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去博物館?

你去過什麼好玩的、特別的、奇奇怪怪的博物館嗎?
去博物館,就是現代人的探險。在博物館,我們獲得了密度最高的驚奇。不久前,《人物》發起了一次對「奇奇怪怪博物館」的徵集,很快收到了近200份回答,這些回答從世界各地傳送來,像在地球上打下了一個個小而有趣的標記。
在這些博物館中,我們看到許多日常事物意想不到的豐富,看到許多幽微、細膩的情感,瞭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如何看待性與死亡,也看到一些遙遠的人的人生碎片。
博物館三個字,往往顯得沉重、宏大,但其實,它也可以簡單、小巧,不謀求意義,很多讀者喜歡這樣奇怪的博物館,是因為它們沒有距離感,它們的展品、陳設,甚至是主題都是那麼貼近普通人。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去博物館除了探險,也是靠近某個特殊狀態下的自己,就像讀者@陳黽黽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感受到的,這將是自己人生電影中會被記下的一幕。
所以「奇奇怪怪的」博物館,也許沒有那麼奇怪。它只是證明了世界是多樣的,我們以為的平常未必就是正確答案,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另一種可能,另一種想法,另一種回答。
希望這些有趣的回答可以給大家一份參考,假期的時候,也去博物館走一走吧。祝你假期愉快!
文|谷幌幌
編輯|槐楊
圖|(除特殊標註外)受訪者提供
日常事物的奇妙
原來八音盒、鋼琴、銀耳、醋和昆蟲,這些日常的事物,有如此的奇妙與豐富。
@怪獸  女 27歲  
八音盒博物館!收藏了從古到今各種形制的八音盒,還有演示和講解,其中一個八音盒非常古老,啟動的時候聲音像流水一樣,清脆叮咚地流淌下來。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文物八音盒,一般人對八音盒的印象是迷你的、捧在手心上的,但那個八音盒有一張桌子那麼大,描繪了華麗舞會的場景,啟動的時候,所有的小人兒都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美到窒息。
@wen 女 20歲 
廈門鼓浪嶼上的鋼琴博物館,很驚訝能看到一個人對鋼琴的收藏居然可以那麼多,有的鋼琴年代久遠,它們發出的聲音就像是歷史的迴響。而且地址選得很好,天氣好的時候在二樓彈琴看海,是寧靜幸福生活的樣子。
@一一   24歲  
法國Roubaix la piscine泳池博物館。博物館本身很小,特別之處在於它真的是由一個泳池改造而成的,所以博物館正中間是一條水道,去過的人都會記住它的那扇大玻璃窗,陽光透過窗會投影到水池裡,如夢似幻的好看。 
@小舒 男 30歲  
日本京都鐵道博物館。那些服役結束的列車,零部件被繼續陳列在博物館裡面,甚至接上了外部動力,讓它繼續以運作的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博物館真正的意義所在,有點浪漫,又有點滄桑。
@就一等 女 27歲  
靈山島貝殼博物館,樓體嵌滿了貝殼。真的很漂亮!
@小洲   女 25歲  
上海市礦晶博物館,它坐落在一個商城裡,第一次去完全沒意識到是個博物館,以為是賣玉的玉器店,但仔細看過,才發現是蠻有特色的一個展館。展出的內容不僅有形態各異的岩石、化石,還有閃閃發光的晶石、礦石。印象最深的是「女皇金」,中國最大的原生晶體自然金,還有一個彩色的礦石,開啟紫外線燈,你會發現,石頭看起來是從內部發出幽幽的光芒。
@小賈童鞋   女 36歲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這裡收藏了500餘方明清科舉匾,講述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還展出了各種各樣的狀元榜眼探花的考試試卷以及科考作弊的小抄,那個時候的小抄居然縮印得超級迷你,當然作弊被砍頭的也很多,是遛娃的好去處! 
@Sophie 女 30歲  
去過一個刑罰博物館,裡面展出了許多讓人看著就害怕的刑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把全部都是鐵尖尖的椅子,椅子上還有手銬,不敢想象以前的犯人經歷了怎樣的嚴刑拷打。   
@呼啦啦 女 40歲
鎮江醋文化博物館,有歷史有生產,還有醋和醋飲料喝。傳統和現代化釀醋工藝都能看見,還能感受糧食在發酵中發熱。記得帶螃蟹去,畢竟有免費醋提供,空口喝醋不好。 
@小楊同學   女 23歲
在我的老家,四川通江,有一個銀耳博物館,外形像北京鳥巢,裡面都是關於通江銀耳發展歷史以及特性的介紹,不算特別有趣,但我認為這個主題比較小眾,應該也僅此一家,畢竟通江是銀耳之鄉,「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是通江銀耳的SLOGAN。 
@小兔子乖乖 女 23歲
我去過很特別的博物館是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易門縣的野生菌博物館,這裡是我的老家。外省的朋友對野生菌的印象基本停留在「白杆杆紅傘傘,吃了躺闆闆」這種搞笑的安全宣傳標語上,但這家博物館會讓你全面瞭解野生菌。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野生菌標本的展示,玻璃罩裡的一朵朵菌子,有著不同的樣式和顏色,肆意生長,像鮮活靈動的小精靈,這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與力量,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幻與多彩。
@相宜   女 19歲
我大一的校區在廣東河源,離我們學校最近的是東源縣博物館。它曾經辦過一個精美昆蟲標本的流動展,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悟到,昆蟲真正的美麗在於生命力。
在人為定義的「極具觀賞價值」之外,昆蟲們經年漸變的綵衣,呈現出生存的智慧。它們的手段實在令人欽佩——進化出了警戒色(譬如貓頭鷹環蝶)、生化武器(譬如蜜蜂的毒針,有的小昆蟲可以射出100℃的毒液哦)、擬態(譬如枯葉蝶、竹節蟲,有的蝴蝶幼蟲會偽裝成鳥糞)。
這種在自然法則下進化出的、充滿無聲智慧的手段,支撐它們從恐龍時代生存繁衍至今。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美麗的昆蟲」這樣的組合,可直至那時,我才突然發現,我既不懂「美麗」,也不懂「昆蟲」。我真的無法想象,要擁有怎樣的一種頑強與激情,才能使自己的羽翅生長出這樣逼真的花紋,才能將自己的身體雕刻成與周圍環境近乎一體的形狀。真正的美麗,是這樣弱小的生命為了生存而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和一些奇特場景的相遇
從古墓裡走出來,陽光突然顯得如此珍貴。
@阿瀟 女 24歲
去年一個普通的陰冷的春日,在大雨裡去了湖南博物院,看了辛追夫人。沿著馬王堆陳列設計的參觀路線,從頂至底,從棺槨的最外層到最內層,走到最下面的時候,站在最內層的棺底的位置,感覺自己被厚葬了哈哈哈哈!
@石阿璽 30歲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那個醜萌醜萌的陶俑,讓我原本熱的急躁的心情突然就煙消雲散了,盯著他看了半天,突然就開心了。
@小貓薄荷   女 31 歲
李昌鈺刑偵科學博物館,可能是最像密室逃脫的博物館,裡面有很多真實的殺人現場場景還原。我有幸參與過博物館布展,記得為了真實還原辛普森殺妻案的犯罪現場,一批國內外刑偵領域的頂級血跡專家拿著模擬血,穿著防護服,像做法一樣在現場潑灑,做血液痕跡,視覺效果太刺激了。博物館建成後,每每回想布展故事,都感慨於這群專家真是可愛又專業,竟然為了一滴血長什麼樣子吵得不可開交。博物館裡隱藏了很多彩蛋和小故事,希望大家能找到。
@魚乾Q 34歲
臨汾博物館,這是一家非常使用者友好的博物館:比如很多博物館都會展覽銅鏡,但都是展示背面花紋,而在臨汾博物館,我第一次看到銅鏡的正面,回答了很長時間的疑問——這玩意兒真的能看清臉嗎?真的能看清!還有漢代隨葬的陶器,也是很多博物館都有展出,往往是同類陶器放在一起展示,而在這裡,我第一次看到把不同的陶器組合成一個漢代的民居,千年前的日常生活場景就在眼前,真的很棒。
@蘇三羊 女 17歲  
濟州島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館,是我在挺小的時候去的,不確定現在還在不在了,但我對它印象很深,這是一個記錄了很多神奇的稀奇古怪的事物的博物館,就像名字一樣,信不信由你——比如脖子最長的人、世界上最小的人、用銅錢拼的汽車之類,看完真的能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要預警一下,有個別場景較為血腥,特別小的孩子不適合去,因為我小時候就有點害怕來著。
@LXY    女 30歲 
德國漢堡微縮景觀博物館,裡面有格列佛遊記般的全景體驗,極其精美逼真的微縮場景,配合燈光音效,還有意想不到的小彩蛋,比如自然風光中飛行的小巫師。這座博物館的起源是漢堡當地工業模型的製造產業,演變成了一種獨特藝術。當看到機場模型裡飛機甚至能夠演示起降的時候,真的佩服德國人在工匠精神上的追求。參觀過程會有上帝視角的感覺,同時也感慨,也許某個更高等文明也像觀察微縮模型一樣觀察我們吧,人類生命如此渺小。
@宋女士 女 32歲 
去年11月,我去了一趟金沙博物館,和三星堆比,它可能顯得不夠知名,但它就像一個公園一樣,趕上銀杏葉都黃了,整個環境特別美。館藏最出名的就是太陽神鳥了,但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不是它,而是遺蹟館出口附近的大樹根,一個3000年前的樹根。俯瞰它,想象這裡曾經有一條長長的河,河邊曾有一棵大樹,孩子們會在它的樹蔭下乘涼,又或者爬在它的枝幹上玩耍。再經過數千年,那些人都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這個大樹根。印象同樣深的還有烏木林,烏木是樹木被泥沙掩埋後,經過千萬年才碳化形成的,你會想,它們經歷了什麼,才重新來到我們面前。
@夏目友人樟 女 34歲  
跨湖橋博物館,它以古船為造型,館藏有一艘來自八千年前的殘長近6米的獨木舟,館內文物時間追溯到比河姆渡文化時期還要早,那都是遠古人類生活的智慧和文明。
@柚子   女 30歲 
古墓博物館,一整個一整個的墓室,從墓道走下去彷彿真的來到了那個朝代,渺小的人類被家人精心埋葬、保留試圖穿越時空,在這間小小的墓室實現了永恆,腦海中驀然浮現出那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小盒   女 37歲
巴黎地下墓穴博物館。參觀全程在地下,穿過大概2公里由頭骨和脛骨壘成的狹窄甬道,迴歸地上之後,撲面而來的陽光,讓人覺得生活美好又不真實。   
@小X 32歲
斯德哥爾摩有很多博物館,都非常酷非常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沉船博物館。整個館就是一艘巨大的船,從負一層走到三四樓,都是圍著船身參觀,你會感慨,一艘17世紀的沉船,在沉落300多年後被打撈出來,卻還是如此精美完整。但最震撼的並非船身的精美,而是打撈出的一些骨骸,人們根據船上零碎的痕跡,拼湊這些逝者的人生,一個勤奮的船員,一個喜歡吃魚肉的船員,一個貧窮的船員……每個人都被記錄下名字、身高和一些日常小事。這些都在告訴現在的人,永遠不要忘記那些逝去的人,每個逝者都應該有自己的故事和名字。
斯德哥爾摩的瓦薩博物館,這是由一艘17世紀的巨大沉船建造的博物館,沉沒300多年後,它被打撈上岸。一艘船就是一座博物館。
記錄一種情感
不為某個具體的物品,也可以建築一座博物館,這些博物館,紀念的是曾經湧動的情感,保護的是那些珍貴的個人講述。
@小甄要天天開心 女 20歲
很喜歡成都的失戀博物館,裡面全是正處在熱戀期的couple留下的美好物品。其中還有一件婚紗。雖然名字聽起來好像有點淡淡的傷感,但其實走進去我覺得蠻有趣,也很有共鳴。那些舊物品讓我看見了兩顆靈魂曾經發生過的碰撞和火花。雖然結局都是分道揚鑣,但是一件件小物件還是讓人看見他們曾經的心動和荷爾蒙的交織。愛情本身就很美好,無論是熱戀、暗戀抑或失戀。   
@一個美女   女 35歲  
伊斯坦布林的純真博物館。它特別小,特別「深情」,它展示的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無盡的愛與思念。他蒐集了他能蒐集到的所有她的東西,包括幾百根她抽剩下的菸頭,就在博物館的一樓。一整面牆的菸頭,變態又傷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樓的床,男主角就躺在那張床上死去,死前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向一位作家講述自己對愛人的迷戀,最後這位作家將他的故事寫成了一部小說,就叫《純真博物館》。我不知道這部小說是虛構還是男主的生活實錄,但是我願意相信,在這個被稱為草臺班子的世界,有人愛得相當專業。 
@北京糖 女 24歲
中文梗博物館。這是一座依託於遊戲VR Chat建立的虛擬博物館,收錄了上百個過去二十年間在網際網路中文語境下傳播的梗作為陳列展品。每一個展品我都認真看了介紹,很多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年輕人梗DNA的展示,二次元展區以及春晚展區,裡面的很多影像都能讓90後和00後產生極強的共鳴,尤其是關注ACG文化的受眾。免費、不限時,還能多人線上聊天,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登入上去看看,帶著沒去過的朋友一邊吐槽一邊遊覽。我想這個虛擬博物館是跨時代的,是屬於我們青年人的「異託邦」。
@陳黽黽  女 25歲  
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那裡我有過一次奇特的經歷。那是我到紐約的第二天,也是到美國的第二天,蹭了幾個紐約的朋友,只捐了一美元就進館參觀。這個博物館巨大無比,中途我打算休息一下,剛出博物館就聽見洪亮的男聲說著非常流利的漢語,「中國人牛逼!下面為大家演唱一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原來是一位美國黑人老大哥吹著薩克斯,在博物館前演奏。那一刻我有點恍惚,我是誰?我在哪?在震驚中聽完了老大哥演奏的其餘歌曲,分別是《黃飛鴻》、《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世界是包容的,你也應該敞開懷抱和心扉。
那時,還有一些美國孩子在跑來跑去,他們在做作業,仔細尋找某一件展品的某一個資訊,找到了就大聲呼叫同伴過來,吵是真的吵,也擔心他們跑來跑去撞翻了什麼展品該有多狼狽,但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種摺疊人生的感覺,出生在小城市的我小時候沒有機會做這樣有趣的作業,他們跑來跑去的畫面,像電影一樣,和我真實的當下重合了,這一次,我也在電影畫面裡,這是我人生電影的一幕了。
@Aquarius   女 19歲  
黑色博物館,是一個彙集心理疾病患者自述的博物館,裡面有這些人的物品以及對應的故事。我有雙相情感障礙,總覺得自己是不正常的,所以想去這個博物館,看看和我有相同或者相似經歷的人的生活。和男友一起去的,他沒什麼心理問題,看完覺得有點壓抑,但對我來說,大部分時候就像在照鏡子,感受很平常,雖然看到特別共鳴的也會流淚,但至少走出博物館,我覺得自己也算是個正常人了。
這家博物館在上海,展期好像到十月,希望有更多人去看看,普通人能對「精神病」有更多的理解並且能更好地包容身邊脆弱的人,「精神病」能在裡面找到共鳴並且覺得生活還有希望和意義。 
遙遠的人們
博物館留下了遙遠的人們,曾經活過的痕跡。
@Annie  女 28歲  
2016年,我去了墨西哥瓜納華託的木乃伊博物館,這裡有世界上最小的木乃伊,只有2個月大。看到的時候,我非常震撼,也挺悲傷,不知道當時這個小生命經歷了什麼,他的生命就這樣被凝固和凍結。   
@小椰子 女 23歲  
去過一個博物館裡的特別展覽,以死亡為主題,展示各個國家不同的喪葬文化,用不同的角度介紹死亡,告訴觀眾在死亡之後可能會被怎麼對待,屍體是什麼味道的,木乃伊又是長什麼樣的……原來我們也可以去討論死亡,由死亡考慮到活著,這樣的話題也能啟發我們思考活著的意義。   
@Sonica 女 42歲  
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一樓大廳裡有著新加坡各個族群普通人的巨大照片,很震撼,可能因為在單一民族聚居地生活久了,覺得新奇,也為能在博物館看到一個個普通人而覺得感動。
@心怡兒 女 28歲
紐約的性博物館。把「性」做成一個博物館主題本身就夠特別的了,雖以「博物館」定位,但地方並不大,只有街角三層樓。從最原始的性開始,到人類對這原始慾望的幻想,一點點展現。我覺得它特別的地方,在於進去出來的人都很大方,就像這人類都有的慾望不應該被羞恥化一樣。這個博物館總是在紐約的地鐵、公交等等公共區域投放廣告,疫情後重回紐約,發現它依然穩守紐約地鐵的廣告位,這大概說明社會無論如何變化,人都有需求。   
@jenny  女 22歲
我去過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家病理學博物館,名叫Mütter  Museum。裡面收藏了很多頭骨,病理學標本,還有一些醫學工具。可以看到梅毒對人體的侵害,因為生理缺陷而難產的嬰兒,和一些骨質病人的骨頭因為疾病的原因增生或石化。感觸最深的,是醫學的變遷真的很偉大。之前人們對梅毒的治療方式是用汞塗抹在病變的位置,對病人和醫生來說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現在則有了系統性的治療方式。除了展覽本身,看觀眾的反應也很有趣,看到畸形的嬰兒,孩子會問家長,「為什麼這個罐子裡的寶寶這麼小?」更多的是好奇,而大人的反應則是帶著一些厭惡和迴避。
@李福   25歲  
它嚴格意義上不算是一個博物館,更像是一個展,在香港的深水埗。門口用濃重的橘紅色和黑色斑點作為背景,寫了一個大大的「螈」字,進門之後是更多的橘紅色皮膚和黑色斑點,原來這是一個關於保護某種螈的活動,而橘紅色和黑色,正是這種螈的外觀。展覽的資訊顯示,有這樣一種螈在香港土生土長,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高速公路截斷了它們的棲息地,所以每個潮溼的夜晚,都會有螈因為橫穿馬路而死;它們就這樣曝屍在山間公路上,直到太陽把公路上附著的水汽都蒸發了,它們的身體就變成了乾巴巴的、破碎的遺體。
在這個展的二樓是真正的被車輪碾壓過的個體,它們被做成標本,陳列在玻璃櫃中,和昏暗的燈光與粼粼的影子一起,等待著驚訝那些上樓來的人。我經常在國內開車,雖然也不算特別長途,但足以很經常地在高速公路上見到被碾壓成多種姿態的小動物的屍體,每次看到我都難以自持地打一個冷顫。這或許是我在影視作品之外見到過的最血腥的場景。可惜我沒有聽過誰曾經因這些殘破的身體哀悼,而成千上萬的汽車依然在沒有盡頭的公路上馳騁。
@阿魚 女 27歲
紐約有一個廉租公寓博物館,就在曼哈頓下東區的柯察街97號和103號。1935年,97號樓的房東趕走了房客,把樓裡的大部分地方原地封了起來,整個公寓就成為了時間膠囊,直到成為博物館;不遠處的103號,也是寸土寸金的城區裡少數一直完好儲存到現在的老式建築之一。
和大多數存放天價文物古董的博物館不同,廉租公寓博物館裡不紀念任何的名人和大事,這裡留下的是新移民們來到紐約最初的生活樣態,房間擁擠、逼仄,還要和鄰居共用廚房和廁所。博物館的陳設和佈局思路是把不同時期住客的生活壓縮在同一個樓裡,上一層房間裡還用的是美國內戰時期的煤爐子,黑人摩爾一家和從愛爾蘭逃來美國躲避饑荒的一對母子住在一起;下一層就放著王太太一家的縫紉機,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搬來美國,王太太成了紐約兩萬名紡織華人女工之一。
博物館不賣通票,需要分年代和主題預約,我預約了王太太家的兩條參觀路線,一條室內,圍繞公寓講解他們的起居生活,另一條在室外,講解員帶著我們在附近的街區散步,找尋一家人半世紀前的生活軌跡:王太太在這裡做過工、孩子們走這條路上學,又喜歡在那個公園玩遊戲……新移民剛到紐約下城的時候,這裡遍地都是廉租公寓,但如今,房租高昂,移民大部分都搬離了這片區域,王太太一家,在2014年也搬離了柯察街。
我喜歡氣派、莊重的博物館,有的還有巨大的天井和玻璃穹頂,相比之下,廉租公寓博物館只有兩棟低矮的小樓,裡面的故事和人都擠在一起。但三年前走完的這兩場參觀路線,每個家庭的故事我都意外記得很清楚,還有王太太從中國穿來的旗袍、複製當時愛爾蘭做法的麵包。這個世界上有大把的博物館記錄王侯將相的故事,不過,也許正是因為普通人的生活小巧、不佔空間,也能隨便扒拉出一個角落,從此就有了安身之處。

圖源電影《紐約的一個雨天》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