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一親子游“搭子”來啦!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都讚不絕口

五一小長假不遠啦~
大家開始計劃去哪兒玩了嗎?特別是家裡有孩子的,一年可能也就兩三次小長假可以帶他出去見見世面,是得好好做做攻略啦。
“去一個地方,一定要先去博物館”、“瞭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去逛它的博物館”、“讀懂一座城市,從博物館開始”……
相信你在做攻略的時候,沒少看到旅遊達人的這類推薦。

這倒也不是盲目跟風。博物館,確實是走入一座城市最深處的入口。

踏進博物館的剎那,那城市的獨特風韻,便會撲面而來。
紫禁城門開,北京城的莊重與氣派,隨著朱牆黛瓦、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緩緩鋪開;放眼景山之巔,建築群如士兵般整齊列於中軸線兩側——獨屬於帝王之都的氣勢不言自威
圖源:網路
風吹帆起,港口船舶絡繹不絕,彩瓷、絲綢、茶葉、毛織品等各國商品往來交易,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就這般道出廣府這座“千年商都”的包容與務實
圖源:網路
上海的勇立潮頭、典雅精緻,藉由上海博物館無聲展露;四川崇拜神秘力量的巫覡氣質,從三星堆博物館的件件青銅器中流淌出來;湖北省博物館裡的曾侯乙編鐘奏出武漢的江湖氣魄、熱情豪爽……
博物館就像一座城市的自傳。
若初到某個完全陌生的城市,翻開這本“自傳”,你便能清晰感知到那城市的氣質
走出博物館,迴歸城市的那瞬間,你會發現這座陌生城市的一磚一瓦、一物一人都帶上了幾分熟悉的氣息——這時你們的旅途,才算剛剛開始。

圖源:網路
不止於讀懂一座城,像劍橋教授馬丁感慨:
“我最羨慕的就是中國人,他們的文物完整串聯起了上萬年的文明。
博物館的件件文物,褶存著華夏民族的過往與文化,是我們與歷史對話的現場。
逛逛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
一塊陶片、一盞銅燈、一枚玉佩、一根骨笛……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大量的歷史訊息,以及華夏代代積累的文化。
博物館是最能漲見識的地方”,就在一件件文物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證

歲月光影流轉於文物之上,娓娓道出“秦時明月漢時關”到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串聯起千年歷史的脈絡。
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商朝的“婦好”青銅鴞尊、四羊青銅方尊、後母戊青銅方鼎,到西周的大盂鼎、西漢的彩繪雁魚青銅釭燈、東漢的擊鼓說唱陶俑,再到唐代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
以文物為舟,趟過一個個朝代,窺見每個王朝的興衰與命數,你心底自會有“何以中國”的答案。
“知來處,明去處”,循著歷史發展的痕跡,我們也會審視自我的生命軌跡,思考未來該往何處去,消解當下的許多困惑
圖源:網路
怪不得,博物館會被越來越多人當成親子游學的好去處。
劉德華、郭晶晶、趙麗穎、撒貝南等明星,一有空就帶孩子去逛博物館;
我那教中學的老師朋友,會說歷史學科的研學活動,每次都會去博物館;
教育部從幾年前就直接釋出政策,明確指出,得給中小學生開展博物館文物教育
歷史、語文考卷裡也常常出現相關的命題用成績來引導家長、孩子重視博物館。

如果你想逛博物館,特別是計劃帶孩子去北上廣的,那我很推薦你看看——
《和孩子一起愛上博物館》(第一輯),故宮博物館前院長單霽翔推薦的寶藏圖書
點選圖片,開始購買
北上廣30+頂流博物館
打破選擇恐懼症
第一輯以省市為依據,劃分北京、上海、廣東三冊。
每冊精選的是這三個省市中,最能反映城市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最值得去十多家博物館。

去長安街邊,看國博建築的低調內斂、布展之大氣、文物之豐富;去紫禁城內,看宮闕巍峨、春夏秋冬;或者去天文館,看斗轉星移,宇宙浩瀚;去上海電影博物館,收穫一波童年回憶殺……

首都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汽車博物館……文學、科學、天文、物理、工科等等,主題豐富
你糾結都到北上廣後應該打卡哪座博物館,那就翻開書跟著它閉眼走
60+研學參觀路線

金牌講解員的超硬核攻略
博物館中的展館應該按什麼順序看,每個展館有什麼特色,裡邊有什麼館藏精品,哪些文物一定要去看,有什麼精彩看點,逛展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60多條研學參觀路線、一份份詳細實用的參觀攻略,都是由有20多年經驗的博物館金牌講解員張鵬設計的。
不管是帶孩子去研學還是自己逛,參考書裡的內容規劃,事半功倍不費勁,逛完後更有收穫。
450+國寶文物、1000+知識點
乾貨滿滿漲見識
三冊匯聚450多件國寶文物,講解了1000多個知識點——
被禁止出境的文物“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世界最大的玉雕之一“大禹治水圖玉山”,中國目前最長的長鬚鯨骨骼標本,黑漆描金人物紋國際象棋棋盤,廣州英語……
故宮屋頂的琉璃瓦為什麼多是黃色的?牛頓是怎麼發現萬有引力的?什麼是十三行?怎麼看待殉葬?
文學、藝術、自然、科學、歷史、地理等等多學科交叉,啟發孩子找到學科之間的聯絡,增強聯想能力,為跨學科學習打下基礎。

1000+手繪插畫
高度還原雲逛展
1000多幅手繪插畫皆出自知名插畫師之手。
不管是類似金甌永固杯那般繁複的藝術品,還是像典雅寫意的《清明上河圖》(區域性),亦或是建築模型圖……他們力圖高度還原文物的真實模樣
即便去不了現場,在家也能身臨其境,大飽眼福。
互動板塊
好玩有趣升潛能
書中還針對孩子設計了打卡蓋章、益智遊戲、動手實踐等互動性強的板塊,既補充了博物館背後的知識,又啟發孩子實踐動手增加趣味感的同時,也讓孩子夯實每個知識點
這般內容豐富、攻略硬核好操作,可以帶著我們高效地逛博物館的“旅遊搭子”推文價才49元。
一張門票錢不到的價格,還隨書附贈地圖海報,讓每個買下這套書的人,對旅途心生期盼,希望能逛遍全世界的博物館
當成博物館通識書給孩子買,讓他們增長見識、理解華夏曆史,開拓眼界;
當成親子共讀書籍,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來一場高質量的研學之旅;
當成旅遊指南買給自己,提前做好功課,讓自己的博物館之旅、城市之旅玩得更暢快……
不管怎麼想,49塊錢都是物超所值
這套書的主編叫朋朋哥哥
或許你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你如果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可能會看見——
一大群孩子簇擁著一個大哥哥,安靜入迷地聽他講文物。一個接著一個,不管走到哪裡,孩子都緊緊粘著他,生怕漏聽了什麼精彩的地方,連熊孩子都能坐定聽滿全場一個多小時。
這個大哥哥是張鵬,孩子喜歡叫他“朋朋哥哥”。
他是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從2003年起義務講解至今,20多年的博物館講解經驗,全國最早專門以孩子為聽眾的講解員之一;

他是“耳朵裡的博物館”的創始人,微博上擁有超10萬粉絲,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閱讀量也常常過萬,得到無數讀者的肯定。
*“耳朵裡的博物館”官方微博

*“耳朵裡的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破10萬文章
他還前後斬獲首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志願組金牌講解員講好文物故事傑出個人等獎項;出版過《博物館裡的中國:絕妙器皿》《詩詞裡的古都》等一系列博物館主題童書,大受孩子和家長的喜歡。
“作為家長很慶幸能夠遇到朋朋哥哥哥,給我教育孩子的路上點亮一盞燈。”
“朋朋哥,希望你明年再來講課。”
從這套他帶領團隊編寫的《和孩子一起愛上博物館》,你大抵就能知曉他的魅力。
翻開瞬間,他那種“非要你逛明白博物館”的真誠勁兒,迎面而來。
誠如他說的:“要讓逛博物館和逛公園一樣輕鬆。”
點選圖片,開始選購
1
我的博物館筆記:精彩不跑空
開始博物館之旅前,他會先準備一張“我的博物館筆記”小卡片——
上邊包含地址、開放時間、門票價格、館藏精品、精彩看點、溫馨提示、參觀攻略等等,可以讓你提前知道那家博物館的基本資訊,確保你們後續的逛展體驗
比如從開放時間那兒,你會知道很多博物館每週一閉館,避開週一免得跑空。
再像逛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他會提示你留意廣彩開光花卉人物紋冰壺、廣彩洋人遠航圖大碗及其背後的故事等精品、看點——如果你到館後遇到人多或者時間安排不夠,先把那些館藏精品、精彩看點看了,那一趟也沒白去。
2
簡述含金量:知曉價值專注逛
每到一座博物館,他都會先簡短地跟我們說這座博物館的大致情況,讓我們感知這座博物館的含金量——
比如,介紹中國國家博物館時,他會點出它和蔡元培、魯迅等孩子熟悉、崇拜的名人之間的故事,會說“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勾出興趣
說到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會用“綠箭口香糖”作引入,拉進博物館和人的親近感;介紹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會用“南派武術精魂”、“孔廟”、“黃飛鴻紀念館”等元素來讓我們知道它重要在哪些方面……
我們知曉這座博物館的價值,理解它為什麼值得逛,逛的時候自然會更加認真專注,就不會覺得很枯燥
3
參觀路線:輔助課內學習,高效逛展
在設計參觀路線時,朋朋哥哥會根據不同博物館表達、展示的主題定製路線。
或用文物串聯起歷史,讓我們感受歷史脈絡:
比如,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他以歷史各個時期的兵器文物展示規劃路線。
從商·獸面紋鐃、春秋·乳釘銘文編鐘等冷兵器,到明·紅夷型火炮、清·美製加特林機槍等熱兵器,既讓我們直觀見證古代戰爭發展的歷史,也讓我們窺見中華民族怎麼一步步透過加強武器裝備反抗外敵入侵,見證中國“不可欺”的強大曆程。

以地標性建築群為打卡地,讓我們置身其中,具象體會先輩留下來的種種文化:

比如參觀故宮博物院時,朋朋哥哥給我們設計的極簡路線,是從午門進入,自北向南沿中軸線參觀建築群,領會老祖宗留下的秩序理念。
再比如逛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書裡就提醒我們要去打卡黃飛鴻紀念館和葉問堂。透過黃飛鴻和葉問的一生,探尋南派武術文化。

或以歷史事件為主題設計路線,讓我們得以深入理解某段歷史。
而且,這部分的路線又非常適合輔助孩子課內學習。
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中,“從舊址——銷煙池和炮臺到鴉片煙具館,再到鴉片戰爭相關文物館”的路線,恰讓孩子對中小學必考點“鴉片戰爭”的知識有了具象的理解
貫穿在語文課本里的魯迅先生,朋朋哥哥就設計了“魯迅成為文學巨匠,到魯迅的浪漫丈夫形象,再到日常寵娃的父親形象”的路線,讓孩子在逛上海魯迅紀念館時,體會到魯迅的可愛之處,願意親近魯迅,學到課本里的魯迅文章時,少一分畏怯。
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的路線,恰好串起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課本的所有內容;深圳博物館的“大潮起珠江”路線,是人教版歷史課講“對外開放”的具象化;上海博物館中的“金字塔之巔”路線,對應著古代亞非文明的知識點……
看著30多家北上廣博物館的60多條研學參觀路線,你會由衷認可:
“帶孩子去故宮也不是一次兩次,但跟著朋朋哥哥去故宮,才真的稱得上是第一次。
也會想起單霽翔院長評價的:
《和孩子一起愛上博物館》這套書將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教育場景。

帶孩子逛博物館時,跟著書裡設計的路線,一邊逛一邊和孩子溫習課本里的內容,讓孩子漲見識、體悟中國歷史的同時,還可能加點成績。
我們自己逛時,沿著這些路線便得以感知博物館中的歷史訊息,透過件件文物感受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華夏之璀璨
攻略硬核外,還得落到每件文物的講解上。
“哪些要講,哪些不講,哪些重點講?”這是朋朋哥哥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畢竟,博物館上千上萬的藏品,事無鉅細地講,顯然不切實際——一來,一個多兩個小時講不了多少;二來,孩子一時間也消化不了那麼大的知識量
這套書,朋朋哥哥就從這30多家博物館中,選出最能體現展覽主題、城市風貌的,最能凝住歷史歲月的,或最能展現大國風範的450多件國寶重器。
2013年才回歸的圓明園鼠首銅像,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元·清花鳳首扁壺,展現廣府飲食的廣寧玉雕白切雞,藏著中西匯流的墨彩描金西方女性圖碟,紐西蘭贈予我國的國禮恐龍標本……
每一件都是值得我們一品再品的國之經典——逛博物館若是沒去看它們,相當於白去;倘若去不了博物館,先了解這450多件文物,和人聊起來也能侃侃而談。
具體到每件文物的講解上,朋朋哥哥也很有自己的獨到經驗
把形容詞刪掉,把乾貨留下來,提煉出最能打動人的資訊點。
精簡關鍵,是他講解的一大特點。往往兩百字不到,就能把文物的精髓之處講得明明白白
喏,講潮汕金漆畫時,三言兩語道出其用途、主題、藝術特點以及地位。
在絢爛的潮汕漆藝中,金漆畫遠近聞名。它是傢俱、神器及祠堂、寺廟的裝飾,以古代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題材為主,熔繪畫、雕刻、髹漆、貼金等多種藝術於一爐,金銀暈化、鐵筆勾勒是其最突出的特點。2015年,潮州推光金漆畫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點到為止的介紹讓孩子既能一眼抓住重點,也避免在同件文物停留太久,而產生枯燥感和疲憊感,留出精力汲取更多知識
細看文字時,你會發現他很擅長把文物放到使用場景裡講解
像講解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時,就描繪乾隆帝每年新年凌晨使用此杯祈福的情景
乾隆皇帝專用的酒杯。每年新年凌晨子時,皇帝都要在養心殿明窗,把金甌永固杯放在紫檀長案上,在杯中注入屠蘇酒,然後親自點燃蠟燭,提起毛筆,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因此金甌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器物。
將文物放到日常場景中,可以讓孩子更有畫面感,消解掉文物遙不可及的隔閡感,願意更進一步瞭解文物
“作為博物館的講述者,其實就是在帶領著公眾們去聽文物說話。
他還非常善於讓文物“活”起來,站在我們面前講故事。
如書中有很多文物會用第一人稱作自我介紹: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
我誕生於新石器時代,曾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長眠地下。1995年,從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遺址出土,你看我“臉”上的人面魚紋像不像外星人?仰韶部落多沿河流居住,以打漁捕獵為生,因此他們喜歡在陶器上畫各種魚紋。
用“我”來介紹,很容易讓孩子把自己代入到這件文物——
以它的視角親身體會這件文物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特點、做什麼用的,仿若置身於那個時代,繼而慢慢感受到這件文物背後的風俗、文化
再如,會增加我們與文物的互動感,以探索文物蘊含的華夏智慧與哲學。
在講南越王博物館中的文物時,就設定了“小劇場”,引發孩子思考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
在講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吉祥物時,會直接問孩子“什麼樣的城市才能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引導他們對幸福與美滿命題的探究。
這般合孩子胃口的講解,也就怪不得熊孩子都願意聽他講完全場,一步不肯挪腳。
單單把這450多件文物的科普學明白,孩子的知識儲量就能增加不少。
“將文物作為切口,以小見大講述豐富的歷史文化。”
朋朋哥哥還會從文物延伸出去更多知識點——
講故宮時,藉著文物告訴孩子在故宮工作是什麼體驗,科普了考古挖掘、文物修復等流程,順帶拓展了修復工作中要用的古法魚膠的知識點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透過一件件文物,具象還原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復興歷程
以養心殿為引,和孩子探討“故宮屋頂的琉璃瓦為什麼多是黃色的”,以此講解了五行相生相剋哲學智慧。
透過陳家祠的嶺南建築藝術,給孩子講了很多建築裝飾中的傳說故事,進而讓他們瞭解許多嶺南民間風俗,如福祿壽、太平有象、穆桂英掛帥等等。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看恐龍、鸚鵡、長鬚鯨,連帶學習動物標本是怎麼製作的。
恭王府裡演繹愛恨情仇、牛頓發現重力、交通標識、時空扭轉原理、儒家文化、粵劇粵曲、魯迅家的選單……
1000多個知識點,融合語文、歷史、政治、哲學、科學、自然、物理、化學等十多門學科。
一整套當成科普去看,孩子很容易把各科的知識點聯絡起來,找到共通點——這是培養跨學科思維的前提。
此外,朋朋哥哥還尤其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會在書中設定DIY實驗既給閱讀學習增加點趣味性,也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鞏固加深知識點。
比如,在講解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建築特點時,引導孩子自己用牙膏盒、紙盒子做一個簡易版的“國博”。
再比如,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中,應時應景地教孩子製作化石標本。
49,就能近距離欣賞450多件文物,學到1000多個知識點,這錢很難說花得不值。
小長假去不了博物館,宅在家不爭不搶地看這套書,孩子的見識、眼界、格局也不比去了博物館現場的差。
哇,不愧是老祖宗的審美!
翻開書時,我連連發出這樣的驚歎。
(之前去博物館當場看,我也沒像這般,有被咱們中式審美擊中的感覺。畢竟,隔著玻璃嘛)
這套書,就邀請來國內知名插畫師手繪文物圖,從色彩、細節、神態等方面層層考究,360°無死角細節呈現,高度還原文物的原貌。
有讀者評論:“神還原,實現家中雲逛展。”這話不假。
喏,直接翻開書看看——
太和殿的屋脊上,騎鳳仙人飄逸閒適;龍端坐著,目視前方,威風凜凜;鳳則合“母儀天下”的姿態……10個脊獸,各有神態,各具千秋
這流芳祠如意雲形鐵磐,放大了看,你除了可以看到上邊精緻的如意紋等外,還能看到上邊斑駁而反光的金屬感——插畫師把歲月的痕跡也描刻出來

華南地區儲存最為完好、裝飾最為華麗且規模最大的古戲臺之一“萬福臺”,在插畫師筆下,屋簷微翹的古典設計、臺上人物一顰一笑,都被完美還原。
像這樣的插畫,整套書三冊滿滿當當有1000多幅
採用純質紙,手感厚實,合曆史之厚重感,也最好程度地呈現插畫的顏色與細節,讓你感受到比現場看還高畫質的震撼感。
“博物館是最好的美育現場。”
若你沒空帶孩子去博物館現場看,不妨先讓他看看這套書——
一翻開,他就陷入中式美學裡,老祖宗親自培養他的審美能力,還愁提升不了審美與認知?
除了詳細講解北京、上海、廣東總共30多家重點博物館外,每一冊最後,還給我們推薦了這三個省份中其他小眾而有趣的博物館
像北京還有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上海還有上海公安博物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廣東還有東莞自梳女陳列館、廣東環亞美容化妝品博物館……
每冊隨書還附贈精美海報——
正面展示那個省份的著名博物館地標,恢弘大場景帶來美的震撼;背面則是當地博物館名錄,讓你知道這個省市都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博物館,勾起你的興趣
這三冊,就像北京、上海、廣東三個省份博物館的入門券
還沒到博物館現場之前,先翻開看看,提前規劃好遊覽路線,瞭解裡邊有什麼文物、展覽一定要去看,當開始逛時,自然胸有成竹,比旁人看得更深入些。
和孩子逛博物館時,它就像一個緊貼著你的講解員,遇上不熟悉的文物,把它拿出來看看,給孩子講解當中的歷史文化,漲見識的同時,還能增加親子間的感情
點選圖片,開始選購
49元,為自己和孩子埋下愛上逛博物館的種子
得空時,一起沉浸在博物館裡,去傾聽文物的聲音,去探尋華夏的根,去感受歷史的溫情與蒼涼,去領會泱泱大國、萬古江河
點選圖片,開始購買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