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臺灣那邊,特別是所謂的財經科技界對美國實力的高估已經近乎魔怔了。
人人都能看到的美國銀行暴雷,偏偏人家看不見,矽谷銀行之後口口聲聲說沒事了,現在這個第一共和又是怎麼回事?不是搶救過嗎?為啥搶救不過來?
但現在還把美元稱為美金,這種深入骨髓的信任,類似於宗教崇拜了,你告訴他畫個大餅喂不飽全世界的人,他跟你講信仰主得永生,這就很難有共同語言了。
基於這種文化背景,臺灣企業不顧一切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臺積電變成美積電一開始可是大把人彈冠相慶,以為拿到美國綠卡,從此走向人生巔峰,老美晶片補貼撒錢大把,這可佔了老鼻子便宜了,樂死了!
很可惜,老美只不過是牽羊來宰的,早早知道訊息的巴菲特清空了臺積電,剩下一幫人還留在那裡做發財美夢呢。
這種魔怔就跟滿倉的韭菜不信真有熊市一樣,純屬自欺欺人。
話說當年富士康跑到美國建廠,連川建國都被忽悠了,郭臺銘一看老美說一套做一套,真要是大把錢投進來,肯定只有一條被收割的路,於是趕緊撒丫子跑路了。
但富士康終歸是個代工企業,金主爸爸蘋果必須擁護美國式的政治正確,把蘋果的生產線和供應鏈移到印度去,但庫克又不是傻子,這個轉移的口號要喊得震天響,轉移的成本自己那是一毛不掏的。
據說下一代iphone15有20%會在印度生產,這就意味著蘋果供應鏈必須把更多的產能遷往印度。
最近有人在炒作緯創泰州廠關閉的事,又把這件事跟蘋果的印度製造扯在一起,含含糊糊的,讓人錯以為緯創關了泰州的工廠搬到印度去,但實際上緯創早就在印度設廠了,因為印度工廠動輒發生勞工暴力事件跑路了,別問,一問就是緯創不給員工工資,一瞭解了印度工人的操行,換了是你也不願意給工資,工人跟工人不一樣,印度這攤子渾水,裡面不知道藏著怎樣的怪物。
總之,印度緯創被此起彼伏的工人運動搞得身心俱疲,印度的法院也不會慣著外來的肥羊,一番操作之下,緯創印度的工廠被印度本地商業巨頭塔塔集團給便宜收入囊中,緯創也正式退出了蘋果印度的供應鏈。
印度太多這種前期熱烈歡迎各位外國闊佬錢來投資,等你差不多走入正軌了,立刻就會發生各種奇葩事,比如工人鬧事,農民抗議,稅務查賬,法院封門,把你搞得只想跑路的時候,你在印度的一切都會被人撿了便宜,別問,問就是本地人給吃黑了。
前段時間,印度傳出訊息,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裁定以違反《外匯管理法》(FEMA) 為由沒收小米印度公司的 555.127 億盧比(約48億元),駁回小米的上訴。
可憐小米從2014年就進入印度,為了開墾這個“大市場”耗盡心力,一點點的做到了印度第一,你不能說小米不優秀,不盡力吧。當年小米在印度本土化被稱作是對外擴張的典範案例,當然會有中國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但也非常積極的融入本地社會,僱傭了大量的印度人,特別是在市場開拓,宣傳推廣,處理政府關係方面都能做到以本地僱員為主。有相當長時間,印度人甚至認為小米就是印度企業。
但養豬流的玩法的訣竅是先養,讓你前期感覺到友好,看到廣大的市場前景,這樣才捨得源源不斷的往裡投入資金和資源,等到時機成熟,那就要被殺豬盤了。
事實上這次印度僱員的供詞是法院判決的主要依據,所以這是玩碟中諜,計中計呢。
被印度打劫以後,小米對印度市場顯然沒那麼上心了,市場佔有率一下子跌到了第四。辛辛苦苦搞市場份額不就是為了賺錢嗎?你印度政府玩這個手段,但凡有外資賺錢就直接搶,還不如躺平佛系,想辦法脫身來的更好。
印度官方資料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2783家在印度註冊或者運營的跨國公司關閉了印度業務。人口第一的大市場聽起來固然很吸引人,但印度政府收割跨國公司的嘴臉著實醜陋,而且人家玩得那叫一個平等,並不因為小米是中國企業特別針對,而是對所有敢在印度賺錢的企業一視同仁的進行收割。
有人說,假如我很機靈,勾結本地豪紳,聘用大量訟棍,讓我躲開印度的各種司法陷阱呢,你看印度政府還能真的直接開搶?
這個問題你得問問沃達豐,這家企業可是英國的,那人家可是曾經的宗主國,印度的司法體系還是大陰手把手給幫著建立的。
當時沃達豐收購李嘉誠的電訊業務,雙方為了避稅,就利用在開曼群島開設的賬戶進行了操作,老李賣橙那可是大買賣,只可惜Orange裡有一部分印度電訊業務,這可把印度饞壞了,這麼大買賣居然不能讓我橫切一刀,這可不能忍。
於是就送了沃達豐一份大禮:補稅26億美元。
沃達豐請了業務精通嫻熟的大狀,把印度政府懟得啞口無言,於是印度政府直接開大,直接修改了稅法,我們之前上政治課都學過,法不追究過往,可人家印度那法是可以回溯的,反正目的明確,我就是要從你這裡搶走26億美元,假如有法可依,我們就走法律流傳,無法可依,我們立刻給你立法。
所以你看,遇到這樣的國家你能怎樣?
郭臺銘雖然很愛演,但終歸不是個傻子,中國企業敗走,你可以說印度跟著美國打壓中國企業,同行偉創割肉出逃,你可以說它不會管理印度人。那麼對沃達豐的遭遇,妥妥的上等英國企業,被無厘頭勒索,這還能信印度的經商環境?
人多,並不一定都有人口紅利可以給你吃。
本身印度國民教育水平堪憂,當然,班加羅爾有很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但流水線上的工人跟工程師能一樣嗎?
把工廠搬到印度去,聽起來很美,富士康也可以這麼嚷嚷,但做企業終究還是要盈利的,又不是跑去做冤大頭。
只不過當代工企業總歸是在食物鏈的下層,蘋果逼著你走,你走不走?
其實蘋果也好,美國政府也好,都在玩殺豬盤,不信你看,蘋果供應鏈上的企業們,哪個有善終?
之前如日中天的歐菲光被搞得半死不活,歌爾股份年報和一季報都很難看,這都是跟蘋果捆綁太深的後果。
當然啦,也有人說,沒有蘋果這些企業也做不大,那麼做大了就被人當盤菜給吃了,這是為誰而做大呢?
現在商業競爭,做大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國家之間的競爭,為啥除了蘋果,國外手機廠商在中國市場都成為不知名的others?因為不設限制的話,這些廠商根本幹不過中國企業,但老美帶頭,給你設定了無數的限制。
所以為啥尹錫悅會那樣跪舔美國?三星被罰了還得笑臉相迎?如果沒有美國幫忙,三星手機早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手機跟電腦一樣,已經過了那個消費者願意密集更新換代的時間了,即便蘋果不逼富士康搬到印度,富士康也不可能還維持以前的代工量。
資本又是最現實的,印度再怎麼政治正確,一旦生產出來的東西價效比不佔優勢,他們照樣能當啥事沒發生一樣,回頭找中國代工。
今天製造業不景氣的原因不在於企業出逃,而是歐美經濟衰退導致全球消費力下滑,雖然我們有逆週期調控,但也無法抵消外部環境的影響。
真沒有必要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