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媒體把白宮“actofGod”譯成“天意”,你覺得合理嗎?

侃哥陪你讀外刊·25季·08課
↓↓
收到網友提問:
前幾天面對德州洪水,白宮發言人發言中的“act of god”被各路媒體翻譯成“天意”而非“天災”,你覺得這是否是一種翻譯錯誤呢?
我搜了一下,國內好多媒體都把“act of god”翻譯為“天意”。
act of God 是一個固定搭配,字面意思是“上帝的行為”,根據牛津詞典,指的是無法被控制或預防的自然災害,比如洪水、地震、颶風、海嘯等,也就是“天災”,或“不可抗力”。
那麼媒體翻譯為“天意”,是否不當?
從語義層面說,“天意”更偏向宗教層面的宿命論或是命運的安排,而不是中性或客觀的“自然災害”。
所以把“act of God”翻譯為“天意”,會帶來情感和立場上的歧義,翻譯成“天意”會讓人誤以為白宮在暗示洪水是“上天的旨意”、是一種“懲罰”或“安排”,而不是把這場災害作為突發、不可抗力的自然事件來看待。
所以,如果是在法律、氣象、政府通報等語境中,act of God的最佳翻譯是“天災”而非“天意”。
“天災”與“天意”,一字之差、相去甚遠。“天災”中性,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天意”則帶有明顯的宗教或命運色彩,容易引發誤讀和情緒波動。
在新聞語境中,將“act of God”翻譯為“天意”可能會造成立場上的歧義。它讓本應理性處理的自然災害,被不自覺地賦予了“神的安排”或“天降譴責”這樣的意味。對於公眾理解事件起因與政府責任,也容易帶來偏差。
如果說“天災”代表事實陳述,“天意”更像一種情緒暗示。而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中,這種翻譯的微妙變化,很容易成為“流量密碼”——製造話題,引發討論,哪怕犧牲了一點準確性和專業度。
但這也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我們更看重事實本身,還是它所能帶來的關注度?在追求熱度的同時,媒體是否也應守住語言的分寸和新聞的底線?這是每一位譯者、媒體人、讀者,都應時常問自己的問題。
侃哥陪你讀外刊·25季·08課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