上該有的AI工具,我也都用過,但我卻壓根想不到,還可以這樣!
第二場小地震,來自我2025年讀完的第一本書《黃仁勳:英偉達之芯》。這本書很厚,講述了英偉達的前世今生。

恕我狹隘,我原本想當然地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一群科學家和程式設計師,為了開發互動式人工智慧軟體,所以花了很多時間,最終出現了咱們現在熟知的這些app。
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才意識到,
我們現在用的人工智慧工具,不是預先設計好“我想搞一個某某東西,來開發吧”,然後就“被開發”出來的。
相信有些朋友知道,英偉達最初就是一家做遊戲晶片的公司,只不過黃仁勳做出了幾次誰也不看好的重大選擇,才有了後來這家一半員工都身價過億的公司。
在那幾次關鍵選擇的面前,並不是放著一張一清二楚的未來地圖,而是根本沒有人知道,這些什麼晶片以後做出來什麼樣子,它們能幹什麼;而是我們到底能做成什麼樣,我們做出來再看。
就連他身邊一起創業的小夥伴都會覺得,他是不是瘋了?
我合上書的那天就在想,這個世界可能真的就有了平行宇宙,我所以為的“是這樣”,可能在某個平行時空里正在發生著“其實不是這樣”的故事。

之後,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春節上線的deepseek,咱們中國人研發的(特別驕傲!),一夜之間就把英偉達的市值幹掉了5000多億美金。
而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是量化投資人出身,春節期間見了我朋友,也是幹這行的。我就詢問了,他怎麼那麼厲害,能做出deepseek?
朋友和我說,最初研發這個工具肯定不是為了今天的deepseek設計的,但梁比我們都敢想,也更有理想和抱負。

我也是個內容創業者了,全網談到人工智慧,最受影響的就是我們這些寫文章搞短影片一類的,我也用了好多工具,但我至今還是沒想到怎麼讓人工智慧完全的“為我所用”。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我就在問自己,不和黃、梁兩位比,我和開餐廳那位朋友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自認,我們倆的智力和工作資歷都差不多啊~

我想出來的點子很重要,我想去實現它; 我怎麼看待外界評價,尤其是當身邊人都不看好,都說風涼話的時候; 我怎麼看待自己,在一次一次嘗試失敗的時候。

當我想清楚這些後,我的震撼有增無減。我發現,這是大大反我的成長路徑依賴的。
一個人只有多和“自己”相處,有獨處“無聊”的時間,才能滋養出想象力和深度思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激發生命力。
如果我們自己就預設是資本的工具人,孩子是考試排名的產物,那麼不管學多少方法論,我們也不可能會有想象力和勇氣。

正在團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