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從2024年業績基本面來看,電視巨頭們似乎都吃到了AI的第一輪紅利,各家也都把AI成果寫在了財報裡。
以海信、TCL為例,經歷了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的壓力後,海信視像全年實現正增長,其中,電視營收更是超466億元。另一邊的TCL電子2024年營收達993.2億港元,同比增長25.7%,淨利潤表現更是同比翻倍。
不過,電視巨頭們業績的回暖並非是因為AI。
一方面,是得益於電視巨頭這些年「高階化+大屏化」的佈局,從曾經卷平價到現在的卷大屏,進入百吋時代的電視玩家主動掀起這場消費升級,主打把「百吋巨幕」搬到千萬家庭,透過產品結構的最佳化,不走價格戰老路,帶動單價提升,避免重回過去「量跌價也跌」的苦日子。
另一方面,日韓廠商的「不爭氣」、國產電視巨頭們這些年的技術升級和全球化佈局,海外營收佔比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此輪吃到AI第一輪紅利的,而是曾經背靠電視巨頭們的系統服務商。

酷開在近期釋出「超級智慧體」 圖源:企業官方
“(酷開智慧體)第一季度已經簽約了運營商客戶,車企客戶,有中屏、有大屏,比如運營商機頂盒”。身為電視產業老兵的酷開科技CEO王志國在近期告訴「矽基研究室」。
作為網際網路電視時代的重要玩家,在近期宣佈成為一家「AI原生企業」的酷開自研的超級智慧體已和運營商、車載、酒店、辦公等多個領域與知名企業展開合作,且已面向市場推出了學習機、閨蜜機等新產品。
「矽基研究室」瞭解到,與電視等硬體端的早期AI商業化不同,如酷開等系統服務商之所以在此輪AI浪潮中商業化落地迅速的原因有二:
一是執行成本可控,算力價效比高。王志國提到,酷開超級智慧體基於FPGA架構開發,且目前已過渡到32B小模型;
二是場景資料優勢。與電視等下游硬體廠商不同,酷開等企業位於中游,集硬體、系統、內容、服務為一體,因此在過去積累了海量的資料,除了使用者資料、裝置資料外,在垂直場景,如影音、教育、生活等領域也有一定的資料沉澱。
更為關鍵的是,AI還為「酷開們」帶來了新商業模式。
在網際網路電視時代,智慧系統服務商大多延續「與硬體廠商交朋友、利用軟體做生意」的變現邏輯,但隨著大模型加深軟硬體協同,「酷開們」逐步從「賣軟體」轉向「賣服務」,譬如酷開目前推出了軟體售賣、裝置授權、PaaS服務和生態共贏四大商業化路徑。
歸根到底,「酷開們」吃到第一輪AI紅利的原因也很簡單:當跳出「電視這塊螢幕」做生意,深入各行各業利用AI賣服務,使用者量起來了,自身的AI生態系統也建立起來了。

不過,對傳統電視巨頭而言,AI電視也並非是噱頭。
電視的智慧化不是新鮮事,AI也早就應用在提升畫質等方面。早在2016 年左右,各大品牌就已推出搭載語音互動、智慧問答等功能的智慧電視。
王志國也告訴「矽基研究室」,在使用者端,電視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日活下降。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4年中國智慧電視互動新趨勢報告》,2016年以來,國內電視開機率從70%暴跌至30%,這意味著喜歡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
這也是為什麼電視巨頭們加碼AI電視的原因所在,透過AI重構人機互動體驗,以提升電視大屏的開機率、開機時長和使用者活躍度。
就目前來看,電視巨頭們在AI電視上的佈局主要集中在顯示、互動和互聯三大領域。

顯示領域是AI落地的「老戰場」,也是AI電視競爭的「下限」。
自2018年起,三星、海信、華為等電視廠商就開始結合AI演算法和顯示技術,提升電視的畫質和表現,這也是電視高階化的主要賣點。
三星此前推出了最新的 8K AI 畫質晶片 NQ8 AI Gen3,配合 QD-OLED 技術,進一步提升畫質和音效清晰度,海信也在CES上推出的 RGB-Mini LED 電視上應用了全新一代信芯AI畫質晶片和LED背光晶片,可實現顯示場景的AI分析識別、AI 自適應控光等功能。
AI在顯示領域的落地某種程度上是由電視廠商過往的技術路線決定的,沒有逃開「電視技術引數戰」的競爭邏輯。
而與顯示場景不同,反倒是互動和互聯反而是此輪AI電視的「上限」,因為各家廠商的競爭思路並不同。
在互動場景上,海信、創維等國產電視廠商是明顯的中心化場景思維,其典型思路就是基於自研大模型推出AI智慧體,為教育、遊戲、影視搜尋等家庭大屏需求提供智慧化助手服務,智慧體成為電視互動的新中心。
三星則不同,「去中心」色彩更明顯。三星雖然也推出了智慧體,但其強調的Vision AI 強調與自身物聯網生態圈和智慧家居服務的互聯。
兩條路並沒有優劣之分,因為本質上仍沒有跳出電視這塊螢幕,AI電視的競賽才剛剛開始,誰能將AI故事講得很好,最終一切仍需要使用者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