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減法,成就了宇樹機器人

減法
是一種選擇
這個月 17 號召開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可以說是眾星雲集、話題爆炸,大家的關注度包括但不限於:
許久不露面的馬雲重新迴歸公眾視野,把 SU7 賣爆的雷軍照常出席,給外賣員配齊五險一金的劉強東不見身影……然而這次把風頭佔盡的,當屬「浙江代表團」,7 位來自浙商的企業家攜手參會,當中除了馬雲,還有兩位年輕人的身影。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一位是從節前到今天,每天都能上熱搜和官宣合作的 DeepSeek 創始人梁文鋒,另一位則是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作為座談會上最年輕的 90 後新星,他也成為了企業家代表,在這次大會上發言。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宇樹,右大疆」,從這句網友改變的詞句不難看出,宇樹科技在這些年的突飛猛進,以及大家對它的認可。
或許你早就聽說過這家機器人公司, 或許這是它的名字第一次進入你的視野,不過都沒關係,因為宇樹科技去年釋出的最後一條影片,引爆了機器人的圈內圈外,也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家來自中國的黑馬。
兩分鐘不到的影片,你幾乎能在每一幀裡找到高光時刻。從高難度的 Breaking 地板動作,旋轉跳躍倒立,到「華夏血脈覺醒」的武術特級側空翻。
穿越複雜地形如履平地,載過載人前行毫無壓力,路見坎坷直接起跳,高樓飛躍不帶猶豫,好像根本難不倒它。
說實話,剛看到影片時,在驚訝之餘我也在懷疑:這應該是合成的吧?畢竟在生成式 AI 氾濫的當下,一切皆有可能。當確認了影片的真實性後,除了驚訝,更多的還是驚訝,因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宇樹的這臺機器狗所展現出來的綜合運動能力,都是比較罕見的。
宇樹的下一個高光時刻,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上。一群人形機器人 Unitree H1,和真人舞蹈演員一起,來了一場人機共舞的扭秧歌大賽。
春節之後,宇樹機器人也是一刻沒停,直接從 CCTV-1 幹到了 CCTV-5,科比的後仰跳投、詹姆斯的霸王步還有 C 羅進球后的標誌性慶祝動作,它們的機器人都能有模有樣地復刻。
圖片來自:YouTube
宇樹每次釋出的高難度動作演示,看起來都不簡單,實際上背後的技術原理也挺複雜,但這些逐漸逼近碳基生物行為活動的成果,都是在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的「減法思維」下誕生的。
扒光了的 H1,兼具骨感和靈活
春晚舞臺上的人形機器人 Unitree H1 跳的很歡,花樣很多,而從幕後故事裡我們得知,這場集新奇、驚訝與尷尬的表演,也做了不少細節上的減法。
所有上臺表演的機器人,和平時的樣子都不太一樣,去掉了很多外包圍的覆蓋件,一是為了穿上舞臺表演服裝會更好看,二是更精瘦的外觀可以和真人演員產生反差,突出「機器人」的機械感,成為舞臺的焦點。
在春晚後臺,宇樹工程師拆除了 H1 的所有非必要外殼,原本覆蓋著光滑塑膠的機械臂、關節電機直接暴露在聚光燈下,這種設計看似簡單,甚至有點簡陋的設計,其實是在為功能讓步。
去除裝飾性外殼後,機器人的關節活動範圍能直接提升 15%,動作靈活了,幅度更大了,甩手絹更精準,雜技動作也就更容易完成。
宇樹 H1 的減法不僅在外觀上有所體現,也深入到了每個機器的骨子裡。傳統的機器人要想完成一次多裝置聯動的舞臺表演,需要在前期的程式設計和訓練上下足功夫,軟硬體工程師要精確到表演的每一秒、機器人的每一個動作以及走位,連舞臺上的坑窪都要考慮到整個排練方案中,做到「無微不至」的關懷。
而此次春晚上的宇樹 H1,一改常態,幫助團隊省了不少力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和 AI 的結合。透過 AI 對秧歌舞動作的理解,加上其本身強大的學習和重現能力,工程師可以把主要經歷放在整體把控上,像是手部動作是否到位、舞臺走位是否準確等細節,用上了 AI 的宇樹 H1 自己就能搞定。
圖片來自:Unitree
AI 和機器人的結合,讓宇樹團隊的工作量也做了減法,這次之所以能讓 AI 技術在表演中大展拳腳,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技術的積累。
擁有 43 個關節的宇樹 H1 非常靈活,加上 3D 雷射 SLAM 自主定位導航,和 360° 全景深度感知技術,它們能自己根據現場的音樂、隊友的走位來即時調整動作,其中也包括了讓十幾個機器人同時接住被拋在空中的手絹。
圖片來自:Google
你幾乎能在宇樹的每一個產品裡,看到它們的減法思維,而用減法做產品,其實有著更多的深層思考。比如在前期製作過程中,能否找到所有可以降低產品成本的細節,讓最終的量產產品價格,落在大眾市場可接受的區間;再比如做減法能否減少產品的冗餘成分,例如一些不影響效能的部件。
如果每個環節都能自洽,也能在實踐中實現,那機器人的成本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控制,同時也不會影響到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的功能。
對於很會做減法的宇樹來說,最有代表性的一件產品,應該非 G1 人形機器人莫屬。2024 年 5 月,宇樹宇樹推出了這臺「小個子但很靈活」的產品。
最便宜的機器人,也最靈活
宇樹 G1 人形機器人雖然個子不高,只有 1.3m 左右,但它「五臟俱全」,全身共有 43 個關節點選,特別是腿部、腰部以及手臂的自由靈活度非常高。
圖片來自:Unitree
驗證一臺人形機器人是否靈活,最好的辦法就是看它動起來,有幾分像人。雖然驗證過程有些簡單粗暴,但效果很直觀。從一段釋出於一月份的官方演示影片就能看出,G1 的確能算得上目前宇樹最為靈活的人形機器人之一。
G1 在行走和奔跑時,運動姿態很穩定,特別是跑步時的動態平衡保持得很好,各個部位的協同也非常到位,要是穿一身緊身運動衣,再帶個帽子,混進跑步隊伍,一時間還真分不清它是真人還是機器人。
從外觀上就能看出,宇樹在 G1 上做了不少減法:少了很多肉眼可見的複雜結構,乍眼一看只有關鍵部位的大關節結構,一體性很強,整體比例也很接近真人。
依靠數十個活動自如的關節,以及 3D 雷射雷達、深度相機等感知硬體,G1 在一些擬人運動上,能極大程度地還原出真人動作,在某些瞬間,竟會有一種真人套著機械皮殼的感覺。
宇樹在 G1 上做的減法,除了外觀,也包括它的製造成本和售價,甚至可以說這是最能體現宇樹減法成功的一款產品,因為 G1 人形機器人目前的起售價是 9.9 萬元,已經探到了全球量產機器人的地板價。
要知道,當下人形機器人行業內的產品均價約為 50 萬元上下,G1 的 9.9 萬直接砍至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這個效能不凡、價格平凡的產品,實際上是宇樹八年技術積累的結晶。
宇樹能把 G1 的售價定到「行業地板價」,和它們一直堅持的全棧自研戰略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對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和在前期對自研硬體技術的投入,讓宇樹機器人上的自研電機成本,比外購降低 68%,而且雷射雷達適配性最佳化,也使採購成本下降 42%。
圖片來自:Unitree
售價低和成本掛鉤,也和它們的量產思維有關,從一開始,王興興想要做的就不是一臺概念展示機——只能出現在科學館和新聞裡——而是一批真正能走進大眾市場的四足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宇樹機器人的產線在採用汽車工業的柔性製造技術後,單條產線年產能從 300 臺躍升至 5000 臺,攤薄了邊際成本,售價下探就有了更多空間。
四年前四足機器狗 Go1 釋出時,售價僅有 1.6 萬元,單款產品的年出貨量能達到 1000 臺;兩年後的 Go2 更是把價格又砍了一刀,直接來到萬元左右。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類型的波士頓動力 Spot 機器人的售價為 7.4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54 萬),而售價 16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1.2 萬)的宇樹 Go2 機器狗,用 1/45 的價格,實現了前者 90% 的功能。
這種定價策略徹底打破行業規則,也極大程度推動了機器人市場化的程序。相較於高成本、高技術、高售價的行業傳統,宇樹用減法思維做出的低成本高效能產品,也得到了市場的正反饋:
2023 年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份額超 40%,穩居第一;
2024 年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份額 69.75%,海外銷售佔比達 50%。
選擇,也是一種創新
減法做在價格上,能讓產品賣得好;減法做在功能上,能讓好賣的產品更好用。
回到 G1,在官網的演示影片裡,它在完成一些精細化操作,如電焊、抓取物體、敲擊和開可樂瓶時,並沒有用上擬人的五指關節,而是裝上了三指結構。
這套三指裝置名為 Dex3-1 力控靈巧手,是 G1 機器人的一大技術亮點,看起來少了兩根手指,和追求人形背道而馳,但其實經過了精心設計。
王興興確認為,三指結構是小型人形機器人的最優解,因為 G1 本身只有 1.3m 多一點,如果裝上了五個手指,會有點太多了,而且太大了,在外觀上略顯突兀。
從結果來看,三根手指不僅在體積上減少了 37%,且能滿足大部分的使用場景,抓東西完全夠有,也很牢固。Dex3-1 力控靈巧手透過混合控制演算法,三指抓握力達到 5kg,可輕鬆完成演示中的焊接、開瓶等精細化操作,八成以上的動作需求都能靠三指完成。
從成本來看,手部元件的成本可以壓縮至競品的 1/3;按照後期維護費用來算,每減少一個指節,故障率就能降低 12%,維修時間也能縮短 25%。因此出於實用的角度,機器人的手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其實越簡單越好。
減法思維幾乎運用在了宇樹的每一個工作實踐中,特別是硬體上。它們拒絕採用特斯拉 Optimus 使用的行星滾柱絲槓,轉而最佳化傳統諧波減速器,在保持同等精度下將成本壓縮至 1/5。
「很多人覺得新技術一定更好,但我們更關注投入產出比。」王興興在採訪中比喻道:
就像 iPhone 用一塊螢幕取代鍵盤,減法不是妥協,而是更高階的解決方案。
其實做減法並不是宇樹成立後的一時興起,而是在王興興剛開始決定做機器人時,就已經形成的預設原則。
時間倒回 2015 年,上海大學實驗室裡的王興興正面臨抉擇:是跟隨主流研發液壓機器人,還是冒險嘗試電驅動方案?當時全球四足機器人領域被波士頓動力的液壓技術壟斷,但王興興發現液壓系統存在致命缺陷——結構複雜、維護困難、成本高昂。
圖片來自:上海大學
他帶領團隊轉向電驅動,用 2 萬元經費造出 XDog 原型機,這款去掉液壓泵、簡化傳動結構的產品,最終在國際大賽斬獲二等獎。
圖片來自:Unitree
這次選擇奠定了宇樹的基因。如今,宇樹機器人平均零部件數量比競品少 43%,電機直驅技術使動力傳輸效率提升至 92%(液壓系統僅 65%)。從結果來看,減法成就了宇樹,但一開始就決定做減法的王興興,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他面臨的和對抗的,是當時整個行業的規則,也是行業一以貫之的原則。
顛覆是叛逆者的標籤,也是後來者的機會。現在,從產品的市佔率、與競品的同臺較量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看,宇樹的減法思維和簡化戰略已然成功,並且很有可能,成為四足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行業內的通用準則。
當科技行業沉迷於堆砌引數時,宇樹用減法開闢出一條新路徑。從 XDog 到 H1,從實驗室到春晚舞臺,這家公司始終在證明:真正的創新不在於做加法,而在於做選擇。
文|Obo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