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植物學研究,蘋果的原始種群起源於中亞(包括新疆地區)的天山山脈附近。
栽培蘋果的原生祖先是新疆野蘋果(Malus sieversii),這種野蘋果主要分佈在中亞的天山山脈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現代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地區。
蘋果透過絲綢之路從中亞向外擴散到世界各地。
中國土生蘋果屬植物在古代稱“柰”或“林檎”。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
“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青者為綠柰”,“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即沙果,花紅)
明代《食性本草》說“林檎有三種,大長者為柰,圓者林檎,小者味澀為梣。”
蘋果在唐宋時期自中國傳入日本,日語中的“林檎”即蘋果。
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詞條,稱:
“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
中國農學史、果樹史認為這是漢語書籍中目前所見最早使用的“蘋果”一詞。
今日北京昌平出產蘋果,甜度高,品相好,傳說即為明代以來的品種。
“蘋果”一詞源於梵語,佛經稱為“頻婆”,後來音變形成了“蘋果”這一名稱。
蘋果的原始種群現認為主要起源於中亞的天山山脈附近,特別是在現代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地區。這一地帶的野生蘋果種(Malus sieversii)為所有現代蘋果品種提供了基因庫。從這些野生種開始,蘋果的旅程遍及全球,成為目前世界最受歡迎的水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