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第12屆都靈推理節(Torino Crime festival)期間,一部義大利本土的真實犯罪題材迷你劇集《娜迪亞謀殺案》引發了廣泛關注。(2020年被翻拍)

劇集重現了1998年一起撲朔迷離的少女謀殺案。坦白了犯罪事實的兩個兇手聲稱在亡靈的指使下,被迫殺死18歲的娜迪亞(Nadia Roccia)。
案件至今,已經過去了25年,兩個殺人犯早已出獄,迴歸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而他們當年作案的真正動機,始終未有解答。今天就讓晚穹帶我們回到25年前,看看這樁離奇的謀殺案。
(字數11,105)

死亡
1998年3月14日,星期六,下午16:40,18歲的娜迪亞(Nadia Roccia)離家外出。她和同班同學安娜(Annamaria Botticelli)早前約定好,要去安娜家書房一起學習,寫期中論文。兩人的好友瑪利亞(Maria Filomena Sica)也會前往。
臨走時,娜迪亞對母親羅基娜(Rocchina Roccia)說會在晚飯前(20:30左右)回家。說完,她就背上書包出門去了。

20:00左右,安娜和瑪利亞突然來到娜迪亞家,兩人臉色慌張、支支吾吾地告訴羅基娜,娜迪亞開始寫論文沒多久就說自己胃不舒服,請她們去幫忙買些吃的東西,最好是薯條。但她們買好返回時,書房的門卻怎麼都打不開,好像是娜迪亞從裡面反鎖了。她們擔心發生意外,覺得應該馬上告訴娜迪亞的家人。
原本正在等女兒回家吃飯的羅基娜嚇了一跳,立刻叫上全家人一起來到安娜家中。

(羅基娜)
一行人趕到後,無論怎麼叫門,書房內始終無人應聲。娜迪亞的哥哥正要撞門進入時,安娜父母剛好找到備用鑰匙,順利打開了閉鎖的門(一說娜迪亞家人撞開的)。然而,開門的一瞬間,眼前畫面令所有人疑惑、驚詫。
娜迪亞似乎完全失去意識,仰面平躺在地上,雙腿併攏,雙膝微曲,頸部有一道淺淺的紅印,還纏繞著兩圈繩索,疑似上吊自殺。
她身旁書桌的一個桌腿下壓著一張對摺的16開白紙,紙上所述內容像是娜迪亞留下的遺書。
羅基娜悲慟無措地讓大女兒帕特里西亞(Patrizia Roccia)叫救護車;而娜迪亞的父親認為時間緊迫,立即自駕車送小女兒去醫院。
到達醫院後,接診醫生確認娜迪亞體溫非常低,已有屍僵跡象(屍僵最快出現在死後30分左右,一般情況下是死後2-3小時開始),初步判斷死亡時間約為入院前的30-60分鐘,死因為窒息,但具體是否上吊自殺,暫時無法下定論。

那麼,從娜迪亞離開家到被發現死亡的將近四個小時裡,她經歷了什麼?

三個女孩
紹裡城(Castelluccio dei Sauri)是典型的義大利山區小城,因舉辦賽馬錦標賽而為人熟知。小城面積不大,只有54平方公里,行政區劃上屬於普利亞大區(Puglia),位於亞平寧半島東南部。
紹裡城的日常氛圍悠然安寧,生活節奏閒適緩慢,對於年輕人來說則略顯乏味。當地常住居民不到2000人,其中還有不少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阿爾巴尼亞移民,鄰里之間非常熟悉。
娜迪亞和安娜、瑪利亞三人同齡,自小學三年級時因就讀於同一所學校而相互認識。三人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同校,課餘時間也總是結伴玩耍,十分親密。
高中升學時,娜迪亞和安娜進入了同一所學校的同一個班級,兩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同桌。而瑪利亞選擇了離家近的另一所高中。不過,三人還是常常相約一起學習,一起聚會玩樂。
三人雖然成長和升學的軌跡相似,但家庭環境差別很大,性格也各有特點。

(左至右分別為娜迪亞、安娜、瑪利亞)
娜迪亞父母為人和善寬容,家庭氣氛輕鬆和睦。娜迪亞是家裡四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在父母眼中一直都乖巧懂事。
日常在學校裡娜迪亞也是模範生,她學習成績好、外向健談、對人謙遜有禮貌,和所有同學、同齡的朋友都相處融洽。娜迪亞把一起長大的安娜和瑪利亞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三人之間無話不談,親密無間。
不過,初中畢業前後,安娜和瑪利亞出於各自的原因,和娜迪亞的感情分別發生了微妙變化。
安娜家境談不上優渥但也完全不拮据,父親在退休前任職於當地警局,母親婚後專職做家庭主婦。
安娜同樣在家中四個孩子中排行最幼,父母難免溺愛一些;又因為她長相漂亮可愛,一頭金髮在人群中非常惹人注目,常常受到各種優待。這些也造成安娜性格嬌縱強勢、自私乖張、缺乏同理心。
安娜15歲時(初中三年級)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症狀多為視覺損傷,運動障礙等。
出於治療需要,安娜到校上學的時間變得很不固定,隨時可能由於病情變化而不定期休學或者居家自學。身體孱弱和社交減少都影響了安娜的性格,她變得敏感多疑、渴望認同,與成長於單親家庭的瑪利亞的友情連結也更為緊密。
瑪利亞的父親翁貝託(Umberto Sica)在她只有8個月大時(1980年)意外去世,母親多年來沒有再婚,一人艱難地維持生計,獨自撫養女兒。
瑪利亞很聰明,成績不差,但她不善於自我表達,也沒有主見,對周圍的人和事都缺乏安全感,心理上習慣於依附強者、討好順從。

瑪利亞為自己找到的“強者”就是安娜。瑪利亞從小聽她差遣,事事謹小慎微,一切言行都以安娜的喜好和意願為標準。
進入青春期以來,三名少女對未來都有了清晰的規劃。她們不喜歡紹裡這樣的小城鎮,逼仄單調、缺乏樂趣也毫無活力。三人都十分嚮往北美自由奔放、多元包容的生活環境。
三人約定好大學畢業後(一說高中畢業)一起移居美國或加拿大,去追求充實精彩和無限可能的人生。
直到1998年3月14日,娜迪亞莫名死在安娜家的書房裡。

調查
急救醫生確認娜迪亞死於窒息,並在到達醫院前就已不再有生命體徵。
醫生對於青少年的非正常死亡很警覺,並且死者頸部的淺顯勒痕形狀與家屬所說的上吊索不符,無法直接認定娜迪亞死於自殺,他們在告知家屬診斷結論後便立刻報警。
警方行動迅速,當晚即來到安娜家的書房,勘察現場,進行取證,同時協調法醫對死者進行屍檢。
書房在安娜上高中以前一直作為車庫使用,有內外兩個出入口,內側聯通房屋一層,外側面向內院。因為安娜患病後多數時間居家自學,父母特地改裝了車庫(改裝後封堵了內門,只保留外側出入口),給安娜平時學習、做作業用。

室內陳設簡單,只有桌椅書櫃、飲水茶具和安娜的課本、書籍及少量雜物。另外還有瑪利亞幾周前帶來的一臺老式打字機,方便列印論文。
警方進入室內,首先注意到的是娜迪亞的“遺書”。“遺書”正文使用打字機列印,落款卻是手寫簽名,文字內容也不自然,語意尤其顯得突兀反常:
“安娜,你還好嗎?感謝你一直以來給予我的支援和安慰。但現在,我除了自殺已經別無選擇。我不知道怎樣一面掩飾對你的愛意,一面言不由衷地活著。
爸爸媽媽,請你們一定要把家裡屬於我的那份財產,全部送給安娜和瑪利亞,作為她們將來去美國的路費和生活費。我最後的願望只有這一個,就是盡力讓安娜過上她想要的生活。”
娜迪亞在“遺書”裡坦言暗戀安娜,由於壓抑的內心感情無法疏解而心灰意冷、決意死去。最後,她還要求父母代為資助安娜。
警方認為娜迪亞是優等生,在常識和認知層面上,不太可能意識不到自殺和贈送財產兩件事的嚴肅性。而遺書中的口吻過於輕鬆簡單,似乎並不真的明白這兩件事到底意味著什麼。
警方後續詢問娜迪亞的家人和多位同學、朋友,沒有人注意到娜迪亞之前有過任何喜歡同性的表現。證人中也只有安娜和瑪利亞表示,娜迪亞有時會主動聊起同性話題,其中幾次還說到同性性幻想。
疑似娜迪亞上吊使用的繩索放在地上(娜迪亞的父親送女兒去醫院前從她頸部取下隨手扔在地上),長度約2米,沒有打結。
此外,書房的天花板距離地面有5米高,以娜迪亞1.66米的身高和現場兩米多長的繩索判斷,她想要上吊自殺,勢必要藉助桌椅才能實現。
但桌椅上並無踩踏痕跡,天花板上也沒有懸掛支點可用於結繩上吊。
經過初步偵查,警方發現遺書、同性戀和上吊三個線索暫時都沒有證據來印證。
結合案發地的現場條件,警方傾向於娜迪亞是謀殺案的受害者,而安娜和瑪利亞是最後見到她還活著的人,因此兩名少女的證詞非常關鍵,甚至不排除她們參與犯案的可能性。
在3月15日上午的第一次筆錄中,兩名少女口徑一致:娜迪亞因個人原因上吊自殺,她們只是被支走去買薯條,當時根本不知道她為什麼要死在安娜家裡。況且娜迪亞以前有過幾次自殺嘗試,都因為準備不足全失敗了。
兩名少女的證言和其他證人的說法難以交叉印證,這加重了警方對二人涉案的懷疑。
當天下午,警方接到一個男聲打來的匿名電話,告知警方,娜迪亞因不願援交賣淫而被謀殺。他說,她的死亡背後,隱藏著複雜的真相,警方需要仔細調查那兩個朋友(安娜和瑪利亞)。
警方未追查到電話來源,但匿名者提及了他殺和疑似的作案動機,並指控兩名少女有嫌疑。如果舉報資訊可靠,根據參考現場環境和已有證據,警方相信,兩名少女謀殺被害人的假設符合邏輯。
於是警方擴大取證,以核對證詞為由,進入兩名少女家中,暗中安置了監聽裝置。而她們恰巧也在當晚(3月15日)的電話交談中,討論了很久如何擾亂偵查、怎樣應對警察提問等話題。
只是,兩人設計的說辭顯然不如法醫證據更直白有力。
稍後公佈的屍檢結果顯示,娜迪亞死於機械性窒息,但不是上吊,而是勒頸致死。兩者在法醫病理學上有明確差異,可以簡單理解為:
勒頸:致死原因為氣道受壓迫阻塞,大腦缺氧而死。
上吊:致死原因為因重力作用身體下墜,頸動脈血管受壓迫力過大而爆裂,腦部供血中斷造成死亡。
法醫在娜迪亞頭面部的解剖中,發現她頸動脈完整,與上吊致死的特徵不相符。

作案經過
儘管兩名少女在詢問筆錄中堅稱她們事先不知情,但法醫證據和監聽錄音都指向二人存心說謊,擾亂破案。
另外,她們對娜迪亞的死亡和以往相處細節的描述冷漠淡然,言語中絲毫看不出好友應有的悲傷。
3月16日,警方以補充筆錄為由繼續傳喚兩名少女。這一次,由於警方加大施壓,使得瑪利亞在對答中經常難以自圓其說,她的說法和前一天差別較大。
特別是她在回憶案發前後時,對不少細節的敘述自相矛盾,例如一會兒說記得上吊用的繩子打結了,一會兒說沒有。
在警察不斷的質疑和追問下,瑪利亞不得不承認她和安娜一起殺死了娜迪亞。
當辦案警員告訴安娜,瑪利亞已經坦白殺人後,一向沉穩的安娜無奈地做了一個洩氣的表情,抬頭和問話警員對視了一會兒,然後,她平靜地陳述了與瑪利亞共同犯案的經過。
安娜說,事發前很久她就和瑪利亞做好了詳細的殺人計劃,包括怎樣邀約娜迪亞、何時動手殺人、怎樣佈置偽裝自殺的現場、提前構思遺書內容、騙娜迪亞在白紙上寫好名字、對三家父母分別解釋發生的一切等等。
當天17:00,娜迪亞來到安娜的書房。起初,三個人不經意地聊著各自學校的話題。
娜迪亞落座後第一個拿出書和論文開始學習。另有目的安娜和瑪利亞,也做出認真學習的樣子。
等到約18:45(一說19:00),安娜和瑪利亞聽見附近修道院的鐘聲響起,這是二人先前說定的行動訊號。等到最後一次鐘聲結束時,兩人著手執行殺人計劃。
安娜藉口去衛生間,斷掉了書房的電源。
黑暗中,瑪利亞悄悄走到娜迪亞身後,摘下自己的紅色方格毛呢圍巾,猛地一下套在娜迪亞頸部。不一會兒後,安娜返回到書房,鎖死了書房的門,確保娜迪亞無法開門逃走。
突然斷電和瑪利亞的怪異舉動起初讓娜迪亞只以為她們在惡作劇,有些不耐煩地說著:“別玩了,這不好笑。”
可當她發覺瑪利亞力道越來越大時,她一邊用力推開瑪利亞,一邊聲音顫抖地問:“你們這是幹什麼,想殺死我嗎?為什麼?”
但娜迪亞沒有得到任何回覆,安娜和瑪利亞只是一點點靠近,一次次拉拽她,不停地試著用圍巾套住她。
娜迪亞無處可躲,她嘗試著繞開安娜和瑪利亞,逃到門邊,卻發現門怎麼都打不開。正在她猶疑的一瞬間,瑪利亞又一次把圍巾套在她的頸部。
安娜見狀也走了過來,兩人一起發力把娜迪亞推倒在地,任她不停地掙扎。再之後,安娜跪壓在娜迪亞上身,按住她的雙手,防備她掙脫。瑪利亞用盡全力勒緊圍巾,娜迪亞氣息越來越弱,反抗的力氣也越來越小。
不知過了多久,娜迪亞完全不動了,安娜給了瑪利亞一個眼色,兩人同時鬆開手。
為驗證娜迪亞已死亡,安娜還在娜迪亞上身踩踏了一陣,見她依然沒有反應,又拿來手持放大鏡對準娜迪亞的口鼻位置,看她是否有呼吸。
最終,她確定娜迪亞已經死亡。
之後,安娜按照預先設想重新佈置屋內,先把“遺書”壓在桌腳下;接著幫娜迪亞整理好被踩皺的上衣,給她頸部套上偽裝上吊的繩索。
瑪利亞則戴好自己的圍巾,擺正剛才被撞亂的桌椅和桌面上三人的作業,文具等物品。

約19:35,兩人處理好現場陳設後,離開書房,把門鎖好。她們先是去麥當勞買薯條,再轉路去娜迪亞家裡,告訴她的家人她不舒服,也不應門,引導他們發現“自殺”。
至於殺人動機,安娜解釋為是瑪利亞去世多年的父親翁貝託託夢給她,命令她殺死娜迪亞。只有這樣,她和瑪利亞的未來才會平安順利,否則二人都將陷入痛苦和災難中。
安娜平靜地講完了殺人經過,她沒有哭,也未表現出青少年在類似處境下常有的緊張或者害怕,始終情緒穩定。
她的語句條理清晰,敘述通順流暢,像是完成了一次演講,末尾結束的時候,嘴角輕微上揚,做了一個微笑的表情。
這表明她沒有悔罪感,甚至不認為謀殺屬於犯罪,僅僅是對實現既定目標感到滿意。

可能的動機
警方判斷安娜對於謀殺經過的供述,細節完整充實,應當是可信的。但對她所說的犯案動機,即託夢授意殺人的說法並不認可,這明顯脫離普通人的常識和理智。
兩名少女都是高中生,學習成績中上等,難以想象她們無法分辨夢境和現實。但安娜堅持說殺人是遵照翁貝託的指示,如果不照做,她自己也會有危險。

(案件報道:瑪利亞的父親託夢命令我殺死娜迪亞)
安娜說從她5歲開始,斷斷續續地會夢到瑪利亞的父親翁貝託,當時並不知道那人是誰。小學三年級下學期她認識了瑪利亞,後來有機會看過瑪利亞去世父親的照片,才認出夢裡人的身份。
十幾個月前(約1997年春季),翁貝託向她下達命令,要她找一個活人獻祭,用以慰藉他早逝的靈魂。
翁貝託的原意是讓安娜殺死瑪利亞。因為他早逝與家人分別太久,非常孤單寂寞,作為父親,希望女兒能夠陪伴在身邊。
可是安娜想到瑪利亞是她唯一的忠實盟友,如果瑪利亞死了,她會變得孤立無援。於是,安娜勸說翁貝託物色他人。
翁貝託同意了,並提出一個折中辦法,她們可以自由選擇一個同齡女孩代替瑪利亞死去。不過,動手殺死替身的只能是瑪利亞自己,必須由她來承受殺人帶來的良心折磨,因為這是維繫他們父女感情的紐帶。
最後,作為對安娜的感謝和對女兒的祝福,翁貝託承諾,一旦確認替身死亡,她們兩個今後的生活一定會心想事成。
翁貝托特意提示她們,娜迪亞是最合適的人選,三人從小是同學,相互瞭解,知根知底,策劃和實施殺人的過程中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安娜對翁貝託的描述生動細緻,飽含感情,警方甚至不認為她在談論一個亡靈,同時也懷疑安娜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但很多人認為這是安娜操控瑪利亞的方式,利用她對父親的親情思念,讓她對自己更加唯命是從。
關於案件真實的原因,除翁貝託託夢外,綜合現場調查,涉案物證蒐集和證人證言,警方試著提出了另外兩個相對合理的殺人動機。
①黑魔法
警方逮捕兩名少女的過程中,二人分別從審訊室被押往看守所的路上有過短暫接觸,安娜壓低嗓音對瑪利亞說著什麼。
因為時間太短,旁邊的警員沒有聽清,警方只得從走廊的監控影片中擷取畫面,請唇語專家解析。
解析結果顯示安娜所說的是“路西法無限美好,路西法就在我們身邊”,瑪利亞也跟著複述,兩人像做禱告一樣。
(路西法之名最早的確切文字記錄來自但丁的《神曲》,指因反抗上帝而被驅逐出天堂墮入地獄的魔王撒旦。)
3月16日,警方搜查兩名少女的臥室,發現了相當數量的有關黑魔法和撒旦的書籍、物品及資料(這類物品擺放隱秘,不易查詢,警方前一天入室時,未申請到搜查令,無法仔細蒐證)。
安娜的日記裡也記錄了很多與黑彌撒儀式相關的內容。
安娜珍藏的一個相簿裡有不少墓地和墓碑的照片,部分照片拍攝到了帶有撒旦標誌的章紋。

(安娜收藏的撒旦章紋照片)
警察還在安娜家裡找到一個嬰兒耶穌的雕像,這個雕像正是她們常去的墓地內丟失的,顯然是安娜將它偷回了家。
安娜不知出於種何意圖,把自己的頭髮,粘在雕像頭髮的位置上。雕像被仔細保管,放在一個精緻的供奉龕裡。
安娜的書櫃中,藏有一幅畫作:內容為一個男人站在全身鏡前,鏡中映現出撒旦形象。
這些都顯示她們很可能秘密信仰撒旦或沉迷於與之相關的邪靈崇拜,殺人也許是她們在執行特定的宗教祭祀儀式,以此提高自身的信仰等級,而娜迪亞則是她們選定犧牲品。
此外,兩名少女的多位同學都證實,他們不止一次看到過安娜和瑪利亞在天黑之後一起去墓地。

(兩人常去的一個墓地)
安娜被捕後在獄中的某些行為也頗為詭異。她好幾次被監控拍攝到低聲輕唱撒旦讚歌,神情沉醉且虔誠,不像是做戲。
可安娜和瑪利亞把撒旦物品解釋為她們只是對這類玄學好感到好奇,談不上信仰,也不會照著所謂魔法書去做什麼。
至於路西法耳語,兩名少女說那是她們失去朋友之後相互安慰的方式,路西法與死亡相關,死亡並不總是消極的,現在娜迪亞也死了,無論如何她們都祝福她安息。
警隊內部也有分析認為,她們只是去墓地吸菸不想被人發現而已。那裡環境隱蔽,天黑之後通常無人靠近。
至於撒旦、路西法則是脫罪策略,她們至少策劃了一年時間如何殺人,如何偽裝。黑魔法也是偽裝中的一個環節,讓警方誤以為她們精神失常,這樣,即便被捕,面臨的起訴罪名和量刑也輕於普通謀殺。
②同性戀
安娜在偽造的遺書中把娜迪亞自殺的原因歸結於同性戀(暗戀安娜)。
事實可能與之相反。
是安娜暗戀娜迪亞,對她有性幻想,但礙於自尊心,又或者擔心一旦主動坦露真實想法,不僅父母和同學、朋友不接受,還會傳出不好的流言造成困擾(義大利是天主教國家,公眾同性戀的接受和包容度較低),所以遲遲未表明心意。
而娜迪亞也沒有注意到這份感情的傾注,或是她感受到了但不知如何應對,因此選擇不回應。
這令安娜非常不滿和失望,久而久之,因愛生恨,將殺死娜迪亞作為反擊對方的報復,類似於得不到就毀掉的心理。
同時,安娜將娜迪亞描述為主動暗戀的一方,既抬高自己,又反襯娜迪亞死得卑微。
但這僅僅是警方的一種推測,安娜從來都否認自己是同性戀。三名少女的同學、朋友和家人等的證詞也沒有任何涉及安娜同性取向的資訊。
負責本案的檢察官在瞭解案情後提出另外一個說法,認為安娜和瑪利亞為戀人關係。
安娜患病後和瑪利亞關係更加密切,她們相互依存、步調一致,維持著一種排他的病態和諧。在這種和諧中,滋生了相互喜歡的情愫。
此時娜迪亞對她們來說,變成了一個介入者,干擾她們的私密情感交流。只有殺死娜迪亞,清除障礙,她們才能迴歸二人世界。
但兩名少女都堅決否認,相關旁證也不足以證實這種猜測,娜迪亞也並沒有非要和她們待在一起。
也許,那個匿名人證從開始就道出了真相——娜迪亞因不願援交賣淫而被謀殺。
除了這位人證,警察內部又獲得諸多訊息(可能是為了保護證人,一直未透露訊息來源,媒體猜測是三個女孩另外的朋友或同學),並向媒體公開。
於是,多家媒體報道了一個關於三個女孩“美國夢”的故事。

美國“承諾”
大約是1997年年初,娜迪亞家中有一位親戚移民美國。對方表示,等到娜迪亞高中畢業,如果想去美國上大學,他可以盡力提供幫助。
親戚的好意令娜迪亞非常興奮,她覺得自己距離實現夢想去美國,前進了一大步。
不知是否會錯意,她隨後對安娜和瑪利亞說,家裡親戚有意安排她們三個人一起去美國讀書,畢業後再一起定居。兩名少女聽到這些也意外欣喜,原來實踐美國夢可以比預想中來得更簡單輕易。
在這之後,三人加倍勤奮地學習英語,常常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滿心期待地為適應美國的新生活做準備。
可是,大約兩週後,娜迪亞改口說親戚能力有限,又剛安頓下來不久,沒有辦法同時負擔三個人落腳美國。給了大家虛假的期望,她也覺得很抱歉。(一說娜迪亞家其實並沒有親戚移民,她的移居美國承諾是吹噓。)
安娜和瑪利亞雖然難掩失望,可是當面並沒有抱怨,只是回覆說她們另外想辦法,到時大家還是美國見。
但安娜私下裡特別氣憤,認為娜迪亞的虛假承諾只是想炫耀自己可以提前去美國。
安娜認定,娜迪亞背棄了朋友,必須付出代價。
瑪利亞其實也理解,作為朋友,娜迪亞的親戚根本沒有義務資助她們出國上大學。可是如果做不到,娜迪亞就不應該隨口許諾。再者,她也覺得被輕視了,她連娜迪亞正式的道歉都沒有收到。
瑪利亞堅信,現在只有安娜是和她立場一致的朋友了,沒有必要為了娜迪亞違抗安娜。

(安娜和瑪利亞)
於是,安娜對娜迪亞說,自己在校內抽菸被人看見並受到勒索,要向她借錢。
她說如果不給勒索人指定數目的里拉,那人就會公開她包括抽菸在內的秘密和隱私。如果娜迪亞不幫她,她就只有自殺。
(1.媒體報道大致認為安娜向娜迪亞索要錢款的目的是積攢去美國的費用。2.里拉是義大利2002年加入歐元區之前的貨幣單位,1歐元≈1936.4里拉)
娜迪亞的零用錢積蓄無論如何湊不出安娜要求的數額,安娜便建議她去援交賺錢。
安娜告訴她,自己之前從社會新聞裡聽說很多中年男人喜歡約會女中學生,陪他們吃一次飯可能就有二十萬里拉(約95歐元)的收入;如果同意過夜,也許一次能賺上百萬里拉(約400-500歐元)。
安娜又繼續說自己長期患病,身體條件不方便,所以請好朋友娜迪亞代替她去援交籌錢。
娜迪亞雖然也想幫忙,但援交、賣淫是她絕對無法接受的,因此她拒絕了安娜的提議,轉而說勒索是犯罪行為,告訴父母由家長出面解決比較好,報警也可以。

(娜迪亞和安娜)
眼看娜迪亞不為所動,瑪利亞只好解圍說安娜不過是突發奇想開個玩笑,勒索不是真的,讓她不用在意。
娜迪亞相信了,並未做過多聯想,並且事後很久也未察覺出安娜和瑪利亞有意對她不利。在她心裡,三人還和往常一樣,友情不變。
而安娜和瑪利亞或許會想,如果從娜迪亞身上拿不到錢,那麼她連最後的利用價值也沒有了。
安娜的證詞中也提到,1998年春夏季節(一說秋季),她和瑪利亞已經決定殺死娜迪亞,讓她徹底消失。
兩名少女對比了多種不同的殺人手法,最後選擇投毒殺人。對她們來說,這是最為便利的方式。

她們一直都知道娜迪亞喜歡碳酸飲料,二人便找出各自家裡的家用殺蟲劑,把幾種殺蟲劑混合起來,用注射器(一說直接開蓋混入殺蟲劑)摻入瓶裝可樂中,打算在學校組織的郊遊中,拿給娜迪亞喝掉,順勢偽裝成食物中毒死亡。
郊遊日那天,娜迪亞玩得特別盡興,大家一起野餐、做遊戲。等到安娜有機會給娜迪亞喝可樂的時候,已經到了解散回家的時間,娜迪亞玩了一整天很累,沒什麼胃口,便沒有接受朋友的“好意”。
出於謹慎,安娜也不想太刻意,以免引起娜迪亞的防備心,也就沒有繼續堅持。
但她們為了達到目的,繼續策劃更加周密的殺人方案,即偽裝娜迪亞上吊自殺。
可樂下毒發生在娜迪亞反悔承諾之後,在時間和邏輯上前兩者的前因後果可以關係成立。並且,與安娜自述的翁貝託最初指使殺人的時間大致重合。
警方認為,或許是安娜因報復娜迪亞的情緒強烈而產生殺意,但出於本能的自保心理,她臆想出藉由翁貝託託夢來合理化自己的殺人執念。

精神鑑定和審判
安娜和瑪利亞在押期間,除唱過幾次撒旦讚歌外,大部分時間裡,二人的語言表達和日常行為具備條理性,思路清晰,精神狀態與常人無異。
兩家家屬分別來獄中探望的時候,她們也只是要求父母送來備考用的書本和作業,不願耽誤學習。
二人都參加了高中會考和大學入學考試,並以優異成績,分別考上了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兩人考上大學無法全日制出勤,以獄中自學的方式完成大學學業。)
案件開庭前,兩家家屬都委託律師向主審法官申請對二人進行精神狀態評估。安娜的父親為了爭取女兒輕判,曾多次聯絡娜迪亞父母,表示願意為支付賠償金,希望對方向法官表達諒解,但娜迪亞父母拒絕了。
1998年年底,二人第一次精神鑑定結果認定,安娜和瑪利亞均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她們雖然憤世嫉俗,異常冷漠,但能夠理解自身意志,並依據意志做出決策,進而設法實踐落實。沒有跡象顯示她們患有精神疾病。
1999年2月8日,兩名少女因謀殺罪名成立被判終身監禁。二人不服判決,隨後提起上訴。
安娜父母質疑前次的精神鑑定結論,理由是女兒身患重病,很可能影響精神和心理健康,要求重新對兩名少女進行精神評估。約2001年下半年,二次精神鑑定的結論與前次完全相反。鑑定結論指出安娜同時患有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多重人格、身份認同障礙等精神疾病。她極度自戀,屬於典型的表演型人格,極端渴望關注。她意識錯亂,無法區分現實和幻想,有輕度的抑鬱症表現。病情複雜,難以透過藥物治療獲得痊癒。
而瑪利亞情緒波動極大,有時狂躁活躍,有時低落寡言,被診斷為雙相障礙。診斷認為,安娜和瑪利亞均為無完全行為能力人,二人在犯下謀殺案的過程中,無法排除因精神疾病因素導致的激情殺人。
(雖然安娜和瑪利亞都自述策劃謀殺娜迪亞至少用了一年時間,但二次精神鑑定仍然得出無法排除激情殺人的結論。)
2001年5月22日,由於二次精神鑑定的新結論,上訴法庭改判兩名少女25年監禁。但7月10日,法庭撤銷了這份判決,原因不明。
2003年2月10月,安娜和瑪利亞接受了檢方起草的認罪協議(具體內容未披露),最終分別被判21年監禁。
娜迪亞的家人反對更改刑期,但諮詢律師得知,礙於認罪協議和二次精神鑑定中兩名少女不同程度患有精神疾病的結論,即便再次上訴,也很難更改判決結果。(義大利實行三審終審制)
娜迪亞的姐姐帕特里西亞多次透過媒體公開質疑判決量刑:“安娜和瑪利亞即使在監獄裡都考上了名牌大學,她們難道只在殺人的時候才精神分裂?一進考場就變成了正常人?”

出獄
2013年,瑪利亞因行為良好獲得減刑,提前出獄。
出獄後,瑪利亞曾接受採訪,當被問到對案件有何反思時,瑪利亞聲稱與娜迪亞是好友,對她並無惡意,並憤恨地指責安娜,如果不是因為她,娜迪亞根本不會死。
“是安娜毀了我的過去,她利用我的身世欺騙、操縱我,幸好在監獄裡我清醒了。認識我的獄友都說,瞭解我之後無法想象我會殺人。”瑪利亞對記者說。
2015年,安娜由於病情惡化,獲准出獄,保外就醫。
兩人迴歸正常生活後,都更改了原有姓名和身份資訊,她們搬離紹裡,相互不再聯絡,同過去徹底切割。
只有被謀殺的娜迪亞,永遠地留在了過去。
看看你讀過這些嗎?⬇️
https://www.lastampa.it/cultura/2017/03/18/news/trent-anni-di-crimine-l-omicidio-di-nadia-roccia-1.34637773/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3/03/05/scarcerata-una-delle-amiche-killer-malata-non.html
https://www.gqitalia.it/underground/2018/03/13/il-delitto-di-nadia-roccia-lamica-per-la-pelle
https://www.repubblica.it/online/cronaca/castelluccio/sentenza/sentenza.html
https://www.ck12.it/2021/05/01/il-caso-di-nadia-roccia-uccisa-dalle-sue-amiche/
https://www.yeslifemagazine.it/2023/02/omicidio-uccisero-amica-inscenando-suicidio/
https://www.ilgiornale.it/news/mariena-sica-e-anna-m-botticelli.html
https://www.repubblica.it/online/cronaca/castelluccio/doposentenza/doposentenza.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0/02/11/ora-di-chiedere-perdono.html
https://www.repubblica.it/online/fatti/nadia/nadia/nadia.html
https://criminologiaicis.it/su-il-giornale-lagghiacciante-omicidio-di-nadia-rocca-tra-tesi-di-suicidio-pista-satanica-e-atto-di-diabolico-cinismo-intervistata-la-criminologa-deborah-bottino-di-aicis/
https://www.repubblica.it/online/cronaca/castelluccio/patte/patte.html
https://criminologiaicis.it/lomicidio-di-nadia-roccia-satanismo/
https://www.repubblica.it/online/cronaca/castelluccio/castelluccio/castelluccio.html
https://www.repubblica.it/misc/articoli/omicidio/omicidio.html
https://www.gris-imola.it/esoterismo/ragazze_killer_sataniche.php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11/13/un-complice-aiuto-le-amiche-assassine.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03/22/stringi-senno-questa-ci-inguaia.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03/19/ora-capisco-enormita.html
https://crimeworld.forumcommunity.net/m/?t=44100928
https://it.m.wikipedia.org/wiki/Omicidio_di_Nadia_Roccia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1/03/28/omicidio-nadia-roccia-il-movente-omosessuale.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04/17/assassina-vattene-via-da-qui.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0/02/10/ergastolo-alle-amiche-killer-il-paese-applaude.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3/03/08/anna-maria-confessione-choc-nadia-fu-uccisa.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11/13/un-complice-aiuto-le-amiche-assassine.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03/21/quelle-due-assassine-non-meritano-il-perdono.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03/17/uccisa-dalle-amiche-del-cuore.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3/04/09/amiche-killer-fuori-anche-la-sica.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10/08/le-amiche-killer-satana-bello.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10/18/quell-ombra-del-demonio-su-un-delitto.html
https://www.repubblica.it/misc/articoli/omicidio/omicidio.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1998/10/12/riti-pagani-con-delitto-nuova-pista-per.html
https://ciaosilvia.forumfree.it/m/?t=72625132&st=15
https://www.giornalepop.it/le-assassine-di-nadia-rocci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07151950/http://www.lagazzettadelmezzogiorno.it/news/puglia/516499/uccisero-l-amica-del-cuore-a-castelluccio-dei-sauri-primo-natale-da-libere.html
https://forum.termometropolitico.it/390067-misterioso-omicidio-nadia-roccia.html
http://www.miliziadisanmichelearcangelo.org/content/view/1824/90/lang,it/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1/05/23/foggia-ridotta-la-pena-alle-amiche-killer.html
https://ricerca.repubblica.it/repubblica/archivio/repubblica/2003/03/05/scarcerata-una-delle-amiche-killer-malata-non.html
https://www.foggiareporter.it/nadia-roccia-delitto-castelluccio-dei-sauri.html
https://www.yeslifemagazine.it/2023/02/omicidio-uccisero-amica-inscenando-suicidio/
https://www.repubblica.it/misc/articoli/omicidio/omicidio.html
https://opinioninonrichieste.altervista.org/si-ritorna-col-truecrime-il-caso-di-nadia-roccia/
https://www.giornalepop.it/le-assassine-di-nadia-roccia/
https://forum.termometropolitico.it/390067-misterioso-omicidio-nadia-roccia-2.html
https://forum.termometropolitico.it/390067-misterioso-omicidio-nadia-roccia.html
版權宣告
本文作者:晚穹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文字版權歸沒藥花園和創作者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絡我們

精選案件專輯
關注後回覆專輯名稱
連續閱讀專輯文章
國內大案 | 國外迷案 | 親密關係中的謀殺 | 連環殺人案 | 國內外冤案合集 | 漂流瓶人格 | 寄居蟹人格 | 和兒童有關的案件 | 那些我悟出的道理 | 真實講述 | 法律科普 |

關鍵詞
警方
美國
女兒
父親
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