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2025年新年展望論壇
孫玉菡先生主題分享

我來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題目是劉教授建議的 “人才戰”,這個戰我覺得是對的,但要正面地看。這場人才戰是全球範圍進行的,我認為誰能贏得人才戰是看誰最美好,誰的制度、環境總體的分數最高,就可以吸引人才來。我覺得這是正面的一件事,不是靠強權的,逼也逼不來,因為來的人才肯定是自願來的。
副題目是“如何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這個話題大家都很熟悉了,每次我們都提到一國兩制,我也仔細思考了,其實香港最大的紅利就是一國兩制的紅利。
在吸引人才方面我們做了兩年,因為我們當初制定“高才通計劃”細節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從整個區域來看,香港可能是唯一一個有生態環境的城市,什麼都有,讓人才可以來香港發展。要是單一看的話,香港土地不大,生活成本很高,人也很多,感覺不一定是最美好的,但是綜合所有條件來看,不管是我們的普通法、低稅制、金融發展,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教育的資源,總體算起來這一區域內沒有一個城市可以複製香港的要素。這個可能就解釋了為什麼過去兩年我們只是打開了門戶,讓有興趣來香港發展的人才可以來香港先尋找機會,取得了超出我們預期的成果,這一成果反過來也印證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巨大吸引力。
一國是比較大的概念,但再想通一點,香港未來的發展,如果需要祖國的支援,我相信中央肯定是大力支援我們的。重點是我們要有遠見,有路徑讓香港往前走的更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需要大量多元化的人才來香港。打個比方,在香港這個大的生態環境下,人才剛來到香港的時候要適應我們,因為他們要在這裡定下來找機會,但是再過一段時間,過去來到香港的人才肯定會改變香港的環境,讓以後香港的生態變得更豐富。因為今天是大學,所以就講一些我們策劃高才通計劃時背後的理念。說實話,計劃開始實施的時候並沒有想的這麼具體,只是透過兩年的實踐,摸索的過程中我們也開始思考這個事。
因為過去兩年中包括香港立法會議員在內,經常有人問我:你沒有提供任何的資助──沒有房子的資助,也沒有任何資金的資助,香港憑什麼在人才戰裡勝出?我一直強調我們最大的根本就是香港的制度和我們提供的機遇,事實也證明我們是對的,過去我們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

這7項人才入境計劃都是政策定出來的,其實都在變化當中。再看的細一點,裡面就分兩種,一種是過去有的,過去的人才計劃要先找到僱主,拿到一個工作,僱主替你申請來香港,這是過去的安排;還有優才計劃,過去是有限額的,基本上就是要先有工作。在人才挑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的感覺是速度太慢,而且量不夠。
所以兩年前我們在想香港既然疫後復常,面對這麼多困難,用內地的講法是解放思想,重新想一下香港要在人才戰方面取得成果的話,我們可以怎麼做?
做就是放開,放開就是“高才通”。“高才通”這個名字是我定的,“高才通”其實後面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先讓人才來,再找工作,找到工作可以留下來,找不到就和平分手。就是這個概念,先有量。實際想一想,人才無外乎就是受過高等教育,他本身有素質,有機會可以發揮自己;另一個是他做生意、做工作非常成功,怎麼成功?賺很多錢。就兩個要求,一個是來自非常優秀的大學的人才,而且只接受本科生,當時我們也想了很仔細,指定本科生是因為本科生是最難考的,當然研究院也非常優秀,但是研究院的光譜太大、太廣,我們怕香港承接不住大量人口的湧入,所以就定了只接受本科生;另一個就是你的收入要到某一個位置,當時就定了250萬的年薪也好,公司的盈利也好。這兩個要求確定後,高階人才就可以在短時間內,透過線上申請來香港。
來香港以後怎麼辦?這就看香港和你們之間的緣分,怎麼用好香港了。當初制訂的是兩年,找工作也行,自己創業都行,我們沒有限制,這是開始。去年我們覆盤高才通計劃的時候,就看到其實高才通也可以演變。演變的原因就是開始定的都是兩年,後來改了,你是屬於高收入、A類人才,我們就給三年期限,因為我們看到了香港的A類人才,無論是找工作、創業似乎都很成功,對香港的貢獻很大。所以我們覺得給三年也是挺穩妥的,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屬於這個類別的人才,可以快一點決定來香港,就是這樣定了三年。
當時很多細節也改變了,包括不一定所有的工作都要在香港做,往後我們可以再講一下。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這些都是制度的改變,今年這樣做,要是我們經過一年的實踐,有的地方要再最佳化、再改變的話都可以變,重要的就是在不斷的改變當中讓這個制度發揮得更好。最終我的感覺是香港在過去一百多年,我們形成了一個非常難得的制度,在這裡可以辦成大事,可以為香港、為國家做貢獻。但是制度用的好,最終靠的還是人。香港的成功都是靠大量外來的人來香港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所以“高才通”的理念也沒有變,也就是引進大量人才,讓他們在香港的制度裡面尋找自己的機會。
說實話,我有心理準備,可能有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不適應,需要暫時離開。但這也不是問題,他們可能會再回到香港,我們都是歡迎的。

“高才通”計劃合資格大學我們定了四個名單,並不是說我們認為這四個名單最好,而是環顧全世界只有這四個名單比較客觀,所以我們就用了這四個名單。如果未來有第五個世界認可的名單,我們願意拉進來,讓整個“高才通”的高校數目有一個有機的變化。其實你算一下現在我們改動了以後,“高才通”計劃中一共有199所合資格高校。現在香港有八所最好的高校、大學,要是沒有“高才通”的話,每年服務香港的人才量就是來自這八所大學,有了這199所高校,可以來香港工作的人才數目就從8所增加到199+8,有超過200所大學的畢業生都可以選擇來香港,讓我們人才的Catchment Area (招收範圍)大很多。
當然過去兩年的經驗顯示,目前主要的申請者還是內地為主,但是再看細一點,很多申請者其實在海外讀書;要是用學歷算,應該有40%的內地申請者畢業於海外高校,有很大部分是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這可以為香港未來發展帶來巨大動力。

我們再來看一下入境期限的安排,除了A類、B類、兩年、三年以外,我們現在提了另一個比較創新的想法,就是由於香港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金融類、商貿類的人才來香港找工作不難,也很容易找到他的定位,某一個層次的科技和創新人才也可以。但是有大量的優秀人才由於香港的產業結構問題,不容易在香港找到他認為適合的工作,反而在灣區或者其他地方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我們就定了新的政策。他不一定需要在香港受聘,可以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受聘,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他需要定期回香港,而且收入裡面有一部分要在香港繳稅就可以。當然不是任何普通的工作都可以申請,我們現在定了一個工資的門檻,就是每年的收入是120萬港幣或以上,你就可以透過這種手段拿到“高才通”的資格,工作大部分時間在香港以外,我相信很多是在大灣區,但是要定期回香港,這樣就可以用好“高才通”的政策,拉動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這個政策是今年已經定了,對於很多想在灣區發展的人才,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便利。
“優才計劃”在過去是比較受歡迎的,在過去幾年大家對“優才”好像沒有“高才”那麼重視,其實現在“優才計劃”也做了兩個改革,一個是過去一段時間“優才”的審批時間比較長,因為整個審批的過程比較繁複,現在也改變了,其實就是參考了“高才通”,我們叫Scoring system (打分制度),透過線上提供你的資料,我們有一個打分,打分以後應該很快就可以告訴申請的人士成功還是不成功,所以“優才”變得比過去簡單了很多。
第二個是“優才”過去沒有,這次提出我們有一個邀請的類別,香港這麼多年來人才入境的計劃都是需要你主動的申請,我們去審批,這個概念好像香港站的位比較高一點。但是我們感覺有一部分非常優秀的人才,可能是非常出色的企業家,也可能是某一個領域有非常出色的成就,香港想主動邀請他來。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制訂細節,可以主動邀請 “優才計劃”下每年為數不多的人士,而且在邀請的過程裡,針對他本身的需要,也可以制訂一些比較個性化的條款來配合他。
另外就是歡迎很多在香港大學畢業的人才回港就業,其實挺方便的,你畢業以後有兩年的時間可以來香港尋找機會,這都是在我們的人才政策下面,希望提供儘可能多的渠道,讓有能力,願意來香港尋找機會的人才都可以來香港發展。

我們看一下申請的數目,我深受鼓舞,這是兩年可以達到的數目,從兩年前我們推出“高才通計劃”到現在,兩年時間我們收到了超過43萬的申請,不同的類別都有,批准的有27萬5千。要是看高才通的話,也是非常的成功,我們透過兩年時間,一共收到了11萬6千的申請,批准的有9萬多。可以看到在整個香港人才政策裡面,高才通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往後很多細節也要和大家商討,尤其是透過高才、優才來香港的人才,可以很快的落地生根,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讀書的問題,還是找工作創業的問題,我們都要想辦法。
從兩年前,我們的目標是搶人才,到現在我們最大的目標是留人才,但是留的過程裡面,我們有很清楚的原則,並不是說我們要調低要求,要求是不變的,要求是需要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創業,但是怎麼讓他們更適應香港的環境,用好他們,就是需要提供更多的便利協助,並運用好整個社會的資源去做。

另一個要提一下剛剛成立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兩年前我們做的就是解放思想,為到港人才提供不同渠道的便利,在搶人才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留以外,我們要結合一體化想法,就是人才來到香港,我們的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政策要一體化去想,裡面很多細節要配合,不要單獨去做。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是陳國基司長,我是其中一個成員,我是秘書長,他是主席,還有其他兩位局長,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委員會,為香港未來的人才做的更好。其實人才來了以後,不管在教育、科技和人才政策方面都要配合,細節的事要是你們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向我們提一下,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面做的更有目標。
在我看來人才辦有個工作也積極的做,就是要走出香港,到海外去推廣。我認為香港的人才庫,除了數量以外,要更國際化,我覺得香港最重要的是做得更國際化,過去兩年不管是高才還是優才,主要的來源還是內地的同胞最多,當然很多都是在海外受教育,這個我們非常感恩,也繼續在這方面去努力。但是我們不應該只看香港和內地之間,我覺得用好香港的定位要到海外去,我們人才辦的同事去了不少地方,包括加拿大、德國,也到了東南亞,再過一段時間,我要帶隊到馬來西亞去,也連同大灣區的一些城市,以及北京、上海一塊兒去,用香港、大灣區的概念去搶人才。比如他們到德國去,當地的反應比我們想的要好很多,他們辦了一場座談會,來了差不多100人,而且主要是德國當地人,並不是當地華人。歐洲、美加對香港的認識不多,而且他們又受國際傳媒影響,對香港的印象比較偏頗負面,所以我們要多走出去,想辦法透過香港大學這樣的高校讓海外人才,尤其是年輕人來香港看一下。只要他們肯來香港看一下,感受一下,我相信很多國際人才是願意來香港發展的,我們希望再過一段時間來講高才通的話,海外人才佔的比例更高一點。讓香港在發展中更具國際化優勢,這個也是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希望做得更好的方面。
Q & A
劉寧榮教授:我們今天也看到了內地在高才通的申請當中,人數相當多,剛才你也談到了要做一個平衡,更多還是想看到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香港設計實施的吸引頂尖人才的計劃,如何在不影響本土人才培養的前提下,保證香港的競爭力?
孫玉菡先生:感謝劉教授,這個問題問的挺好的,其實我們定高才通的政策,以及所有的人才政策,後面都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儘量不要影響本地的學生。制訂高才通計劃的時候,如果申請者畢業不到五年,工作經驗少於三年,每年我們只吸納最多一萬人,其實每年畢業生大約是4萬到5萬,意味著最多最多有20%是外來人。其實你想通了,香港現在的需求是人不夠,人才也不夠,我們整個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香港現在大環境是需要更多的人,所以引進人才對本地人的影響其實並不太大。而且大家再想一下,要是透過引進人才,當中很多是創業的,整個蛋糕做大以後,其實對本地的學生也是一個好事。
當然講起來簡單,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行行業業不一樣,某些行業可能本地畢業生感覺好像比過往競爭大了一點,但只是競爭大了一點,其實找工作來說,我感覺困難不太大。我覺得本地人應該不用擔心,因為本地人在香港應聘,肯定是佔優的。首先語言就有優勢,說實話很多來香港的人,最大的投訴就是他不懂廣東話,很多僱主不願意找一個不懂廣東話的人。所以你本身就有優勢,你可以講廣東話,而且有的可能不太瞭解香港的環境,所以我覺得本地人不用太擔心,習慣就好了。
劉寧榮教授:第二個問題與人才流入的挑戰和機遇有關聯,大家知道現在香港也在發展醫療、科技、教育等領域的行業,人才缺口是很厲害的,隨著外部人才的湧入,香港需要應對哪些潛在的社會問題和隱患?例如住房、公共服務,如何跟當地的居民融入,不要給當地居民帶來不必要的負擔,以保證人才流入之後,他們也有好的發展機遇,也能夠為香港的長遠繁榮奠定基礎。
孫玉菡先生:感謝劉教授,我覺得現在香港也一樣,環境造就我們去搶人才,比如住的問題,過往香港的房子是一個很大的壓力,現在剛好地產是一個比較低潮的時候,所以人才來香港,正好就配合了這個世道的發展,人才多了是好事,我覺得這個是好的。
但是我也留意到孩子讀書的問題,最近好像引起了多一點的討論。只要我們平心靜氣的想一下,也可以解決的,香港本身就是孩子不夠,現在每年出生就3萬多一點。往下看我們的孩子肯定是不夠的,透過高才、優才,他們的孩子來香港唸書,這是好事。其實大家關心的就是大家都想爭好學校,這是很實在的事,怎麼在這方面可以更平衡一點,我理解教育局正在研究,而且在司長帶領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也在討論這一問題,看怎麼可以更好的讓大家用好香港這個平臺。
但是對我來看,這一波透過高才、優才引進人才,他們的孩子和配偶來香港,英語講是Complimentary,因為香港這段時間缺人、缺人才,我們房地產正好到了一個相對低潮的時候,他們來都好,而且孩子不夠,所以教育系統其實是可以吸納的。但是怎麼形成一個機制,我們要透過實踐慢慢摸索一個路徑出來。但是總體看我覺得是正面的。
我補充一句,我剛剛講了,大家找資料可以上網找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Hong Kong Talent Engage”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而且也希望大家有什麼意見反映給我們。我剛才也講了,香港的人才政策並不是鐵板一塊的,這幾年都在變,變的原因是我過去兩年走訪了很多人,也聽了很多意見,所以我回去再想一下怎麼去變,一直在變。但是變的過程中,說實話也要看一定對香港有利,也要考慮香港社會的穩定。但是很多人才提的事,我們也的的確確在高才、優才的改變裡面反映出來。所以請大家不斷提意見給我們,我是非常願意不斷調整我們的人才政策細節,更好地用好香港這個平臺,不光是為香港,對於整個國家發展,我們都可以做貢獻。
作者簡介:
孫玉菡先生 Mr Sun, Yuk-han Chris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頭像關注並且🌟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了