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 之後,又一個科技圈的不眠之夜。
3 月 6 日凌晨,Monica.im研發的全球首款AI Agent 產品“Manus”正式面世,引起全球範圍內的行業關注,邀請碼被一搶而空。
“Manus”成了AI圈今天所有人的話題!
“Manus”能夠解決各類複雜多變的任務。與傳統 AI 助手不同,Manus 不僅能提供建議或答案,還能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
Agent真的能幫人類做事了。
它不僅整合旅行資訊,還為使用者建立定製旅行手冊;它可以進行深入的股票分析,對股票進行全面的洞察;它可以為中學教師建立影片演示材料,幫助教師更有效地教學;它可以幫你篩選簡歷,整理表格對候選人進行評估……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Manus”是你在數字世界中,字面意義上的“代理人”。
在兩週之前,混沌邀請了
Monica.im產品合夥人張濤
“Manus”首席科學家,原Magi創始人&真格基金EIR季逸超
混沌創新領教、雲九資本合夥人任鑫
混沌創新領教、洪泰基金董事總經理潘楊
一同參加混沌圓桌探索流,深聊了《創新正規化轉移,AI革命下,創業何去何從?》。
這次圓桌探索流有兩位“Manus”背後的創業者參與,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這家公司的底層邏輯。


潘楊:關於AI“搶”人類的“飯碗”怎麼看?
張濤:我們預測今年將是人類歷史上AI產出程式碼首次超過人類工程師的一年。在我們公司,目前約40%的程式碼由AI生成。然而,我們的工程師並不擔心失業。他們不僅不擔心,反而越來越得心應手。原因在於尋找問題和需求的能力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如果過去你的工作是被動接受任務、解決問題,那麼在未來可能會面臨挑戰。但如果你的工作本就是主動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只是現在藉助AI將解決問題的時間從8小時縮短到8分鐘,那麼你的能力就會被放大。任何技術變革都會帶來短期的衝擊,但從長遠來看,生產力會得到提升。就像紡織機的出現。
在這個時代,你應該思考自己是否是那個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如果是,AI將成為你的放大器。所以,你需要鍛鍊這種能力。觀察組織中誰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自己目前不具備這種能力,更要主動學習。因為未來重複性工作可能會被取代,沒有人能靠躺平被時代帶著走。

潘楊:怎樣控制一個AI創業專案的試錯成本?
季逸超:很多人覺得AI創業成本高,是因為一開始就沒從小目標做起。其實,現在很多熱門的AI產品,最早都只是個人開發者的小專案。就像我十幾年前剛開始做iOS獨立開發者的時候,也沒想著一開始就拿融資,高舉高打。我只是先找到自己真正想用的東西,先做出一個初步的產品,驗證它到底有沒有市場。等驗證成功了,再考慮擴大投入。所以,創業其實沒有所謂的“高試錯成本”。無論是十年前的網際網路創業,還是現在的AI創業,都是個人開發者的好機會。


潘楊:基於大模型的創業怎麼構建核心壁壘?
張濤:我有個很深的感觸。對於非技術從業者而言,他們在面對新技術時反而可能有獨特的優勢。我們技術從業者很容易陷入技術原理和技術層面的細節,而忽略了技術的本質價值——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而正是因為非技術從業者不懂底層原理,反而會跳過這些細節,把新技術當作黑盒看待,直接關注它的實際輸出和表現能力,從而思考它能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這種從需求出發的思維方式,反而更容易發揮想象力,挖掘出技術的真正用途。
我發現AI正在變成像電和水一樣的通用商品,這種趨勢是必然的,而且已經成為現實。它的普及使得技術優勢不再侷限於少數機構或企業手中,而是向全社會開放。事實上,大多數創業公司失敗並非因為缺乏技術或產品開發能力,而是因為沒有找到真正可規模化複製的市場需求。就像電和水是家家都有的基礎設施,但為什麼不是每一家奶茶店都能成為霸王茶姬或蜜雪冰城呢?這些成功品牌的背後,有很多共通的商業邏輯值得研究。


潘楊:如果大家技術都差不多,技術不再是核心壁壘,那壁壘到底在哪裡?
季逸超:創業時我們常犯的一個根本性錯誤,就是對壁壘的判斷對不對。我自己也反覆思考過這個問題,最後發現其實就是山姆·奧特曼說的話的道理:當OpenAI或者別的公司釋出新模型時,你是開心還是緊張?如果你開心,說明你在做自己的事,不受影響;如果你緊張,那可能就不該做這件事。
其實,過去一年裡很多不太成功的嘗試,都是因為大家在現有模型能力的基礎上,試圖去彌補它的不足,這是不對的。我們要相信AI能力會不斷進步,你的應用應該和模型能力是正交的。也就是說,模型能力提升時,你的應用能在另一個維度上持續投入,並從中受益。不要因為現有模型的不足,就去最佳化它,這是典型的“過早最佳化”,也是AI創業中最大的誤區。
任鑫:核心壁壘並非憑空存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就像水電煤氣一樣,其滲透過程是不均勻的。比如倒水時,水面會均勻上升;但如果倒的是粘稠的蜂蜜,它會先堆成一團,然後慢慢平鋪開。在這個緩慢滲透的過程中,企業可以抓住紅利。以ChatGPT為例,雖然人人都能用,但它的滲透需要時間。Monica透過套殼ChatGPT並新增模板(如翻譯功能),讓那些處於滲透邊緣的使用者先嚐到甜頭,這就是抓住了紅利。雖然ChatGPT創造了市場勢能,但Monica透過這種方式獲得了使用者基礎。Monica積累了一定使用者後,其壁壘逐漸形成。比如,假設我有一個創意,可以讓瀏覽器一鍵切換到護眼模式,即使這是個好點子,當我試圖推廣時,Monica可能已經有1000萬用戶。他們要麼直接購買我的創意,要麼將其功能整合到自己的產品中,從而進一步加固了自己的壁壘。關鍵在於動態把握機會。第一步不是直接構建壁壘,而是先抓住一小塊紅利,積累力量。當紅利轉化為自身實力後,壁壘也就自然形成了。


潘楊:AI時代參與競爭是更容易還是更難了?
張濤:常年做創業專案(startup)的同學應該有這種感受:如果一個專案做了一年,卻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反而會讓人不安。你會開始懷疑:我選的市場是否真的有問題?為什麼連競爭對手都沒有?從推演的角度和實際入局的視角來看,感受截然不同。比如,我們已經投入半年,還在猶豫是否繼續時,突然有大廠進入,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慌張。但其實,我們只會覺得慶幸——終於證明我們的方向是對的。所以,在局中時,感受真的會非常不一樣。

潘楊:如果學習能力跟不上AI的來勢洶洶,普通人該如何自處呢?
季逸超:我可能是一個更純粹的技術進步主義者。我認為,雖然AI一定會替代很多工作,但沒必要過於恐慌。因為AI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它無法替代人類承擔責任。比如程式設計師雖可能是受AI影響最大的群體,但公司不可能完全沒有程式設計師,因為即使程式碼由AI生成,仍需人類去稽核和承擔相應責任。其次,現在有很多一人公司,一人公司是一個人帶著很多AI,但人是法人,這種責任是AI無法取代的。此外,AI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再強,也依賴於人類的輸入。在傳統公司裡,層級架構依然重要。大家不妨轉變心態,別擔心工作被AI取代,而是想想如何利用AI提升自己的價值。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