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紐約客》雜誌的封面讓我哈哈大笑,因為實在是太惡毒了。不過我懷疑會有多少人能讀懂它,明白這是在諷刺人工智慧(AI)。對於接觸過AI的那些人來說,其中的調侃是明確且精準的。而對於多數人而言,可能很難理解那種精準的惡毒:AI輸出的是整齊有序的垃圾。
《紐約客》乾的事情是扒底褲,也就是尖銳的批評。可以把現在如日中天的AI想象為一個站在舞臺正中的人,雙手高舉,面對掌聲歡呼和閃光燈。這時候《紐約客》潛行至AI身後,當著無數觀眾的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把拉下AI的長褲,然後再果斷地扒掉他的底褲,就讓他那麼赤裸裸地面對人群。
這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批評方式,知識分子的尖銳批評方式,想要欣賞它需要有足夠的學識和良好的幽默感。但是它對於AI構成任何打擊麼?對於AI發展的程序會造成任何波瀾嗎?不會的。
觀察歷史,觀察生活,會發現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人群裡會出現兩類人。一類我稱之為“佈道者”,一類我稱之為“扒底褲的”。當《紐約客》的插畫師做出這一期封面,到雜誌印刷出版的這幾天時間裡,網路上另外又有一群人,會熱情洋溢地介紹了幾百種基於AI開發的新產品,新服務。他們會狂熱地鼓吹和推薦,告訴你AI在某個新產品上又替代了哪些工種,已經達到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水準。他們就是佈道者,他們在反覆宣稱新時代的到來,向大眾反覆推薦AI和周邊產品。
類似《紐約客》這種扒底褲的,則站在佈道者的對面。和佈道者的熱情洋溢不同,扒底褲的目光冷峻,心存懷疑,對一切高溫高燒高潮都充滿警惕,覺得要麼是泡沫,要麼是個騙局。他們的責任,就是去戳破,就是去揭穿,就是去當眾扒掉底褲。
扒底褲的可能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佈道者的熱情洋溢下面肯定隱藏了些什麼東西。他們所鼓吹的產品或者服務,一旦你真正用下來,會發現事實和他們的言辭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你會忍不住懷疑,佈道者們不是不知道你所遇見的那些問題,不是不能預見你可能產生的失望,但是他們刻意隱藏或者掩飾,好儘量維持那種歡天喜地的勁頭。
不過在我看來,兩方的差異其實並不大。不是熱情和冷漠,誠實和欺騙之間的那種二元對立,他們都是觀念的戰士,並且以此為生。佈道者傳播和捍衛的觀念是:創新就是好的,科技進步就是好的,新時代就是好的,進步就是好的,而我自己就是這種進步的代言人,所以大眾要聽我的。
而扒底褲的也有自己要捍衛的觀念:理性是好的,冷靜是好的,洞悉是好的,真實是好的,而我就是真實和正確的代言人。大眾要是不相信的話,我可以現場表演扒底褲給你們看。扒完之後,證明了底褲下面一片模糊,建模失敗,那麼大家就應該聽我的。
可惜的是,他們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真實的力量。觀念沒有那麼重要,大眾信這個或者信那個,對於歷史程序的改變微乎其微。此時此刻,世界某個角落裡正在寫演算法論文的計算機科學家筆下的幾行公式,可能要比所有佈道者和扒底褲的加起來都重要。此時此刻,黃仁勳顯示卡工廠裡的某個技術主管手下的一個革新舉措,可能要比他們加起來還重要。此時此刻,某幾家初創公司正在利用AI開發的新專案,可能要比他們加起來還重要—
因為對現實進行變革的力量在他們手中。大眾贊同或者反對,這種巨大的力量可能對風俗有影響,對生活方式有影響,但是對於科技沒多大影響。當初贊同或者反對功能機的人,當初認同或者反對黑莓是未來的人,無論他們持有怎樣的觀念,無論大眾被他們教育之後相信什麼觀點,喬布斯的多點式觸控式螢幕幕出來之後,一切攻防都土崩瓦解了。
他們中的任何一方可以為功能機再延壽十年嗎?可以為黑莓續命二十年嗎?觀念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它是一種看待問題的視角,而看似中立的“視角”二字,背後還是個人偏好。自己認為是好的,就要去推廣,去宣傳,去捍衛。時至今日,不也有人堅持認為智慧手機帶來了太多騷擾,太多壓力,鼓吹使用一百多塊錢的Nokia板磚麼?與此同時,不也有人覺得手機都不夠,還需要帶上隨身的AI硬體,增強人在現實和虛擬世界之間的互動,甚至要切開顱骨,植入腦機介面。
他們所做的事情,是人類的真實需求,還是他們個人內心的偏好,認為某種做法,某種方式更好,要優於其他選項?
佈道者熱情,但總是要撒謊,要掩蓋,要誇大,這是佈道者的問題,他們的個人偏好就是樂觀。扒底褲的冷峻,但是視野受限。因為他們習慣於蹲下來,扒掉底褲,於是他們就經常蹲在那裡,面前正對著兩片屁股,看不見別的什麼東西。就像是《紐約客》的這張封面漫畫一樣,AI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只是整齊有序的垃圾,而事實並非如此。潑洗澡水把嬰兒一併潑掉,說的就是扒底褲的。
年輕時我喜歡扒底褲的,覺得他們聰明,有趣,欣賞他們的尖刻與惡毒。現在我更喜歡佈道者,除掉他們的誇大其詞,去掉他們的言不及義,他們起碼還在努力成就一點什麼,他們還願意相信相信的力量。有些時候,他們的確也提供了新鮮和有趣的事物,少部分時候,甚至還會真的有用。而如果我相信了扒底褲的,那麼除了顱內高潮完畢轉身就走之外,似乎並沒有別的什麼選項。
在這個世界上,我就是個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電視上正在直播火箭發射,在某處有一堆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把火箭豎起來,準備傳送上太空。這時候,我的電視機前突然出現了兩個人。一個是佈道者,他大喊大叫,面紅筋漲地對著電視機螢幕比劃,表演用他的內力把畫面中的緩緩升空的火箭慢慢舉起。
與此同時,另一個人不斷在我面前把電視機抬起來,翻個面,向我展示這不過是臺電視機,這不過是電視裡的一個節目。然後他把電視調轉過來,於是看起來火箭就是在向下發射—他成功證明了佈道者的託舉手勢根本就沒有任何用。
我個人很喜歡用內力舉火箭的部分,而扒底褲的影響到我看電視了。

標題:《黃昏》
創作者:和菜頭的小肉手
AI演算法提供:Midjourney V5.2
Prompt:drawing landscape of Beijing City by Georges Seurat, –ar 16:9–v 5.2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訊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肖像》
和菜頭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5.2
南派三叔專區

南派,這張《往外滋》送給你。
《槽邊往事》專營店營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